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03|回复: 2

    随州,年文化的肇始地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发表于 2014-12-4 0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摘自《领秀随州》杂志,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随州,年文化的肇始地
    刘永国
       
        秋去冬来,飞雪迎春,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一个个冬季节令翩翩而至,接着便是春节 —— 年的到来。
        宰年猪,做新衣,打年贺,五湖四海,环宇之内,十数亿华人倾心一个火红的节日 —— 年!

    年,起自烈山
        年 —— 春节,这是当今人们的认识。但在华夏先民的记忆映像里,年是一种凶猛、威武的兽,它似虎类狮,独角,四蹄,行动敏捷。但年不常出现,只在每年五谷登场、稼禾大收之后的岁尾出没于村落,先民们以惊惧的眼光注视着它的行止。
        忽然有一天,烈山石室婴啼惊天动地。这婴儿就是后来的炎帝神农。炎帝、神农是这男婴长大成人后的社会职务与人文评价。他的履历表上,记录的是他母亲安登当年给他取的名字:石年。
    炎帝神农本名石年,生于石室,名年。对此,先秦诸史多有记载,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中再次详述。“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
        安登是一位伟大而智慧的母亲。她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年,至少透露出了这么一些信息:一是烈山一带有河流、有平原、有丘陵,山林与可垦地相连,正是年这种与五谷相关的兽出没的地方,人们对年已经不陌生,有基本的认知;二是以年称儿,是希望儿子神猛济世,有一番大作为。
        总之,大约距今8000年的时候,山林之年、人杰之年出现在厥水之滨、汉东之地的烈山,华夏文明史将掀开新的纪元。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始自农耕
        一条大河奔腾向前,一个名字随之变迁。
        石年 —— 炎帝神农“殖五谷、尝百草”,华夏农耕文明如溪如流,奔腾聚汇成江河。环宇之内,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并世而起。四大古文明中,华夏文明自有独特节律: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夏盛冬藏;地球绕太阳一周,华夏历12月365日,是为一年。从种到收,从五谷播种到成熟,周而复始,年而复年,农耕的节律,给年增加了新的表意功能 —— 年成了时间长度。
        《春秋·谷梁传》云:“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云:“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年,谷熟也。”
        有谷熟,有年成,当庆祝,即为过年。华夏诸四节中,年是大节,因为它是谷熟岁丰之节,总结今年、规划明年之节。既如此,自是万民欢腾,举围喜庆,君王士民、庙堂草根,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华夏文化之伟力。
        考察年字的古今演变,更能增强我们对年的理解。 ,这是甲骨文的年,描绘的是一个人背负成熟嘉禾的形象,因此在古字典里,年属“禾”部。从神奇的动物年起自烈山,到石年 — 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生于烈山,直至农耕文明自烈山源起,与农祖与农耕密不可分的年,自烈山肇始,从古老的随地向周围的部落、部落联盟、族群逐步传开,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成了春节文化的肇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9: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文化,滔滔不绝的河流
        嘉禾春种秋收,12月中必有一熟,有熟必有年。
        史前先民,包括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是否如今天的人们在第12个月的最后一天过年,尚待考证。有资料表明,至迟在汉代,岁末过年已相沿成习。
        南北朝以前的人们,把过年当作一个送旧迎新的过程,与年相关的活动自“腊八”直至正月十五。南北朝以后,逐渐确立了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 —— 即正点的过年。但年前有前奏,年后有尾声,仍是一个历时20余日的过程。
        古老的随地,既为年的出生地、年文化的肇始地,年俗自然非同寻常。
        “腊八粥” —— 腊月初八熬粥食粥,这是年的先声;接着是半个月的筹措、准备,到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各项内容次第推出(也可以说仍然是准备工作),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春联)、炒豆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煮肥肉,二十七、试新衣,二十八、做粑粑,二十九、买画轴,年三十,大年到,贴春联,放鞭炮。综观这些年俗,从备吃喝到写春联,是一幅比较系统的农业社会春节风俗画。
        其实随州的年俗还不止这些,大年三十迎新接福之后的重头戏,还有除夕之夜的谈年、焰火、出东方,还有自正月初一起的拜年、走亲戚、舞龙灯、跑彩莲船,还有正月十五的龙灯狮子大PK。
    当然,在旧中国的阶级社会里,穷人的年与富人的年,是不一样的。富人、中产们酒肉毕备,穷人也得有“二尺红头绳”。大年三十,“杨白劳”早早地贴上红对子,“黄世仁”也只好望门止步。在年俗面前,富人也应有起码的尊重和畏惧。
        从古至今,绵延数千年,年文化像一条河滔滔不绝,奔流向前。从随地到长江黄河,到南洋,到欧美,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
        年,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如今已进入工业文明的社会。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携手,年文化受到了冲击,也得到了调整充实。
        大红的灯笼挂起来了,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了,欢快的锣鼓敲起来了,火车站、汽车站、航空侯机室人流涌动起来了……城市、乡村、家庭、社会挥发着年节的喜庆,洋溢着团聚的欢乐,酝酿着明天的梦想。
        一年又一年,从烈山走出的中国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