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日报本报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朱良德
“现在卖粮,前脚卸下粮食,后脚就可以拿到现钱。”10月11日,在曾都区南郊中储粮委托收购点,来自随县新街姜家湾村的黄正海边数着卖粮钱,边回答记者问题。
一路采访,一路调查,听到的是喜人的消息,收购库点不差钱,农民手中没白条。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政府和粮食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托市收购库点严格执行托市收购价政策,也得益于农业发展银行随州分行足额的资金保障。
预计可收购稻谷10亿斤
又到秋粮收购时。今年,风调雨顺,稻谷产量及质量均不错。据市农业局发布数据,全市稻谷栽插面积165万亩,比上年增加7万亩。单产实现1270斤,同比增加24斤;总产20.9亿斤,同比增长1.18亿斤。全市中稻商品粮将达到12亿斤,预计可收购稻谷10.4亿斤,比上年增加8000万斤。
自从9月下旬全市秋粮收购启动后,各收购库点、商业粮仓全面打开大门,接受百姓卖粮。据了解,全市腾出了12.4亿斤粮食仓容,进行了加固、消毒,确保粮食能安全归仓。9月28日,全省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省核定我市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122个,比上年增加31个,让群众有地卖粮,卖得舒心。
因今年我市秋粮收获季节比上年推迟,国庆节后,粮食收购才渐入高潮。记者调查看到,各收购站点车水马龙,一片繁忙。
18亿资金确保“钱等粮”
粮食收购,资金和价格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作为粮食收购资金的保障银行农发行随州分行提前一个月作了资金预测,并向省行提出了资金申请。目前,已筹措信贷资金18亿元,真正做到“钱等粮”。同时,在全市认定了14家秋季粮食收购企业贷款资格,托市收购期间,实行贷款一次核足、分次发放,保证资金供应。积极支持已取得收购资格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入市收购,为他们提供资金保障。
在收购高峰期,市农发行还开辟了“贷款绿色通道”,对收购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企业贷款随到随办,让收购工作顺利进行。位于曾都区万店镇的金义米业,今年计划收购3000万斤稻谷,需要1200万元左右的贷款资金。9月24日,企业将申请递交到农发行随州分行,9月29日第一笔贷款就到账了。“不到五天时间,他们的办事效率真的很高。”提及此事,金义米业总经理宫经义竖起了大拇指。
截至10月10日,市农发行已投放秋粮收购资金4.1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稻谷2.98亿斤。
“我们还组织客户经理深入收购一线,及时掌握企业收购动态,为企业收购搞好服务。”农发行随州分行副行长熊玮说。据悉,市农发行与收购企业密切联系,加强收购资金支付管理,在条件具备的乡镇,积极推广非现金结算,确保农民的卖粮款及时得到兑付。
随到随收不打白条
“我们每天早上取出50多万元,全部用现金支付,坚决不打白条。”宫经义指着财务室说道。
采访中,前来金义米业卖粮的农民络绎不绝。他们卸下粮食,就直接去财务室结账。“拿到现金心里才舒坦,大家伙都愿意到这儿来卖粮。”来自曾都区万店镇黄家畈村的黄守义说。
记者在随州市南郊托市收购现场看到,墙上悬挂着统一制定的2014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收购质价政策公告牌。上面明确公布了今年稻谷托市收购质量标准、收购价格、结算方式、监督电话及托市收购执行期限等,让农民卖放心粮、明白粮。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收购企业做出了承诺,敞开收购、随到随收,依质论价、优质优价,现款结算、不打白条,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伤害。
据了解,市粮食局还依法对粮食收购市场实施监管,加强对稻谷收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联合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打组合拳,严厉查处和打击无证照经营、违反质价政策、坑农损农、向售粮农民“打白条”、“转圈粮”等不法行为,确保稻谷收购市场平稳有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