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4 09:49 编辑
本文摘自《领秀随州》杂志,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厉 国 春 秋
——随史探秘之一
刘永国
但很清楚的事情,有时也让人说糊涂。比如,唐代的《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于是,近人有研究者称,厉乡、厉山在随州北百余里,当在今殷店一带。
厉乡、厉山“在今殷店一带”吗?
其实,清代人修《湖北通志》已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湖北通志•舆地志•古迹》说:“厉山,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湖北通志》是清代著名学者、地方志的一代宗师章学诚先生主持编纂的,《括地志》的“殷店说”,他当然知道。但他仍然认为古厉国(赖国),在随县厉山店一带。
《大清一统志》说得更清楚。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的全国性地方总志,其最大特点是古今地名能对照叙述,述古迹能考究故国、古城、废县的方位、兴衰,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述。该书343卷《德安府•山川》记载:
厉山在随州北四十里。一名烈山,亦名重山,又名丽山。《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汉书•地理志》:“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
《大清一统志》综合考据,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整理国故,已经把厉山与厉国的地理方位、离州城(县城)的距离说得很明白、很具体了。
《大清统一志》之后,近当代人对古厉国的方位,基本持“厉山说”。学术上有异见可以讨论,但不影响已有定论的“厉山说”在知识领域的应用。
1985年出版的《湖北风物志》把“厉山镇”、“厉国”的关系梳理得脉络十分清晰:
“厉山镇位在随州市西北20公里,氵厥水西岸,相传为神农氏诞生之地。殷商、西周时曾为厉国,也叫烈山。因神农氏即厉山氏,故名厉山,素有厉国古都之称。”
厉国有多大
《左传》有言“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国在今随县境,随地有多个封国,从北到南分别有唐国、厉国、随(曾)国。随国能有多大,再大,也没有后来的随县大。
唐、厉、随(曾)三国在随境,应该大致是东西向地横排着,也就是说一头枕着桐柏山,两脚蹬着大洪山。后来,溠水边安居一带又出现了鄂国,看来厉、随的双脚还不定能挨着大洪山。哎嘿,想那时的方国,其空间也真是逼仄,胳膊、腿,都有点伸展不开。
不过,也别把随、唐、厉、还有鄂,这些随境的方国想得那么小,好像今天的就乡镇那么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北边的唐国,胳膊腿可以向枣阳、唐河方向伸一伸;涢水、氵厥水交汇地带的随国,胳膊腿可以向郧国(安陆)、貳国(应山)方向伸一伸啊;至于夹在唐、随(曾)鄂之间的厉国,如果腿伸不过溠水,但头部、胳膊往桐柏山方向伸展,从氵厥水上溯,沿封江上行,直到桐柏山下的漂水河谷,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到了漂水河谷,那不就是殷店吗?这就是“殷店说”的历史烟云。
当唐、厉、鄂、随排列在桐柏山、大洪山两山之间的走廊上挤熬着岁月的时候,大洪山、桐柏山,特别是桐柏山之西,未见另有其它小方国的信息,那么后世的人有充分想象,事实上他们已把头、胳膊伸到了桐柏山下。那么,当时的厉国,其西境应在溠水一带,其北境应在忤水关下、漂水河谷。厉国之土,宽应在30公里左右,长可达到60公里左右,其域当在1800平方公里左右吧?
“厉山说”与“殷店说”之异,其实是个伪命题。当年的厉国应该既包括厉山,也达到了殷店,但厉山处于随枣走廊,南北便利,东西通达,厉国之重心应在氵厥水河畔的厉山。在有山有平原的国度(包括中国古代方国),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总是在平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古今同理。
还有一件考古发现上的佳话,可以佐证,厉国离不开随枣走廊。北宋时,安州(今安陆市)发现了6件周代青铜器,被称为“安州六器”。“安州六器”的铭文表明,周昭王十六(公元前950)年伐荆楚,途经唐、厉、随。当时唐、厉、随的疆域(特别是统治中心),应该都在随枣走廊上,如果有一国在桐柏山麓,周昭王的车驾如何弯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