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39|回复: 19

    班级管理:巧用17种心理效应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发表于 2015-6-18 0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

    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

    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教师在全体同学的面前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教师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2、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教师在全体同学的面前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教师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3、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

    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4、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

    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

    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

    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5、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教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6、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因此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法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7、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

    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2、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0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8、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

    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

    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所希望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

    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