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因为爱孩子,所以,我选择首先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书籍。
从女儿咿呀学语的时候开始,各种撕不坏的经典便成了女儿手中最爱的玩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本《三字经》。《孔融让梨》曾经让社会舆论沸腾。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让与争”之间各持己见。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是应该培养他们懂得谦让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懂得竞争更有利于成长呢?我认为让是一种品质,竞争是一种能力,品质是从小就必须培养的,那是心性的体现,能力则是在良好的品质上铸就的,需要后天的努力。而通过阅读能让女儿从小就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每天入睡前讲一个故事,是她三岁前与我同睡时的习惯,什么《三只小猪》、《小红帽的故事》、《成语大全》、《一千零一夜》等等,很多都早已能够背诵下来,讲给她听,以至于后来,我说一句她接一句,我们两个人就这样把故事像接龙一样地接下来。到了三岁,上了幼儿园,她开始单独睡,睡前总习惯拿一本书放在枕边。有时候,一觉醒来,她能够回忆自己的梦境,并用语言流利地表述出梦中的故事情节。
到了小学,那一本本经典名著的漫画书,便成了她的兴趣之一,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伊索寓言》等等。因为年龄小,识字少,所以从漫画开始看起,通过阅读锻炼她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多时候,同一幅漫画中,她能观察到与我不同的情节,人物的形象,说话的语气、动作等等。她有时还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某一人物形象上,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这样既发挥了她的想象力,也让她的创新意识有所展现。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她看的书也越来越杂。我根据她不同的兴趣段,给她补充不同类别的书籍,如从《少儿百科全书》到《昆虫记》,从《查理九世》到《鲁滨逊漂流记》,从《喜羊羊与灰太狼》到《印度寻宝记》,从《路过心上的哈士奇》到《狼王梦》、《狼图腾》,再从《意林》到《童年》、《唐诗宋词》等等,只要她感兴趣的,就尽量满足她的阅读需求。阅读完后,有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有时将阅读心得分享给我听,我便会从分享中感受她在阅读时的收获与快乐。
到了初中,又是青春期阶段,她逐渐喜爱上了青春题材的言情小说。有的家长或许害怕自己的孩子涉及情感类的书籍,而我则尊重女儿的选择。她有时会把读完后的小说再拿给我阅读,然后我们彼此分享其中的感受,从人物性格上,到情感的发展,再到结局的分析,都始终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与生活案例相结合,从而引导她在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
她会把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尽管现在的言情小说有一部分新的作家我并不知道,但是,女儿看的书,却都是健康的,有助于成长的,所以我选择尊重。如:张小娴、安晴、希雅、慕夏等等以及很多80后90后网络作家关于公主王子的书。除此之外,她也喜欢读一些人生哲理的经典书籍,如毕淑敏的书,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还有带有禅意的书,解读人生不同时期心理变化的以及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等等。
有那么一段时间,女儿迷上了手机,无论是QQ还是微博,我都关注着她。我总是会选择一些简短的美文,或者哲理励志的片段,通过手机发送给女儿,或是短信,或是QQ,或是微博,每天坚持两三条。后来女儿表示自己很受益,而且有些句子,她还能够引用到作文中,甚至引用到生活中。看到我不开心的时候,她便会随便翻出其中某一条来宽慰我。比如:微笑是一张名片,要笑对人生,笑对生活,笑对每一天;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要懂得包容,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这些都节选自我曾经发给她的信息。
青春题材的小说让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从心灵上得到了释放;《心理学》让女儿更能理智地了解并控制情绪;那一篇篇摘自《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上的短篇文章,总能在茶余饭后成为我们共同品味人生的焦点。
爱孩子,就让孩子爱上阅读,因为这种爱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这种爱是弥漫在家庭中最芬芳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