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实现“步行上学”需要“三管齐下” “我的最大愿望是让小学生步行上学”,是现任长沙市市长胡衡华说的。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副主委,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建荣表示,这句话让他很受触动。当今,一个孩子凝聚着几代人的希望,孩子安全了,孩子教好了,孩子不辛苦了,比什么都重要。 傅建荣女儿有一位同事,每天最发愁的事情是一天四趟接送孩子,早上要早起,送了孩子赶紧上班,遇上堵车,只能迟到。上午必须早退,到11点多就得惦记着接孩子。正是对身边这种现象有所了解,才使得他对胡衡华这个“让小学生步行上学”的朴素愿望产生了深深的感触。 这里所说的“步行上学”特别强调的是,学校的布局符合“中学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的规定,这样近的距离使得孩子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自己步行上学,免除家长接送的烦恼。而实际上,在我国多数地方,学校的服务半径远远大于这样的规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上下学接送现象比较普遍,家长叫苦不迭。 造成城里孩子“步行上学”不便,除了历史原因形成的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规划往往忽视了孩子上学这个重要因素。有些小区,虽然离附近的学校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也在相关部门规定的范围内,但是由于有一些封闭小区和单位相隔,没有道路直达,不用说步行,就是开车因为绕道也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上学不接送,家长显然放心不下。 其实,尽管城里的孩子上学需要家长接送,这的确比较辛苦,但是相对与一些农村地区而言,这点辛苦并算不上什么。在有些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僻、村民居住分散,再加上教育资源整合以后,很多村一级的教学点不复存在,小学生上学要赶往10多里以外的集镇,或步行或骑车,路上就要消耗1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孩子上学难是一个普遍现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但是着力解决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尽量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步行上学”也应该成为有关部门需要用心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实现“步行上学”这一目标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但笔者觉得尽快实现它,需要做到“三管齐下”。 实行街区制。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实行街区制以后,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同时提高了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孩子上学可以“抄近道”,这对于实现“步行上学”这一目标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加快还旧账。对学校规划按照相关规定合理布局,是让孩子可以“步行上学”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设立学校时,要充分考虑好生源的分布状况,规划好学校的布局,做到不欠新账。但与此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校车数量、分流生源等措施逐步还清旧账,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步行上学”。 推进城镇化。在农村地区,由于居住分散,孩子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样,孩子就可以在集镇就近上学,实现“步行上学”的梦想。 与家长接送相比,“步行上学”不仅是孩子上学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化背后还衍生出诸多利好。一方面,“步行上学”为孩子增添了身体锻炼的机会,这对于学业繁忙的孩子来说,长期坚持有利于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步行上学”使家长免除了接送的烦恼,节省了时间,也可以安心工作。除此以外,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让孩子“步行上学”,既缓解了交通拥堵又减少了尾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步行上学”不能仅仅只是代表委员的一种愿望,相关部门应该努力,使之逐步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