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改“漫灌”为“滴灌” 变“粗放”为“精准” 打一场漂亮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各有关单位围绕定点扶贫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 “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2013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 年 9 月中 旬和 10 月上旬,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扶贫工 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 年 4 月, 汪洋副总理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扶贫工作, 提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 年 6 月 28 日,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 够强。即便一些地方开展了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往往不能真正瞄准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要下决心摸清底数,在全国开展到村到户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对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2013 年 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13]25 号) ,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 粗放扶贫与精准扶贫 所谓的“粗放扶贫”,就是广义上的扶贫,简而言之,就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精准扶贫”,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的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显然“精准扶贫”比简单的“投钱扶贫”更加考验执政者、领头羊的智慧,更加需要执政者走进群众,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汇聚民智,让地上跑的“丑小鸭”变成展翅高飞的“白天鹅”。 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一是要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二是要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坚持方针、到村到户、因户施策、进村入户、资金到户和干部帮扶。三是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包括农户信息管理、阳光操作管理、扶贫事权管理等。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也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我市如何搞好精准扶贫 2015年10月8日中共随州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中共随州市委 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随州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小康建设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开发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 “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机制,层层签订军令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全市2015-2019年精准脱贫的总目标为:2015年起好步打基础,2017年贫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巩固提高、全面小康。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村到户到人,我市将采取开发扶持脱贫一批、助学扶智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危房改造搬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一批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 同时,我市还将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强化行业部门投入机制、创新金融扶贫信贷投入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帮扶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建立土地资产收益支持扶贫机制、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监管机制等,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做实。 《决定》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依法扶贫,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确保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一是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二是全面落实部门扶贫责任;三是全面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责任;四是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是充分发挥“1+N”支撑体制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六是充分发挥共同攻坚的合力作用;七是强化精准扶贫规划的刚性约束;八是强化扶贫机构队伍建设;九是积极营造精准扶贫氛围。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市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精准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原载2016年第一期《领秀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