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00|回复: 4

    厉 国 春 秋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发表于 2014-12-4 0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4 09:49 编辑

         本文摘自《领秀随州》杂志,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厉 国 春 秋
                                               ——随史探秘之一

                                                                                                                                                  刘永国
          但很清楚的事情,有时也让人说糊涂。比如,唐代的《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于是,近人有研究者称,厉乡、厉山在随州北百余里,当在今殷店一带。
         厉乡、厉山“在今殷店一带”吗?
         其实,清代人修《湖北通志》已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湖北通志•舆地志•古迹》说:“厉山,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湖北通志》是清代著名学者、地方志的一代宗师章学诚先生主持编纂的,《括地志》的“殷店说”,他当然知道。但他仍然认为古厉国(赖国),在随县厉山店一带。
        《大清一统志》说得更清楚。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的全国性地方总志,其最大特点是古今地名能对照叙述,述古迹能考究故国、古城、废县的方位、兴衰,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述。该书343卷《德安府•山川》记载:


        厉山在随州北四十里。一名烈山,亦名重山,又名丽山。《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汉书•地理志》:“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
        《大清一统志》综合考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整理国故,已经把厉山与厉国的地理方位、离州城(县城)的距离说得很明白、很具体了。
        《大清统一志》之后,近当代人对古厉国的方位,基本持“厉山说”。学术上有异见可以讨论,但不影响已有定论的“厉山说”在知识领域的应用。
        1985年出版的《湖北风物志》把“厉山镇”、“厉国”的关系梳理得脉络十分清晰:
        “厉山镇位在随州市西北20公里,氵厥水西岸,相传为神农氏诞生之地。殷商、西周时曾为厉国,也叫烈山。因神农氏即厉山氏,故名厉山,素有厉国古都之称。”
    厉国有多大
        《左传》有言“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国在今随县境,随地有多个封国,从北到南分别有唐国、厉国、随(曾)国。随国能有多大,再大,也没有后来的随县大。
        唐、厉、随(曾)三国在随境,应该大致是东西向地横排着,也就是说一头枕着桐柏山,两脚蹬着大洪山。后来,溠水边安居一带又出现了鄂国,看来厉、随的双脚还不定能挨着大洪山。哎嘿,想那时的方国,其空间也真是逼仄,胳膊、腿,都有点伸展不开。
        不过,也别把随、唐、厉、还有鄂,这些随境的方国想得那么小,好像今天的就乡镇那么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北边的唐国,胳膊腿可以向枣阳、唐河方向伸一伸;涢水、氵厥水交汇地带的随国,胳膊腿可以向郧国(安陆)、貳国(应山)方向伸一伸啊;至于夹在唐、随(曾)鄂之间的厉国,如果腿伸不过溠水,但头部、胳膊往桐柏山方向伸展,从氵厥水上溯,沿封江上行,直到桐柏山下的漂水河谷,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到了漂水河谷,那不就是殷店吗?这就是“殷店说”的历史烟云。
        当唐、厉、鄂、随排列在桐柏山、大洪山两山之间的走廊上挤熬着岁月的时候,大洪山、桐柏山,特别是桐柏山之西,未见另有其它小方国的信息,那么后世的人有充分想象,事实上他们已把头、胳膊伸到了桐柏山下。那么,当时的厉国,其西境应在溠水一带,其北境应在忤水关下、漂水河谷。厉国之土,宽应在30公里左右,长可达到60公里左右,其域当在1800平方公里左右吧?
        “厉山说”与“殷店说”之异,其实是个伪命题。当年的厉国应该既包括厉山,也达到了殷店,但厉山处于随枣走廊,南北便利,东西通达,厉国之重心应在氵厥水河畔的厉山。在有山有平原的国度(包括中国古代方国),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总是在平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古今同理。
        还有一件考古发现上的佳话,可以佐证,厉国离不开随枣走廊。北宋时,安州(今安陆市)发现了6件周代青铜器,被称为“安州六器”。“安州六器”的铭文表明,周昭王十六(公元前950)年伐荆楚,途经唐、厉、随。当时唐、厉、随的疆域(特别是统治中心),应该都在随枣走廊上,如果有一国在桐柏山麓,周昭王的车驾如何弯过去?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国的尾声
        厉国是一个不声不响的国家。

         她在历史上仅仅留下了名字。她的生,不声不响;她的灭,一如她的生,仍是不声不响。她没有东邻随(曾)国编钟般的乐曲,甚至也没有北邻唐国还留下了个骕骦马的故事。
    《竹书纪年》载:“(周)昭王十六年伐荆楚,涉汉。”
        文献记载,这时楚国的东邻有随、唐、厉(赖)、应、郧等国。这5个方国,随、唐、厉(赖)在今随州境;郧国在今安陆市境;应国远一点,在今河南鲁山县东。此时楚国“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位置当在今保康、南漳、宜城一带,厉与随、唐一起做楚之“东邻”,这是她在西周时期已立国于汉东的历史印痕。
        遗憾的是,厉国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踪影不多。
        公元前509年,汉东之域发生了大事,吴国联合蔡国(在今河南南部上蔡县一带)、唐国(今随州市随县北唐县镇、吴山镇一带)攻楚,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当在今宜城市一带)。接着就是“楚昭王奔随”避难。
         在这场吴蔡唐联军与楚国的大战中,“随县三国”随唐均有积极表现,唯厉国仍是不声不响,未见有任何言行载入史册。唐国参加了吴国牵头的联军,攻打楚国,也算是对年前唐成公被扣楚国3年的回应,唐国虽小,也算了敢作敢为,有仇必报、有恨必解;随国更是干了一件轰轰烈烈、十分厚道的事情:联军追杀楚昭王,来势不可谓不凶猛,但随国以文对武,一言以退兵,保下了栖栖惶惶的楚昭王。使楚有了复国的机会。随国的这一举动,改变了春秋大国兼并的格局,也为随国赢得了日后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若干年后,随侯故去,楚惠王铸镈钟致悼便是明证。
    唐攻楚,随救楚,各有所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夹在唐随之间的厉,在整个战争期间不声不响,给人的感觉似乎厉国已不存在了。吴、蔡、唐联军攻楚,吴蔡二军的进军路线,专家已考证为从大别山北路而来,如经忤水关南下与唐军会合,当经过厉境,倘厉国当时倘存,真是够难为的了。
    厉国消亡于何时?
        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当在公元前574年楚灭舒庸(今安徽舒城县东)、皖(今安徽怀宁县北)之后,公元前534年灭陈(今河南淮阳县)之前。何说如成立,公元前509年吴楚大战时,确实厉国已退出历史舞台。
        终其一生,未见厉国挑事、惹事,但春秋之时已开始弱肉强食,楚灭国,有说40有余,有说60有余,盛时的楚“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后来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国,就是在不断吞食小国的过程中强壮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3293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574
    发表于 2014-12-4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增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飞翔的鱼 发表于 2014-12-4 09:49
    原来如此,增长见识了

    长知识了吧,我们要多学习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336

    回帖

    4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44335
    发表于 2014-12-4 21:40: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