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愿做春泥更护花
—优秀班主任金海涛的先进事迹 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因材施教,严格班级管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近一年来,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日常行为规范表里如一。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忠于职守,以身作则 该同志担任政教主任、班主任和高三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他认为,要带好一个班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作为班主任的他,一年来不曾旷过一天工,均为全勤。只要学生在校,每天晚寝时,必到学生宿舍察看,为学生排忧解难;在教室内,只要见到地上有纸屑就捡起来丢到垃圾箱内;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准备纠错本,自己也准备一个大的纠错本;要求学生答题认真规范,由此每节课都要求自己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一目了然,由此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己的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影响,使学生感觉师生平等。正是由于这种“忠于职守,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二、关心学生,“爱”字当头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他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刘小云经常不吃晚饭,通过了解才知,家庭困难,当月生活费不够,于是每个月他资助其一百元生活费,向学校申请减免学杂费,该生才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其次学习上关心学生,一天学生吴自强满含泪水找到我说不想上了,了解才知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谈心和家访鼓起了他学习的勇气;在心理上关注学生,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毕业班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学生丁金科有一段时间,始终不在学习状态,问之,他说出了心中的苦恼:不能完成父亲交给的学习任务。于是及时与其家长交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之后成绩直线上升;正是由于这样关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之中,师生关系成为朋友关系,学生关系亲如兄弟姐妹。 三、民主管理,信任学生 民主管理,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是民主管理的前提。班级组建之始,民主产生强有力的班委和团委,班委团委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形成了以“月”为单位的意见征询制度,根据教学进度,于每月月底制定出下一个月的“月活动”主题。先后进行了“心向云天树理想,脚踏实地搞学习”、“举国欢度过国庆,目标一致向前冲”、“别人经验我吸收,虚心学习我风流”、“一元之始于元旦,一质测后尽开颜”、“奋斗一百天,敢教日月换新颜”、“规范细心与创新,泰山之顶我独尊”、“别人放松我不松,父母在家等成功”、“七分士气三分拼,每天提高一大分”等活动。同时开展了“学习互助小组”、“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制定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优胜、行为规范、卫生纪律评比制度。以民主决策、尊重信心学生为教育理念,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管理的积极性,在一年中的历次考试中,他班成绩名列前茅,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规范等综合评比位居学校第一名。 四、典型引路,梯度推进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需要很强的责任心,还要有更好的工作方法。他所带的高三(14)班级学生基础薄弱、自制力不强、差别很大,“如何让学生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的学习成绩”成为他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和重心。经过与课任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共同摸索,形成了“典型引路,梯度推进”的指导方法。每周班会,精心选择比如《我为什么在三流学校考上北大》、《高三,不只是传说》等励志故事给学生朗读,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每次考试进步最大的同学做典型发言,以帮助他样树立信心;根据学科兴趣建立起来的互助小组各自形成“三人指导小组”解答学生的问题;要求课任教师每次小考出难、中、易三个层次的试卷,分别给优、良、差的学生做,运用梯度推进、提高的分数来评价学生。通过典型引路、梯度推进的方法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同学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前进的方向,也让课任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五、科研领路,提升高度 在管理好班级的同时,他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形成文字。他撰写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荣获中国教师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在曾都二中教科研发表的文章《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学困生道德素养提升培训》深受师生好评。 他总是说:人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怨无悔。他热爱教育,他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每当他看到学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就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就会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不愧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优秀的班主任! 随州市曾都区第二中学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