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公公婆婆来我家长住,发生在我们家客厅里的抗日战争就从敌后游击转为全面反攻,枪炮声、号角声、呐喊声,还有我最怕听到的惨叫声,终于压倒了来自好莱坞电影和韩剧的叽里呱啦声,成为客厅里的主旋律。48英寸的屏幕上一天到晚晃动的都是土黄色的日本鬼子、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形形色色的抗战英雄们。以往,我老公只能在我和儿子不用电视的时候,忍着我们的讥讽看他心爱的抗日剧。现在因为有共同爱好的母亲的到来,可以光明正大地,以孝敬母亲的名义,一部接一部地看。听着母子二人跟随剧情发出的惊叫声、诅咒声、欢呼声,在房间看新闻的公公和在书房里上网的我,不约而同地关上了门。 那场发生在70多年前的抵御外侵战争,就这样被一帮文艺工作者编排成一个又一个传说,并借由科技的进步呈现在我家的客厅里。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那些民族英雄们可以用手把鬼子撕成两半,可以用手榴弹炸毁天上的飞机,甚至一根绣花针就能消灭一个敌人。英雄们有土里吧唧的、装疯卖傻的、满口粗话的,也有会说外语的、穿皮夹克、戴墨镜耍酷的。女战士还都画着精装的妆容,穿着合体的军装,勾勒出性感的身材,纵使战火纷飞,还能谈三角、四角恋爱。发展到后来,遁入山门的尼姑、英姿飒爽的女土匪、妖艳的青楼女子也都加入了抗战大军,真正是全民抗战、草木皆兵。于是乎,那些相貌丑陋、恶贯满盈又愚蠢无比的日本鬼子被打得尸横遍野(不是说横店有个演鬼子的群众演员一天要被打死8次嘛)。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能让老公和婆婆喜形于色。我有一次对儿子说:不知道日本人看不看我们的抗战剧?他们要是看了,会不会觉得是我们在欺负人家? 我琢磨着,这些抗日神剧的创作者,大概跟我们普通人一样,都怀揣着一个来自遥远童年的抗战梦,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陪伴我们的电影、连环画大部分都是抗战题材的,都是反映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如何斗智斗勇,战胜残忍的、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的。我小时候曾经无数次地幻想着:要是能再打仗就好了,我也要像铁道游击队那样,像小兵张嘎一样,像儿童团的小战士一样,发挥我的聪明才智,把敌人打他个落花流水。那时候,我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一样,坐在教室里,一遍遍幻想。结果是战争再也没有打响,而我的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门门不及格,没能为今后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那些怀揣着抗战梦又有幸成为文艺工作者的编导们,自然要通过影视剧这种无比鲜活的形式、无限宽广的舞台,尽情地演绎自己梦想、幻想、奇思异想。而像我老公这样,没机会斩杀日寇又没机会参与编排的观众,也兴趣盎然地通过荧屏慰藉了自己的抗战梦。所以,一个愿意编,一个愿意看,繁荣了影视市场,热闹了我家客厅。 不可否认,抗战剧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确实能震撼心灵,起到缅怀先烈、激发家国情怀的作用。但是以我的观察,发生在我家客厅的大多数抗战剧却是披着纪念抗战的外衣,在贩卖着低劣的言情、武侠、刑侦、谍战等狗血的故事。这是对那段历史的严重的不尊重,是对民族精神的诋毁。连日本人都说,我们的抗战剧就是披着抗战外衣的“搞笑剧”。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望那段历史,写满了屈辱、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不容歪曲和戏说的历史记忆。而纪念战争也不是为了挑起民族仇恨,是为了缅怀先烈,以史为鉴,富国强军,保卫和平。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更应该以敬畏和严肃的态度对待抗日战争,创作能真实反映历史、反映抗战精神,具有较高文艺品质和宏大叙事主题的作品。而不能一味地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毕竟,电视机前还有不能辨别真伪、不了解抗战真实情况的孩子们。 而我,自从做了母亲,突然感受到和平是多么珍贵,小时候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我只期望世界永远和平,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也希望还要在我们家客厅里不停播放的抗战剧不再脑残、雷人、低俗,最好能吸引我、公公和儿子,一起观看,一起“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