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0|回复: 13

    全国道德模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6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福昌,男,汉族,1915年12月生,中共党员,总参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离休干部。

      在东北“三下江南”战役的一次歼灭战中,王福昌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潜伏一昼夜,左踝关节被严重冻伤,截去了左下肢,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离职休养后,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以支援西部建设、资助希望工程、交纳特殊党费等方式,先后累计捐款69万余元。

      百岁抗战老兵王福昌出生在穷苦人家,参加过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战争,经历了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离职休养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吃的是粗茶淡饭,常年穿的是七十年代老伴裁剪的涤卡上装,家具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时买的,有的还是子女家里淘汰的。

      王福昌对自己要求“苛刻”,但对国家和军队建设却十分“慷慨”,先后6次为中国航天基金会捐款达40万元;2013年“七一”前夕,在生病住院时,他还委托女儿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前些年,当他得知老家旱情严重,就千方百计与当地政府联系,把5万元钱捐给了河南省太康县马头镇;王福昌还先后捐款6万元用于家乡希望小学建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又捐出2万余元……去年,他又满怀深情地说:“如果我能活到建军9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还要将余下来的生活费全部捐献给党和军队。”

      王福昌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百团大战中荣立二等功1次。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秉华,男,汉族,1929年1月生,中共党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

      作为一位离休老干部,毛秉华坚持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常年捐款救灾、爱心助学,成为远近知名的井冈山上“活雷锋”。

      自1968年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他始终重视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离休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收集史料上,只身一人跑遍了湘赣两省边界各县的农村,还到赣南、闽西、广州、北京、长沙等地拜访了32位老红军和红军后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毛秉华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但为将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走上了47年如一日的义务宣讲之路。他义务作井冈山精神宣讲报告1.5万余场,每年讲课300多场,听众累计达220万人次。从不收取讲课费用和任何礼品。

      毛秉华的离休工资大部分用于义务宣传所需的开支,并先后向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8000余元,上交特殊党费和设立公益事业基金共5.1万元,累计捐款11万余元;先后为井冈山市畔田、龙市等15所中、小学筹资1100多万元,解决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和安全饮水等问题;个人捐款和筹款,帮助180多位家庭贫困的大、中、小学生上学读书。

      毛秉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宣部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人个等260多项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嘎罗,男,藏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

      注重师德、爱生如子,善帮乐带、扶贫帮弱,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资助3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经常利用自己所学所长,热心帮助职工和周边农牧民,被称为“爱心教师”。

      1995年7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先后资助3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金额达10万余元。工作之余,他经常翻山越岭,步行数公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一次,当他得知一个学生考上青海师范大学却上不起学时,立即步行15公里,赶到学生家中,把2000元钱交到学生手上。2005年至2008年期间,他从云南、四川等贫困地区招收15名孤儿在盐井中学就读,自己出资给这些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还给他们零用钱。

      盐井一直没有闭路电视,都是靠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接受电视信号,而且会调信号者寥寥无几,嘎罗就是其中一个。不管是谁,一旦卫星接收出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有一次,他在给一位牧民调电视时,一蹲就是3个小时,因为大脑缺氧,晕倒在地。

      嘎罗竭尽所能帮助他人。一次,正值秋收秋种季节,一户人家只剩下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家拨通了他的电话,他闻讯后,利用周末组织16名学生帮忙。17年里,他共帮助过18户人家播种、收割。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介绍给其他老师,对新教师,他几乎是全程协助。在他扶助下,5位教师成了教学骨干,8名班主任成了“班级管理能手”。

      嘎罗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丽娜,女,汉族,1966年2月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亚维勒克双语幼儿园园长。
      身为卡依拉克村中唯一的汉族人,周丽娜有幸成为这个维吾尔族乡的一名汉族乡村教师。为了让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她自创“兴趣教学法”,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

      1997年,从小生活在沈阳的周丽娜与卖烤羊肉串的新疆小伙儿乃斯如拉•吾买尔相爱并结婚。2006年,周丽娜跟随丈夫从沈阳来到新疆克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定居,被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卡依拉克小学聘为临时汉语教师。

      为了使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周丽娜自创了一套兴趣教学法:一节课只上15分钟,其余时间让孩子们轮流到讲台上表演,并将汉字写在玩具上,让孩子们带上玩具做游戏,在游戏中认识汉字。有时候,为了一个发音,周丽娜要重复教十几遍。她常常把孩子们带到乡村田园,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汉语词汇,同时认识了大自然。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周丽娜意识到,孩子们是她学习维吾尔语的最好老师。于是,她把维吾尔语单词用拼音写在纸上,她说汉语,让孩子们教她维吾尔语。几年下来,周丽娜和孩子们能流利地用维汉双语交流了。

      2010年9月,周丽娜成为一名正式编制的教师, 2014年4月,又到亚维勒克村双语幼儿园当了园长。虽然工资不高,但周丽娜每月都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孩子。

      周丽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君芷,女,汉族,1920年12月生,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离休干部。

      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资助失学女童,捐资创办全省首个“春蕾”女童班,累计捐款20余万元,资助学生百余人,被誉为“爱心妈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君芷被下放到崇安县,看到许多女童因为家境贫寒而失学。这让她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资助农村女孩重返校园之路。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资助3名失学女童。2002年福建省实施“春蕾计划”,高君芷捐出1.5万元积蓄与25名边远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结对助学。2003年1月,高君芷捐资在三明市大田县太华中心小学创办了一个“春蕾”女童班。

        除了捐资助学,高君芷还时常心系灾区人民,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捐款1万多元,印度洋海啸捐款2万元,南方冰灾捐款4千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又捐款1万元,她还将省吃俭用存下的1万元认捐10口西部水窖。她将自家珍藏的一幅珍贵书法和61件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

      其实高老家庭并不富裕,家具陈旧斑驳,日用品也是最普通最便宜的。2009年,由于身体原因,高老已无法亲自参加公益活动,但每年她从退休金中挤出1.5万元资助边远山区的失学儿童。在她的感召和带动下,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全体员工自发成立了“高君芷助学基金会”和“高君芷助学基金”青年志愿队。两年以来,基金会募集助学金7万余元,资助了27名宁化县失学儿童和4名贫困大学生。

      高君芷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胜东,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杭州公交集团驾驶员。

      行车近20年,孔胜东热情为乘客提供周到服务,成为群众眼中的“雷锋车”;利用周末为市民义务修车3万多辆,发起成立学雷锋团队,收到表扬信(电)4000余件。

      身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全车乘客的安危都系在方向盘上。孔胜东深感责任重大,每次出车前,总是提前上班,认真检查,确保车况良好。他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保持中速行驶,不开赌气车、霸王车、冒险车,始终把安全放在心上,至今已安全行驶65多万公里,每天载客一千多人次。

      孔胜东一直坚持在车厢里为乘客提供导游图、药箱、雨披等常备物品的做法。2006年7月1日起,他又在车厢内推出免费阅报活动,每天自费购买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将他们放置在车厢醒目位置,供乘客乘车时阅读。

      工作之余,孔胜东不忘服务群众。从1986年开始,他在中山北路竖起了“共青团员义务修理自行车”的醒目招牌。每个星期六晚上7点到10点,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路边,为来往行人免费修车,不收一分钱。孔胜东用自己的“服务”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并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2012年初,孔胜东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了“孔胜东志愿服务队”,全公司有200多人自愿报名参加。“公交车有终点和起点,为人民服务却没有终点。”孔胜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胜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宝,男,汉族,1981年3月生,民建党员,江苏九鼎环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经理。

      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库志愿者,张宝不顾车祸后身体虚弱,依然为配型成功的韩国患者捐献骨髓,大爱无疆的捐献义举成就中韩友谊一段佳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期间特地点赞张宝的义举。

      2001年,上大学的张宝一次在街头献血,顺便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样本。2008年5月,张宝突然接到通知,他和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后来因为患者个人原因,张宝捐献的事却被搁置了近一年时间。2009年3月,张宝遭遇车祸,挨过了伤筋动骨的100多天后,一边疗养一边工作。

      2009年11月,正在休养期间的张宝再次接到通知,竟然还是上次那位韩国患者。家人担心他车祸后的身体吃不消,建议他延迟捐献或者放弃捐献。张宝认为病情不等人,说服家人后立即放下手头生意赶到北京为捐献做准备。2010年1月11日,取自张宝的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送到韩国,输入到那位患者体内。张宝也成为当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首例涉外捐献者。

      作为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张宝除了自己献血捐髓外,他还动员60多位亲友成立了淮南市红十字会张宝献血志愿服务小分队。得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长期资助西部贫困学生,他立即联系网站负责人寻找结对帮扶对象,累计资助16名西部贫困学生。2011年夏天,张宝听说淮南罗山烈士陵园需要修缮,个人出资15万元,将陈旧的烈士陵园修缮一新。

      张宝荣获安徽省“心动安徽·最美人物”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房泽秋,女,汉族,1960年9月生,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贡院墙根社区居民。

      36年前,她将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老人接回家中照顾,直至55岁华发已生,用自己的华美时光扮靓一位97岁老人的人生。

      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邻居,一生未婚。1979年,李玉柱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见老人没人照料,房泽秋主动跑去照顾。当时她的同事于海也被她热心助人的精神所感动,时常到医院同她一起照顾老人,这也促成了于海与房泽秋的姻缘。后来老人病情好转即将出院时,当时只有19岁的房泽秋就与母亲商量,在住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把老人接回家。1982年,房泽秋与于海结婚后,小两口就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起来。

      1998年4月,老人不小心摔成骨折,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住院期间,老人做牵引手术引发胃出血,非常危险,必须一直吸氧,吊瓶一打就是五六瓶。当时房泽秋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200元,可面对医生的病危通知,房泽秋没有丝毫犹豫,“打最好的针!”一针600元,连打两天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12年,丈夫突发疾病去世,儿子于霄宁接过父亲的班,每周背老人去医院换尿管为老人排便洗澡等。于宵宁结婚后,小两口又一起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2014年12月24日凌晨,老人到了弥留之际,他叫着房泽秋的小名说:“谢谢你,多亏了你!”

      房泽秋荣获“山东好人之星”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兵,男,汉族,1972年6月生,海南电池厂下岗工人。

      文兵热衷公益事业,投身地中海贫血症防治公益活动近10年,儿子不幸夭折,他毅然捐献遗体,自己也申请遗体捐献,大爱流传。

      2005年,文兵的儿子文艺博被查出身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每个月都要花费5000元的医疗费。为了给儿子治病,文兵辗转各地打工赚钱,但入不敷出,借债10万余元。他深深地体会到地中海贫血症对家庭及社会所带来的不幸和沉重负担,加入到地中海贫血症防治公益活动中。他加入三亚市快乐志愿服务队,并以儿子的名字“文艺博”注册了天涯社区账号,希望能以儿子的名义帮助不幸的患者。2014年6月,儿子文艺博因突发脑脓肿引发脑干脑炎去世,文兵在悲痛中毅然将儿子的器官和遗体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多年来,文兵一直致力于地中海贫血症宣传公益活动。2010年5月至12月,他自筹资金1.5万余元,印制宣传单5万份,印制易拉宝和展架50幅、宣传条幅50条、厉时210天,行程3000公里,走遍全省18个市县,宣传地中海贫血症防治知识,普及防治常识。

      近年来,他累计发起和参与公益活动100多场次。2008年3月,他为双肾衰竭和肺部糜烂病的贫困大学生麦婷婷募集了30多万治疗费。2010年7月他为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周慧菊募集36万元的治疗费。2006年至2010年,他和志愿者们为海南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建立16间爱心图书室,为3500名学生送去了大批的图书和文体用品。

      文兵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海南省红十字会年度优秀志愿者、海南省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6: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盛春德,男,汉族,1938年9月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村民。
      大张家村地处偏远,通村通乡路经常出现雪阻和淤泥堵塞等问题,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他义务修护村路,早出晚归,不论冬夏,一干就是30多年,总计步行2.2万多公里,运送土方近2.5万立方,被当地群众称为“村路愚公”。

      1962年春,25岁的他随父母来到黑龙江省桦南县闫家公社大张家村第二生产队安家落户。村里的通村通乡公路,在冬季出现雪阻、夏季涵洞淤泥堵塞是常事儿,严重影响村民出行。44岁那年,他决定义务修桥补路,从此每天凌晨二三点钟就到15公里外的修路点,一镐一镐刨、一锹一锹挖、一筐一筐担,一干就是一整天。

      每年入冬以后,从县城通往公心集村的车辆大约每十几分钟就有一趟,道路却经常被雪阻,为了让过往车辆节时省油,盛春德坚持每天清理这个路段。2011年春节期间,他凌晨两点“开战”,每隔30米挖一个错车位,苦干6天3夜,硬是给这段路挖出了6个错车位,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每年开春季节,白天冰雪开化,晚上就会结冰,起早驾车的司机如履薄冰,而校车走在这样的路上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每年这个时节,他都要凌晨两点起床,推起独轮小车赶到现场清理路面。等校车通过时,路面的冰雪早已被清理干净。

      38年来,大张家村附近一条条平整的村路,记录了盛春德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和艰辛。附近15个村屯的村民也因为他的默默付出,方便了出行,得到了实惠。

      盛春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