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5057
6万
黄钻队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因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深入梳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特点,摸清底数,对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问题,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礼乐之治”和“以法治政”:不同治国思想引领的两种治理模式
思想在治理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纲领性作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大体有礼、法两个主要源头,一种是礼乐之治,以儒家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法治政,以法家为代表。两种思想都诞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并在与其他各家学说的交流碰撞中发展壮大,逐步被历史所选择,成为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个基本极。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礼乐之治的治理理念更早一些,主要倡导者孔子生于乱世,一生以复兴周礼为理想,极力推崇克己复礼。他看重“礼”和“乐”,主张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教育熏陶,将外在规矩内化为人的内心自觉。从而在广袤国家版图上,在统治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百姓的规矩自律,实现长治久安。
“圣德贤君”和“中调政治”:不同目标追求指向的两种政治人格
中国古代政治家认为,治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的统治阶层,尤其是君主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国君治理能力就等同于国家治理能力,决定着成败兴亡。
礼乐之治在理论上,将君主政治才能要求置换成了道德修养标准,以“君德”取代了“君能”。在国家治理能力构成中,基本路径是以上率下,根本方式是道德感化,核心基石是圣德贤君。沿着这一思路,儒家倡导仁政、德政、贤人政治,打造君主理想人格,希望君主“吾日三省吾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现“克己复礼”,提高道德修养,并经过“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感召,通过内圣外王,开创治国平天下的大好局面。
有一个以君德治国的著名案例,“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圣德君主以身作则,百姓被感动,自觉自愿平息矛盾。在这样的榜样引领下,躬亲成为历代君主的为政原则和政治手段。为劝农稼穑,君主就圣驾躬耕、亲自祭社稷;为体现尊老敬贤,皇帝就举行百叟宴、为亲守孝等。
有了圣德君主,自然就会辐聚起贤良臣将,一方面是君主的尊贤、用贤,一方面是臣子的忠贞、直谏,在君臣互信、互相感召的道德良性循环中,贤人政治的小气候和政治清明的大格局就逐步养成了。
与之不同,法家主张“中调政治”。中调政治就是“抱法处势而治”,与理想主义的圣贤政治相比,“中调”的“抱法处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一贯冷眼看天下的韩非认为,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圣贤德君不可能存在,而且“躬亲”“仁义”等够不上国家治理能力,于事无补。
韩非认为,首先,躬亲这种治理手段低效、无效。“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靠道德感化处理千头万绪的国家事务,势必左右支绌。其次,躬亲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法制。君主过多作为,必然在政治中留下人情滋生的缝隙。第三,躬亲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权力是好用的,但有了君主躬亲,就会造成不躬亲的事情受轻视,最终滑入“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境。对此,韩非提出了他的中调政治的理想模式:“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各部门依法履职、各守本分,君主跳出圈外,统揽全局,垂拱而治。
和君德内涵不同,韩非提出了“低标准、严要求”的法家式君主理想人格。所谓“低标准”,就是不苛求君主有圣贤级的道德修养,不必是万众归心的精神教父和德布八方的道德标杆,只求“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具有中等智力和道德水准就够了。所谓“严要求”,就是君主要具备执政者的专业素养,有不感情用事的政治理性、践行法制的严谨执着,能铁面无私地“行公法,绝私恩”“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并抱法处势,熟谙于术,保证权不外借。
“圣德贤君”和“中调政治”体现了两种君主理想人格,一个闪烁着温暖感人的道德光芒,一个散发着冷峻严谨的法制特征,但都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同样不容易达到。
“外儒内法”和“外法内儒”: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包含的共同现代启示
儒、法思想家从理论上勾勒了简洁明了的治国韬略,但实践却是复杂和丰富的。在群雄征战,以“逆取”为主基调的春秋战国时代,生不逢时的礼乐之治缺乏成长壮大的“顺守”土壤,孔子团队游走四方诸侯,处处碰壁。在各国变法图强的大背景下,法家逐步成为显学,并在秦国结出正果。
因此,在现实中,怎样取礼、法之所长,建构一个既高效严谨又富有人情味的治理体系,是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问题。历代君王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霸王道杂之”的思路一以贯之。随着时间流逝,儒与法也逐步从嫁接走向融合。如果说,“外儒内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外法内儒”则是法律体系的小框架。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志愿活动 :
项目超市 :
志愿组织 :
关于我们 :
IOS版APP下载:
安卓版APP下载: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