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挖掘机正在田埂开挖沟渠、平整田畴,轰隆隆的旋耕机在田野里撒着欢儿,村民们在水田里忙着插秧,嫩绿的秧苗生机勃勃……5月初,记者在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幸福村走访,眼前处处是农耕美景。
“去年春耕时这里许多田都还荒着呢,今年村里农田平整,带动土地流转,荒地又盘活了!”幸福村村支书记秦家文高兴地说。据介绍,幸福村有村民2000余人,近些年村民外出务工增多,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而该村属低山丘陵地区,优质的耕地面积本就相对较少,许多田间沟渠年久失修,农田种植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田被闲置,村里耕地抛荒率一度达到60%以上。
去年冬季,幸福村农田种植迎来利好消息,2000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将落户该村。“小田”变“大田”,修建起机耕路,打通了灌溉水渠,一段时间以后,村里许多耕地都大变样。今年年初,常年在外务工的幸福村村民魏勇和魏强兄弟俩找到村干部,表示想流转村里的抛荒田,筹划在村里发展生态农业。仅上半年,魏氏兄弟在幸福村流转农田和坡地就达到1200余亩,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
在田埂边,土地流转经营户魏勇正在忙着田间管理。“一边翻耕平整水田,一边抢插水稻秧苗。争取今年所有水田满插满栽!”魏勇说,他们看到村里抛荒田越来越多,便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今年总共流转了村里的700余亩水田,目前约半数水田已经插上水稻。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将水稻种植和生态养殖结合起来打造立体生态农业,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农村土地流转后,村里的传统种植方式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现在基本都机械化,比以前农耕轻松不少……”在幸福村八组,刚刚结束耕作的53岁村民黄海成满脸笑容。他说以前村里种田靠牛耕,现在自己开着小型旋耕机下田,耕地既轻松又高效率。黄海成的儿子和儿媳在广东务工,他和妻子两个人在家务农,往年家里的农田一半抛荒;今年黄海成将农田流转给了魏氏兄弟,并在他们新成立的农业公司打工,辅助管理流转的农田,这样土地有稳定的租金保障,还可以在自家地里打工赚钱。村支书秦家文说,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装备优势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让农户受益,让种粮大户降低成本,也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