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遇随而安

    唐诗为镜照汗青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 之 山水田园

      王维的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证明了他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极富画面感,王维特色浓烈。黛玉在教香菱学诗时曾经指出,颈联是从陶渊明那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出来的。王维的版权意识非常强,在尾联立刻就对五柳先生致敬。说到陶渊明,那简直就是后代很多大诗人的偶像,除了王维之外,李白肯定也是他的粉丝。陶渊明流传下来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请小伙伴们欣赏一下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是如何向他致敬的: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回到故乡后,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还经常呼朋唤友在一起喝酒。他喜欢喝酒但估计酒量一般,经常是自己第一个喝醉,便直率地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再次向他这句名言致敬: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陶渊明自己最有名的诗作,是这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楼主有位高中同学当年写作文“在闹市中听桂花落”,引得语文老师赞叹良久,大概也是在向这首诗致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5-3-20 10:41 编辑

    王维 之 射雕英雄(1)

      王维最擅长的确实是诗情画意小桥流水,但是他也有一首非常阳刚的五言律诗《观猎》,描绘了将军打猎的动感场景: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儿子。当年汉文帝为了抵御进犯边境的匈奴,调了三路军队分别驻防在灞上、棘门和细柳。有一天文帝心情大好,亲自去慰劳军队而未事先通报。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的车骑都是长驱直入,很是威风。但当他最后来到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时,只见众官兵披戴盔甲,手中兵器寒光闪闪,戒备森严,连文帝的传令兵都被拦在营外不得进入。传令兵告知天子要亲自来劳军,军门的守卫却面无表情地答复:“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圣驾到了,使者拿着皇帝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营门迎接。守营士兵还严肃地告诫文帝的车夫:“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让马徐徐而行。
      文帝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向文帝行拱手礼而不跪拜:“披戴甲胄的战士不应行跪拜之礼。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身向将士们行军礼。劳军完毕,文帝出了营门之后就感慨地对被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的跟随群臣赞叹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灞上和棘门的军队与之相比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都要被俘虏了。而周亚夫怎么可能给敌人偷袭的机会呢?”匈奴一退兵,文帝就升了周亚夫的职,让他负责京城长安的警卫。
      到了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以后如果国家有危难的关键时刻,可以放心使用周亚夫。”景帝即位以后,升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在随后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统帅汉军在三个月之内平定叛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汉皇朝。但后来周亚夫因为桀骜不驯,被景帝猜忌在自己去世后少主(汉武帝)难以制服,最终是犯罪下狱,绝食而死。所以李陵说汉家薄待功臣,真不算冤枉。
      周亚夫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绛侯周勃,官拜太尉,掌管全国的兵权。刘邦在死前曾有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吕氏子弟及其亲信。等到吕后一死,周勃和丞相陈平商量好了要消灭吕氏,便下令军中说:“你们支持吕氏的就右袒(把右胳膊露出来),支持刘氏的就左袒(把左胳膊露出来)。”结果众人都厌恶吕氏,全军上下尽皆“左袒”。周勃便率领他们攻灭了吕氏,保住了刘氏的江山。这就是“袒护”一词的来历。
      这个故事有没有让大家想起叶剑英的故事?太祖曾经评价叶剑英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本意是赞扬他在太祖经历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之险时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没想到在太祖身后,非常欣赏吕后的江青同志也想专权,结果如同周勃太尉一样牢牢掌管着兵权的叶剑英与华国锋同志商量之后,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四人帮”。历史就是这样高度的重复,让人目瞪口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 之 射雕英雄(2)

      中国历史上的神射手很多,比如射箭入石的李广和百步穿杨的养由基,但楼主认为比他们都更牛的是北周名将长孙晟。有次长孙晟出使突厥时陪同可汗出游,正好遇到两只大雕在天空中飞逐争肉,突厥可汗便递给长孙晟两枝狼牙雕翎箭,说道:“素闻将军善射,请用这两枝箭把它们射下来吧。”长孙晟纵马而奔,正巧遇到双雕在空中互相厮打时身形重合,便一箭贯穿了双雕。这便是成语“一箭双雕”的来历。
      长孙晟有位女儿,就是唐太宗那位著名的长孙皇后。有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咬牙切齿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道:“是哪位大臣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就是那个魏征!他以前是李建成的部属,我对他既往不咎还委以重任,没想到他却经常在朝堂上以进谏之名羞辱我,简直是不知好歹!”长孙皇后闻言,立刻退到内房,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太宗的面前行祝贺之礼。太宗被她搞得莫名其妙:“皇后你这是做什么?”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如果君主是明君,则臣下就会正直。如今魏征忠直敢言,不正是因为陛下您的开明吗?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忍不住哈哈大笑,赶快扶起这位贤明善谏的皇后。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孙皇后,说不定太宗早就杀掉了他后来感叹“以人为镜”的魏征。而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也就是长孙晟的儿子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后来成为贞观名相。
      既然长孙晟如此厉害,为什么远不如李广、养由基有名呢,大概因为他是少数民族。看过《天龙八部》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慕容氏是鲜卑族,其实长孙一家在户口本上民族一栏填的是“拓跋鲜卑”,是北魏皇族的支系,也是鲜卑族。另外“三鞭换两锏”的名将尉迟恭也是鲜卑族。这就提醒小伙伴们,大家如此热爱的大唐,从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元稹等)到其皇室,都有很高比例的少数民族血统。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到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简单打个比方,就是你的N代外公(汉族)被你的N代爷爷(胡人)抢了地盘房子一顿欺凌,但他们的孩子后来却结婚使得血脉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你的身上,最后是你N代外公的强大文化把你N代爷爷的文化同化得不知所踪。这对于认为自己是纯种汉人的小伙伴来说,可能是从未想过却不可不知的历史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到射雕的英雄,大多数人脑海中比长孙晟更有名的是郭靖郭大侠,虽然完全是虚构的。与他同时代人物中真会射雕的,其实是这位金刀驸马的准岳父大人铁木真。太祖的《沁园春.雪》里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很多人以为“天之骄子”是褒义词,其实原本是贬义,那是汉朝人用来形容北方强盛的匈奴人好像是被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在大家心目中同样印象的蒙古人。楼主记得以前的语文课本居然解释此词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是现在的人民群众,简直是完全忽略上下文,误人子弟。这明明是说多娇的江山引得英雄君主逐鹿中原,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只会武斗不会文斗,要比起文采风流杀人于无形的本领,还是要看今朝的词作者就是本人。毛先生从来都是以封建帝王自诩的,那些特别喜欢满清明君戏的人们如果崇拜他在逻辑上是很合理的,但自认为还有些骨气的人最好就不要乱解释他的诗词了,否则阅读理解能力真是有待提高。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英雄,却是汉族、其他民族和同时代文明凶残的敌人。他的名言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这种文明程度差不多是要开历史的倒车一千年。如果有人说成吉思汗是中国人的英雄,楼主只能怀疑他的历史常识和智商。好比如果金兀术当年如果干掉了岳飞,灭掉宋朝,我们就该认为金兀术是中国人的英雄?那么本来“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又该是什么呢?其实蒙元和和日本人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罪人,因为他们都以消灭中华文化为己任。蒙元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所以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相比之下,满清还算是稍微谦逊点儿的异族,除了入关初期在扬州、嘉定的大屠杀,还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治错误,后来基本算是被我强大的汉文化同化掉了,所以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精英还是愿意为它买命。两百七十年之后,很多汉族愚民都以为满清的民族装扮辩子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万万不可剪掉,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王维有位好朋友名叫孟浩然,两个人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这位孟浩然,正是李白借着送别他才写出了黄鹤楼七绝第一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那位。李白的天才和傲气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他居然写出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样的诗句,虽然文人们之间经常假模假式地互相抬举一下,但能用到“高山仰止”这种顶级恭维语,那说明对于对方的钦慕还是相当真诚的。孟浩然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王维也很欣赏老孟,在他待诏于宫中的时候,经常私邀老孟进宫切磋。平时两人都相谈甚欢,但是在一次切磋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336

    回帖

    4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44335
    发表于 2015-3-20 14:19: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决定整成文档存手机里当小说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336

    回帖

    4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44335
    发表于 2015-3-20 14: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特意截了个网上的评论,一片好评啊!闲下来时大家真的也可以来看看。灰常感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丹之韵 发表于 2015-3-20 14:31
    特意截了个网上的评论,一片好评啊!闲下来时大家真的也可以来看看。灰常感谢楼主!

    同道中人,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4: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浩然

      有天孟浩然又受到王维的邀请进宫聊聊诗词文学,谈得正high时,恰好唐玄宗有事进来找王维。老孟完全没有做好觐见天子的心理准备,本能的反应就是爬到床底下去躲起来。王维可不敢隐瞒自己房间里藏了个大活人,只好据实禀报玄宗。玄宗一听很高兴:“我早就听说过此人诗名,今日正好一见。”便命孟浩然出来相见,并让他吟诵一篇自己的近作。但那天老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吟出了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句诗直译的话就是:“我没啥本事,所以圣明天子没让我做官。”但如果你真以为老孟这么谦虚,那就太没文化了。但玄宗刚被李白的三首《清平调》熏陶得很有文化,当然听得出这是抱怨的反话,其真实意思是:“本人很有才,但天子不识千里马,没让我做官。”玄宗当即不悦地说:“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朕?”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老孟这一不小心得罪了天子,自知这辈子已然仕途无望,从此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李白类似,大唐从此少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官僚,却多了一位山水田园诗的旗手。楼主认为最能体现孟浩然风格的诗作是《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读来暖意融融,老孟一边正在享受饭局一边还约定了下一顿饭局的吃货面目跃然纸上。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是“淡到看不见诗”,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境界相仿佛。
      孟浩然最为妇孺皆知的作品,应该是小伙伴们从小就背诵的前五名诗歌之一《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惜春之意尽显,却又哀而不伤。
      江湖上传言,山水田园派掌门孟浩然是死于“七绝圣手”王昌龄之手。当然,故事并非大家想的那样。王昌龄游襄阳时,老孟作为地主盛情款待。老孟本来有病在身,医生吩咐他忌口。不料席间有道美味江鲜,引得老孟食指大动,忍不住吃了再说,大有洪七公的风范。结果还没等到王昌龄离开襄阳,老孟就病发仙逝了。这个故事教训我们:医生的话不可全听,也不可不听。那么,这位王昌龄又是何方神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4: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

      “七绝圣手”这么拽的名号,王昌龄是凭什么功夫摘下的?如果要在唐诗的璀璨星河里来选一首代表作,那是各花入各眼,想达成哪怕过半数的一致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要在七绝里来选一首代表作还有一点可能的话,大概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举手投给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字字珠玑,尤其首句更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意境深沉悠远,横贯古今。此诗不但是边塞诗的代表,更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要是有姓秦之人为孩子起名,楼主实在想不出比“秦明月”或者“秦时月”更有文艺范的名字了。
      王昌龄还有两首《从军行》,也是极好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就凭着这三首七绝,在边塞诗人的评选中王昌龄就可以力拔头筹。但你若以为王昌龄只会写气魄开阔的边塞诗,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把唐诗中的闺怨诗排个座次,楼主认为蟾宫折桂的应该还是他,靠的就是这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很可能正是因为本诗的诗名,这种风格的诗歌之后都被称之为“闺怨体”。同一个人,居然能在雄浑开阔的边塞诗和阴柔缠绵的闺怨诗这光谱的两个对端都走到极致,而且能在天才辈出的大唐力压其他强大竞争者夺得这两面看似难以兼容的锦标,实在是匪夷所思,让人对他是否属于人类产生深深的怀疑。所以王昌龄得到了另一个更加独步天下的名号:“诗家天子”。但这个名号实在过于霸气了,在君主制时代很可能会犯忌,所以也有人说这应该是“诗家夫子”的误抄。
      王昌龄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是《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送别诗的范畴里,王昌龄此诗也是第一流的,真不知道此人究竟有什么短板,可见“七绝圣手”的名号绝非幸致。送客处的芙蓉楼可能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前几年政府要建长江大桥从镇江直通到老江的老家扬州,按理本来该叫“镇扬大桥”,但犯了忌讳。不知哪位御用才子总算想起镇江有个古名叫润州,那叫“润扬大桥”多合适啊。拍马屁也算拍得有文化。
      王昌龄在担任龙标县尉的期间,正好遇上了安史之乱。他请假回乡照顾家人,但在兵荒马乱之中,没能及时赶回去上班。他的顶头上司刺史闾丘晓一怒之下,判了他“失期当斩”。楼主前面讲过的郭子仪也是因为失期被判死罪,幸好李白路过救下他。可惜王昌龄没这么好运气遇上贵人,居然因此命丧黄泉。这件事告诫我们:不守时,有时候真的是会害死人的。
      王昌龄毕竟不是军人,虽然有错但肯定罪不至死。所以当时人们都认为闾丘晓是出于嫉妒,可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后来安史乱军包围宋州,节度使张镐倍道驰援的同时,飞檄传令距离更近的闾丘晓出兵增援。闾刺史见叛军势大,担心吃败仗,竟然按兵不动。等到张镐赶到时,宋州已经陷落。张镐怒不可遏,下令杖杀闾丘晓。临行刑之前,闾丘晓用李鬼风格的说辞讨饶:“我家里还有八十岁高堂老母需要赡养,请大人饶命。”张镐反问:“那王昌龄的双亲,又让谁来赡养呢?”闾刺史无言以对,只能服罪。这让楼主想起《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话:“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塞群英(1)

      边塞诗歌充满了故事。另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卢纶,与“时时误拂弦”的李端同在“大历十才子”之中,著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塞下曲》。其中一首用词浅近,蒙童可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汉代名将李广善射,有次出猎傍晚归来,远远望见草中一块顽石,夜色昏暗而以为是虎,遂张弓射之,紧张之中用了全力拉弓,结果箭头深入石中。次日李广带兵来寻找老虎的尸体,走近看了才发现原来自己射中的是石头,士兵们都不禁啧啧称奇。李广后来又尝试多次,但再无法射入石中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射手很多,李广的名气之大可以排入前三,招牌就是这手射箭入石。
      李广年轻时多次跟随汉文帝射猎,在御前格杀猛兽,文帝目睹了他的勇猛,不禁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一生射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猛虎多只,更射杀敌人无数,在战场上是位猛将兄,匈奴人畏惧地称他为“飞将军”,但他一直未能像许多同僚甚至下级一样因功封侯。楼主曾经提到,王勃华丽丽的《滕王阁序》里有句“李广难封”在为他抱不平。更有名的则是王维的一句慨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其实李广不能立大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喜欢逞一己之勇的性格。他酷爱深入敌阵缠斗,又爱炫耀箭术,不管情况多紧急,非得等敌军进入近距离才射,虽然箭无虚发,却因此多次遭到围困,也曾在射猛兽时因为同样的原因受伤。大家一看这就是猛将之风,而不是大将之风。
      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时已经六十多岁,汉武帝本不打算派他,他几次主动请战,最终才获准许。但武帝还是私下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也不好,从前几次立功的好机会都没能把握住,可不要让他做前锋直接迎战单于。”卫青便让李广作为偏师,绕道侧击。李广未能如愿作为前锋,愤而离去,行军途中又不幸迷路。还好卫青不愧是一代名将,在李广部未能按期赶到加入战斗的不利情况下,依然独力大破匈奴。
      这次李广所犯的又是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很熟悉的“失期之罪”。他以老将的傲气,“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不愿受审讯之辱,横刀自刎。和李广同行的另一位将军免死废为平民。由此可以推论李广其实知道应该不至于死,但关键问题在于自己年事已高,再复出并且立功封侯的希望更加渺茫。既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自杀就成了简明的归宿。可见强极则辱,刚而易折。
      李广的儿子李敢,后来倒是以军功封侯。李敢为其父之死迁怒于卫青,将其击伤。卫青在李广一事上其实并未做错什么,甚为冤枉,但他有大将之风,并未声张追究,确实一生都有好涵养。可是卫青的外甥、大名鼎鼎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咽不下这口闷气,便在一次狩猎中射杀了李敢。武帝盛宠霍去病,对外只好说李敢被鹿角触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