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358|回复: 193

    唐诗为镜照汗青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发表于 2015-3-10 23: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5-3-10 23:59 编辑

    (转帖   作者:路加)
        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只要给出一个唐朝的名人,楼主也可以用他来串起全唐的诗人,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联系,有着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从李世民、骆宾王、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张籍、陈子昂、张若虚、罗隐、贺知章、陆象先、崔湜、张说,一直到李白、李隆基、杨玉环、李龟年、公孙大娘、吴道子、张旭、裴旻、杜甫、岐王、王维、太平公主、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卢纶、李端、高适、王之涣、白居易、刘禹锡、李绅、柳宗元、韩愈、贾岛、孟郊、元稹、李商隐、杜牧…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诗人和诗歌后面,串联着浩瀚如烟海、璀璨如星空的精彩历史故事,上可达春秋秦汉,下可至明清近代,有的故事可以让你热血沸腾,有的故事可以让你热泪盈眶。如果你有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他或者她读唐诗、读历史,使之成长为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楼主自幼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范围驳杂不纯,联想力天马行空。若有人愿意随着楼主的思绪,透过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唐诗,了解它们背后中国历史上应该为我们所知的名人和典故,此贴就是你和孩子睡前的好读物。她将包含70%的正史、20%的野史演义、10%楼主个人的联想和演绎,显然不是严谨的史书,但却会让你有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
      简介完毕,让我们开始吧。从哪一位聊起会比较合理呢?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5-3-10 23:44 编辑

    骆宾王和宋之问

      贞观年间,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他们是繁星满天的唐诗星空中最先闪耀出夺目光芒的。先从谁开始呢?看着可爱的儿女在满地蹦跶,就从他们都喜闻乐见的一首诗开始吧:“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国的孩子们七岁时开始读小学,若此时能背下几十首唐诗,都会让父母颇为欣慰。但如果想到其中这首简洁明快的《鹅》居然是骆宾王在七岁时所作,残酷的真相足以令有志于培养神童的家长们抓狂。
      骆宾王的诗中楼主最喜欢的是另外一首,也入选了小学课本。他在易水送别友人时,想起那句流传千古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遂提笔写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名列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刺客,不是因为他成功了,而是因为他明知身入虎狼之暴秦刺杀嬴政是毫无生还机会的任务,依然慷慨前行。契丹人萧峰率领燕云十八骑冲上少室山时,就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动人心魄。既然提到刺秦,楼主顺便对张艺谋花几亿在电影《英雄》里表达的御用价值观吐一口水:为了“统一”的宏大叙事,暴君的统治也值得鼓励个体牺牲自己来服从。
      在关于刺秦的诗歌中,楼主还有一首很喜欢的:“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如果不百度的话,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豪迈诗歌的作者是谁,原来是后来成为大汉奸的汪精卫。其实这是一首十六句的长诗,起头四句是:“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讲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把他自己的名字放进去了。当时还是愤青的汪精卫,面对同盟会多次起义的失败,决意刺杀满清摄政王来振奋人心。与他同去的有他后来的妻子陈璧君。事败被捕后,汪精卫在狱中虽知必死,全无畏惧,写下传诵一时的这四句。虽然他后来走错路成为汉奸,但楼主对他的愤青时代还是很敬佩的。
      《于易水送人》既是咏史又是抒怀,明眼人应该看得出骆宾王的抱负和苦闷,他后来果然参与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那种可以被株连九族的 — 谋反,当然这是最后的胜利者武则天定义的,骆宾王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本人的动机是匡复李唐皇室。骆宾王最有名的段子就是战斗檄文《讨武瞾檄》。一般人对于这个“曌”字都会很眼生,因这是武媚娘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 则天大圣皇帝(不是齐天大圣)后,为自己生造出来的日月照空霸气侧漏的新名字。当然她自己恐怕没这文化,应该是有文化的好事者为她拟好的。要讲这个段子,就得聊聊唐太宗、武媚娘和徐茂公那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太宗和萧瑀

      按照我的国情,无论单位里无论有多么牛B的杰出人物,首先都应该归功于一把手的领导有方。如果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唐诗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是绝对正确的。正因为他开创的贞观之治,造就了伟大、光荣、我们在梦里都想回去的唐朝,生活在那个梦幻时代的许多才子们才有了可以去酣畅淋漓发挥的天空。反正太宗最多也就一首诗为人所知,不会浪费太多笔墨。这就是《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今天已是成语了,其实这句话并非唐太宗首创,版权应该属于汉光武帝刘秀(楼主最欣赏的君主,没有之一)。全诗也就最后一句“智者必怀仁”,教训我们有才无德是不好滴,楼主个人还比较喜欢。比这首诗本身更有意思的是被赠诗的这位萧瑀,是千足金的贵二代。以一句”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而在网上让大家莞尔的李前总理之女,如果和萧瑀比家世,瞬间就变成了女屌丝。
      有次太宗搞了个宫廷夜宴,请朝廷重臣们喝酒开心。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也许仅仅是因为喝高了,太宗突然冒出一句匪夷所思的话:“自知一座最贵者,先把酒。”那时正是牛人满座,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千古名相估计都在暗自思忖还是温良恭俭让不要当被枪打的出头鸟,no zuo no die 啊,没想到萧瑀气定神闲地一伸手就把酒杯端起来了。太宗笑眯眯地问:“爱卿怎么个说法啊?”萧瑀用了个打油诗来回答:“臣乃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听了此言,太宗拍手大笑,满座也没人不服气。
      萧瑀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就是皇帝当得好好的,突然丢下国家大事和满朝文武跑到寺庙出家,然后让自己的朝廷出巨款赎回肉票那位神人,没有最神只有更神的是他居然乐此不疲地把这件事连干了四次,简直是当成事业来做了;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萧统,主编了《昭明文选》,就是古代版的《古文观止》;父亲是梁明帝萧岿。亲姐姐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儿媳妇是唐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其实萧瑀还是比较谦虚,不然再多说两句,他本人和隋炀帝杨广是多年私交很好,另外他妻子是大名鼎鼎河东狮吼的隋文帝独孤皇后独孤伽罗的亲侄女,那就意味与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唐高祖李渊还是表兄妹…
      西谚有云,一百年才能养成一个贵族,萧家在三朝都是天潢贵胄,差不多满足条件了。如果按此硬标准,李前总理之女和重庆前书记之流也能只是富二代,还当不起贵二代那个“贵”字。精神境界的软标准那就更不提了。的很多暴发户们一向以为用钱买得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就可以堆出贵族范来。他们不明白,象《悲惨世界》里那位穷得家里只有一副银餐具的主教,才是真正的贵族范。
      萧瑀的家世资本这么牛了,那么资本之外的能力如何呢?尚书右仆射就是宰相,萧瑀一生五次拜相。当然罗,他也五次罢相,原因大抵是忠诚耿直但失于偏狭,肚里还不能撑船,这个缺点和楼主差不多。魏征就评价萧瑀的性格很容易不得好死,除非是遇上宽容的圣主。可这家伙实在是运气太好了,遇上了中国两千年来对臣子的宽容度(不算对兄弟的宽容度)可能排得上前五名的李世民,虽然罢相五次,还屡屡起复。因为功劳卓著,萧瑀位列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之为伴的都是托塔天王哪吒之父、红拂女之夫李靖,神机妙算的瓦岗寨军师徐半仙茂公,尉迟恭、秦叔宝这对三鞭换两锏的门神,三板斧的程咬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魏征之类的家喻户晓喜闻乐见之牛人。
      唐太宗评价萧瑀是“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反思今天我们自己,基本是厚礼可诱、刑戮可惧,更不用提屡屡在新闻中拉风的许多富二代们了。萧瑀的榜样说明,不是所有的富贵二代都没用,就看自己有没有资本之外的真正能力。如今争气的富二代好像越来越稀缺了,忙着奔事业的父母们不注重培养、或者钱多就是任性地瞎培养大概难辞其咎。
      想想我们自己听到一点批评时的不爽,就能够大致想象一言九鼎生杀予夺的帝王们在纳谏时应该有千倍之难。唐太宗最著名的优点就是纳谏,故事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之中无出其右者。这一点恰好能最为有效地弥补(当然只是在局部)独裁政治体制的缺点,终于在数百年东晋南北朝乱世之后,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文治武功伟大辉煌的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骆宾王和宋之问(2)

      媚娘最初是太宗皇帝一个不起眼的小才人,对的小伙伴你没有看错,她确实原本是后来老公高宗李治的小妈。曾经有人进献了一匹烈马狮子骢给太宗,但太宗左右居然无人能够驯服它。一心要吸引眼球的武媚娘便对太宗说自己能够制服它,只需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匕首。先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铁锤锤它,还不服就用匕首捅了它。太宗认为这听上去很血腥的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这正是帝王驭下的方法之一,不禁对这个貌如春花心如蛇蝎的小老婆刮目相看。但是,被领导刮目相看并不总是好事。
      据说太宗病危时,考虑到将来无人能制媚娘,便把她唤至榻前:“媚娘啊,你知道朕对你一向宠爱有加。那么朕百年之后,你打算何以自处?”这其实就是在问她,是否愿意殉葬。媚娘冰雪聪明,立刻回答:“臣妾愿长伴青灯古佛,为陛下持斋念佛,祈求冥福。”就这样逃过一死,太宗驾崩后被送至寺庙出家。显然甄嬛出家的灵感是从此而来的。太子李治即位后,把早就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的媚娘接回皇宫,成为了自己的宠妃。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按下武媚娘不表,来看看另一位大有关系的人物,乃是《说唐》里大名鼎鼎的瓦岗寨狗头军师,本名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李渊因其功高,赐其姓李,变成李世勣。后避李世民的讳去掉了“世”字,再变成李勣,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时用的就是这名字。太宗晚年曾对太子李治说:“如今开国宿将已尽凋零,你即位后无人可用,只剩李勣一人了。但你无恩于他,恐日后他也不会尽心辅佐你。” 不久后太宗将李勣贬官。李治登基后(即唐高宗)立即恢复并高升了他的职位,这是太宗父子为了驾驭李勣而打出的一套自以为漂亮的组合拳。
      太宗并非杞人忧天,开国功臣往往容易自恃功高难以驾驭,雄才大略的老皇帝在世时还镇得住,资历不足的新皇帝即位后,这种君臣矛盾常常成为皇朝的不稳定因素。后周世宗柴荣急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功臣赵匡胤马上就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看到这个前车之鉴后,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基本杀光了,免得他们将来像赵匡胤一样造反,自以为是为子孙清除了隐患,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当他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起来造他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时,建文帝已经没有宿将可用了,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当然,残酷清洗开国功臣的都是没什么文化、出身流氓无产者又比较自卑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是吃霸王餐的小混混,明太祖朱元璋是贫下中农假和尚,除了简单的杀人,也没有什么高级一点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世家出身的文化人,就能厚待功臣,君臣相得,杯酒释兵权,与功臣结为儿女亲家什么的,共享富贵,流传千古佳话。
      李世民以权术待李勣,不料多年后被李勣来了个投桃报李。高宗对武媚娘宠信日甚,打算废了原配皇后改立武媚娘为后。但朝廷重臣都说,陛下你和先帝的小老婆悄悄地乱伦也就罢了,居然还想扶正她来母仪天下,咱们大唐可丢不起这个人,自然坚决反对。高宗久不能决,最后问到李勣。李勣微笑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于外人?” 封建王朝立储和立后,从来都是国事而不是家事。但高宗对李勣的“家事”理论深表满意,立刻册立武媚娘为皇后。而正是这位武氏,后来颠覆大唐江山,屠戮了宗室子弟李世民的一大把儿孙,建立武周皇朝,差点就把李唐皇朝彻底颠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诚待人,往往换来以诚相待;和别人玩心眼,别人也难真心待你。李勣在高宗做如此重要决定之时,未能以国士之诚苦谏,也算太宗咎由自取。战国时豫让就此道理说过一段名言:“老板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老板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但在高宗打算把先帝的小老婆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种乱伦到惊世骇俗的危机面前,李勣明哲保身,导致李唐皇朝覆灭,不得算为无罪。但丁在《神曲》里说:地狱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保持中立的人。这就是在某些粪青打砸日系车时,开着美系车的楼主和很多人一样发声谴责的原因。在罪行面前保持缄默,也是某种程度的犯罪。
      不久之后,李勣就为自己讨巧的中立立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瞾掌权后,李勣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失败,谋反罪的下场是灭门。骆宾王投奔徐敬业阵营,为这次起兵写下了煽动力极强的著名《讨武曌檄》,充分发挥了才子本色。武后对敌人的宣传单阅读得很仔细,当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两句骆宾王的得意之笔时,不过微微一笑。但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二句,深知它能激发出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立刻动容“谁写的?”下面人回话:“是骆宾王”。武后叹息:“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为贼人所用,此宰相之过也!”
      这一段不禁让人联想起前代一个类似的故事。官渡之战前,曹操正犯着神医华佗都治不好的偏头痛在床上哼哼唧唧,读了袁绍阵营中主簿陈琳所写的骂曹檄文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头痛自愈。袁绍败后,陈琳随众人投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无妨,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答道:“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形势啊。”曹操呵呵一笑,不再计较。曹操和武后都是奸雄,在这种事情上都有大肚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5-3-11 20:51 编辑

      骆宾王和宋之问(3)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在乱军中不知所终,善良的人们都希望他是隐姓埋名活了下去。多年后诗人宋之问畅游杭州灵隐寺,诗兴大发吟出两句极为拗口的:“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下面就木有了。他在寺中来回踱步,把这两句念来念去,大概以为机械的重复就会引发出接下去的灵感。身边一位老僧本来一直在默默地扫地,听他这两句来回啰嗦,甚不耐烦,随口道:“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闻言浑身一个激灵,因为这两句高出自己的水平太多。随后宋之问凑齐全诗,但楼主翻来覆去看,全诗也就这两句出彩。第二天宋之问再赶到寺中寻那老僧,童鞋们都能猜到,自然是老套路的人去寺空。宋之问找到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穷追不舍磨了半天,小孩子实在受不了告诉他,那位老僧的俗家名字姓骆,一早就离寺云游去了。
      真正的高人,都会把自己弄得这般神龙见首不见尾,偶尔露峥嵘就惊世骇俗。结合《天龙八部》里少林寺藏经阁中扫地老僧的事迹,我们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尊重环卫工人。图书馆管理员是现实中最牛的职业,环卫工人是传说中最牛的职业。骆宾王颇有先见之明,行迹一露立刻走人。他若不走,宋之问肯定会去告密的,因为此人的品格很差。
      小伙伴们应该都听到过一句名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传说这原本是宋之问外甥刘希夷所作,在未发表前被宋之问读到,十分喜爱而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同意把这两句神来之笔“让给”宋之问,宋之问便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死了,这段公案被称作“因诗杀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今天的教授们若想在学生作品上署名在前就甚为容易,根本不必冒谋杀的风险,甚至会被学生求着来署名,相比较之下幸福指数很高。虽然有些人考证宋之问的年龄可能比刘希夷小很多估计杀不了他,但另外很多人都认为确有此事。根据宋之问的一贯表现,楼主认为没有必要为他辩诬。
      武则天有很多面首(今天的雅号叫做鸭子),宋之问对其中最为飞黄腾达的五郎、六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甚是羡慕嫉妒恨,于是毛遂自荐,写了首艳诗献给武后,表达了为女皇做鸭的热切愿望。武则天读得赞不绝口,读完了却不表态。等到宋之问告退之后,女皇才对身边人说出了真相:“此人确是难遇之才。只是口臭熏人,让朕实在无法忍受啊。”其实有文化的牙膏公司可以使用这一段来做广告,主题是“不要让口臭毁掉你的人生”,非常励志。
      楼主认为宋之问唯一不错的作品是《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时宋之问正在被流放,却偷偷跑回了家乡,所以最后两句形容一个犯法跑路多年的游子偷偷摸回家园时的复杂情绪,的确传神,看过港产黑道片的童鞋应都能理解。侃完骆宾王还捎上了宋之问,接下来进入初唐四杰之中的另外一位天才儿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和《滕王阁序》(1)

      当时有位大儒颜师古(看名字就知道这人多有文化)写了本《汉书注》,权威程度到了天下的读书人都把它当教科书的地步。突然平地里响起一声惊雷,有个九岁的孩子写书揪出了《汉书注》一大堆错误,还不过瘾,自己又写了本十卷的《汉书指瑕》。童鞋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九岁时是否还在撒尿和泥巴,或者看看自己九岁的孩子现在正干什么。这牛气冲天的孩子大名叫王勃。
      不同于方仲永们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勃的小宇宙在青年时代继续爆发,诗名益盛。他流传最广的名句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楼主高中毕业时和几位同窗好友合影,大家冒充文青,在照片背后合题的就是此诗,可见附庸风雅非自今日始。如果给历代所有送别诗搞个排名,楼主个人认为王勃这首应该高居前两名。另一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信大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
      王勃写文章有个特点,先磨好墨,然后像个2B青年一样把被子往头上一蒙倒在床上,半晌后突然一跃而起,变身回文艺青年,文不加点一笔写就,时人谓之“腹稿”,此为典故出处。但王勃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却是即时作文。当时他父亲被流放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作为孝子,去探望是必须的;作为才子,路上信马由缰东游西荡也是必须的。这天王勃路过洪州(今天的江西南昌),自然要去天下闻名的滕王阁,反正那时候再著名的景区,都不需要今天这么昂贵的门票。
      说到门票,楼主当年去尼亚加拉大瀑布之前,咨询导游买门票需要准备几个美刀。导游虽然是位华裔,却对此问题表现出诧异:“瀑布是自然风光,凭什么收门票?”博主更诧异:“虽然是自然风光,政府也要耗资管理维护,收费不是应当的么?”导游极其诧异:“我们不是已经给政府交税了么?税收不就是让他们用来做这些么?”楼主无言以对,只能认为美国人民的思想实在太乱了,队伍不好带。
      话题拉回来,虽然当时滕王阁还不要门票,但当王勃施施然来到门口时,却被几名士兵伸手挡驾了。王勃愤然质问为何不让游人登楼,士兵回答说:“洪州都督阎伯屿大人正在楼上大宴宾客,席散后闲杂人等才能上楼。”童鞋们不要鄙视古人的封建等级观念,现在的领导们出行也常常鸣着警笛,公路上的闲杂车辆都得停下等着,目送领导一路走好之后,才能接着上路。可见此风流传千古,已成为传统。但王勃显然并不认为自己是闲杂人等,他仰天长笑:“阎大人是我的老友了,尔等快快上去通报吧!”好比小交警听说误拦了某位大领导的车,心里即使将信将疑,总归也是惴惴不安,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赶紧跑上楼汇报去了。
      阎都督的爱婿颇有文才,事先已经殚精竭虑抓耳挠腮地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准备这天拿出来当众宣读,好挣点名声。把酒临风心情大好的阎大人听说多了一位朋友来捧场这件盛事,虽然一时想不起是谁,但又何必拒绝呢?于是豪迈地一挥手:“让他上来吧”。阎都督做梦也想不到,因为这随意的大手一挥,女婿心血结晶的《滕王阁序》就再也没能见天日。他更不会想到,因为另一篇同名文章的横空出世,他也将以这顿饭局主人的身份而名留千古,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和《滕王阁序》(2)

      只见一位眼生的文艺青年缓缓拾级而上,风度翩翩地对自己一揖,阎大人疑惑地问道:“恕老夫眼拙,这位小友是?”来者答道:“在下王勃王子安。”当时王勃名声早著,一听他自报家门,顿时满座哗然。阎大人闻得来者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神童王勃,心中顿时亦喜亦忧。喜的是以王勃之盛名,足以为此宴增色不少;忧的是今天女婿的风头恐怕要被王勃盖住。当时不暇细想,忙招呼这位不速之贵客在身边落座。王勃连日来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早已饥肠辘辘,当下也不客气,立刻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阎都督继续导演事先准备好的戏码,诚恳地询问大家:“今日诚为盛世盛会,哪位才子愿意来写篇《滕王阁序》以作纪念啊?”
      这就像有些地方诚恳地开会,让大家选举领导人,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我说的是朝鲜,不是香港。满座都是洪大人的朋友,心里自然明白,大家都闷头啃鸡腿,积蓄体力酝酿情绪,准备等大人女婿的文章宣读以后,一齐鼓掌到流泪。不料手里还抓着一只蟹螯正在啃的王勃居然朗声应道:“在下既然叨扰都督大人一餐,自当献丑,聊为报效。”如同领导们正在像模像样地号召人大代表选举,突然冒出一个2B当真来参选,让人们真心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心里盘算着早晚也得把这不识相的家伙撵到外国去。但话已至此,骑虎难下,阎都督只好赶紧叫人准备纸笔,并把可以用来蒙头的被状物都丢入长江,看你拿什么打腹稿!
      王勃左手持蟹鳌,右手接过毛笔,当即刷刷刷笔走龙蛇地写将起来。阎都督心里很郁闷,但不失礼貌地说:“王才子你慢慢写,本督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到隔壁小憩一会儿。”到了隔壁躺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幕僚就过来汇报,王勃写的起首四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安卧榻上闭目听着的阎都督淡然一笑:“稀松平常,不过如此。”后面幕僚继续报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阎都督不禁眼睛微微张开了:“用典居然如此纯熟贴切,好!”不一会儿,幕僚又过来背了两句,阎都督突然双目精光四射,立即走回会场赶去看王勃下面的文章。因为他心里已经明白,大唐历史上,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文章之一正在诞生。而能亲自催生并且亲眼目睹这篇文章的出世,将是他阎伯屿一生最大的荣耀。这两句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写到此处,王勃的小宇宙在滕王阁上空已经无可阻挡地爆发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想起自己路途艰难、颇招冷眼,接着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间接承认自己迷路了,去越南不该走到南昌来的。但他胸中块垒,显然不仅于此。"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串流传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喷薄而出,楼主仿佛亲眼看见了长空中那绚丽的烟花绽放。
      王勃一气呵成了许多典故,需要简介一下。晋朝时,有紫气上冲牛宿和斗宿之间,据说是宝剑之精气上彻于天,地点应在南昌之南。后来果然在此地找到一双宝剑,一名龙泉,二名太阿,精芒炫目。这便是成语“气冲牛斗”的来历。今天龙泉已成为宝剑的别名,太阿亦然。顺便出道题:太阿倒持,打一成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和《滕王阁序》(3)

      东汉的陈蕃少时曾独处一小院读书,有位长辈来看望他,见到院里杂草丛生,就问他:“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这个小房间还值得我动手吗?”长辈见他胸怀大志,便循循善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段经典的对话流传至今,激励志向远大的小伙伴们也要学会从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后来陈蕃成为朝廷重臣,且因其气节而千古流芳。
      当时外戚大将军梁冀权倾天下,连皇帝都看不过眼,称他为“跋扈将军”,成语“飞扬跋扈”即出典于他。听了这个评价很不爽的梁冀干脆把皇帝毒死,反合性地证明自己确实配得上这个成语,确实是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感的大奸臣。这位连皇帝都敢害死的梁大将军有次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件私事,陈蕃却拒而不见。使者牛B哄哄地诈称是梁冀亲来,陈蕃就直接把狐假虎威的使者抓起来一顿痛揍打死了,完全不给梁冀面子。这就叫威武不能屈。梁冀居然拿陈蕃也没有办法,真是大快人心。
      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但很尊重有品味的人。他在豫章做太守时,常邀请本地的高人徐孺子来家里做客,两人相谈甚欢。所以陈蕃特意给徐孺子准备了张一卧榻,供他过夜时休息。但只要徐孺子一离开,陈蕃就把卧榻挂起来不给别人用,表示自己留客仅留徐孺子,直到下次徐孺子再来,他才放下此榻。这是一段志趣相投的佳话。王勃就用这组典故,来赞美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整个《滕王阁序》中最伟大的两句。即使你有可能不知道有《滕王阁序》这么一篇文章,但你实在不大可能不知道有这两句话。如果你真的不记得,只要在搜狗输入法中输入“LXYGWQF”,它就会第一个跳出来。但这个句型是前人用过的,原型出自著名的南北朝诗人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庾信的作品《徵调曲》里有一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被后人总结为成语“饮水思源”,也是小女名字的出处。说到这个《徵调曲》,有的网页中居然把第一个字简化了,变成《征调曲》。楼主只能叹一句没文化真可怕,拜托那个是古“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徵调”好吗?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现在请你倒唱一遍6、5、3、2、1,是什么?
      沧海一声笑!你激动吗?萦绕在我们无数男生青春头脑中,配图是李连杰和林青霞飘逸身姿的“沧海一声笑”,竟然只是纯倒序的“羽徵角商宫”而已。这个版权费黄霑挣得也太容易了吧?其实不然,想当年黄霑受徐克之邀,为其拍摄的电影《笑傲江湖》写作主题曲,前六稿都被完美主义者徐克打回来。黄霑泪眼望天无计可施之下,随手翻阅古书蓦然看到一句“大乐必易”,灵光一闪,把宫商角徵羽倒过来一弹,这段永远的旋律就横空出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3: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和《滕王阁序》(4)

      王勃接下来一口气连用了汉朝四位名人的典故。古代文章很重视用典,如果用典不多或者不恰当,文辞再好也是下品。在这一点上《滕王阁序》显然是上品之中的上品。
      冯唐很有才干,但年纪一大把了还只是个小小的郎官。有次冯唐偶然有机会见到汉文帝,通过一席直率而情理兼备的对答,解救了功高罪微的云中守魏尚。但冯唐由于性格耿直,景帝即位不久后又被罢官。到了武帝时有人推举他,可此时冯唐已九十多岁,力不从心,再不能出来任职了。正所谓人生易老,如白驹过隙。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飞将军李广,是另一位著名的郁郁不得志者。汉朝评军功的依据是看在战役中的斩首或者俘虏的人数,李广在这个硬指标上没过关,连很欣赏他的汉武帝也爱莫能助。等到李广的许多晚辈、下属后来都因军功封侯了,他自己还是没有熬成功。王维有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很为他打抱不平。但如果我们翻阅汉朝历史,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其实都是本人的能力和性格中的因素使然,并不仅仅是运气的差异。卫青用兵小心谨慎却又能出其不意,性格沉稳大度;李广爱逞一己之勇轻敌冒进,性格偏执刚狠。成功和运气,经常是青睐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
      贾谊的才气和品格都很高,他的一篇《过秦论》今天还在课本里,楼主小时候背得眉飞色舞朗朗上口,对提升古文爱好功莫大焉。按说他的运气也不差,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明君之列的汉文帝。文帝虽然器重他,但终因小人谗言未能重用。后来文帝有次召他回长安,偶然谈到对鬼神的见解,贾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文帝倒是听得很入神,直至半夜。李商隐有诗讥讽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自古帝王多对神仙之事感兴趣,也是地位使然,既然已经到了皇帝之尊,除了成仙之外确实也很难有什么更高的个人追求了。贾谊怀才又碰上了明君还是不遇,这好像只能用运气来解释了,后代才子们很多都为他惋惜,顺带为自己惋惜。“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的“五言长城”刘长卿就写下了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梁鸿是成语“举案齐眉”的男一号,而女一号则是他著名的貌丑贤妻孟光。诸葛亮娶丑女黄氏,大家都认为是为了借助丈人的关系网来更好地炒作自己;无意出仕的梁鸿则完全是看上了孟光的品德,两人一生中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属于恩爱夫妻的典范。梁鸿在乱世中有料不秀,被誉为“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现在却是在电视上什么都乱秀的才被能称为达人。王勃一连用了这四位怀才不遇的典故,明显是在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