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3 1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破除动摇和削弱人民主体地位的不良倾向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说服人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能自动地完成“掌握群众”的历史使命。当前,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看,都与没有很好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破除动摇和削弱人民主体地位的不良倾向。
1.明显的社会贫富差距和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特别是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严重制约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的发挥。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分化加快。对于这个问题,党中央正在通过调整经济社会政策解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出现了部分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优势,结成利益联盟,企图固化既有利益格局,误导国家重大利益分配政策制度改革的方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基层劳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导致人民主体地位事实上在诸多方面被弱化,已经成为动摇人们理想信念、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诸多生活困难,少数群体感到国家主人翁地位失落,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传统,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如果我们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使他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跟着共产党走的好传统好作风都丢了,将来遇到新的风险挑战,我们靠什么来应对?因此,从根本上说,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背离人民主体地位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