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4 10:03 编辑
本文摘自《领秀随州》杂志,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高考的期望与功利
——教育的简单化与复杂化管见
文/刘永国
又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初夏,又是一个年轮的高考。随州数万、全国数百万考生以这次考试的成绩,接受人生的挑选,将迈向社会的不同殿堂。
30多年前,我经历了那迟到10年的高考。从此每逢高考季,我对那圣洁的人生大考,对虔诚的考生、辛勤的师长、那些为高考而奔忙的人们,总从内心深处生出崇敬!谢谢了,缘分啦!今天,许多人在讲社会正能量,窃以为高考及由此产生的忙与累、期与盼,应属当今社会最富生气的正能量。
高考有错吗
高考结束了,人们在期待中,议论中。
这几年,高考备受责难。由对高考的评说推及整个教育,许多人说“教育出毛病了”。出什么毛病了呢?其说不一,议论纷纭。有说课业重,有说教材呆,有说应试教育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的学生家长担心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总之,教育是人们日常议事的重要话题。
教育关乎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的未来,人们关心教育、议论教育,不仅是关心个人与家庭未来,也是关心国家大事。今天的教育,既是大事,也是烦心事。这么多人“烦心”,看来,教育的确有一些毛病,需要克服、解决。但人云亦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高考是高等院校招生的一种方式,相比于动乱年代曾经的“推荐”,它是进步的、科学的,也是公正的。
高考这种科学的招生方式,是文革结束后国家“拔乱反正”的成果,它的原生义是一种科学的设计:分数面前,你我平等,不分贵贱,不论贫富,凭分录生,凭分分流,适应需求,各得其所。这种招生方式,是教育的一面旗帜,恢复高考30多年来,这面旗帜繁荣了教育,培养了人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当今理应继续高举。如果说,高考有毛病,如科目的设置、试题的设计、高考的导向等等,这不是高考取士这种方式的问题,而是内容方面的问题。这犹如吃饭。吃饭是获取食物的方式,食物的内容另是一回事。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因噎疑食。
高考是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高考可调整,可改进,不可颠覆。
简单化与复杂化
当今教育的毛病,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药到病除;更不是谁个单方面的缘故。认识它的过程,也是矫正和改进的过程。
还以高考为话题。
社会抱怨高中生课业重、压力山大、摧残学生娃,去年有挂着吊瓶攻题海的,今年爆出“学生何必多睡,他日自然长眠”的高考复习励志口号,谆谆教诲中的残酷,直叫人瞠目结舌。
简单地抱怨学校和老师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家长和社会对考生高企,尽管大学毕业不一定能成就好工作,但升学率还是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评价高中的重要标尺。面对这样的社会评价导向,学校和老师不可能不变着法抓升学率。
只是人生的路应该从容一点,升学率也应该从容一点。
目前,我国高校事实上是三六九等,可以说教育质量有“高夏蔡田”之分,培养目标在高层设计时已有层次、就业方向之分。至于各种职业教育、职业技术院校,其培养目标的分工,应该是相当明确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和多层次的。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多个出口:①继续深造,培养精英;②输送一般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③智识工作者(如教师、医生、IT从业人员等);④基层工作的智识领班;⑤有文凭的自由职业者。用社会上通常的职业评价方式来说就是:A精英;B白领;C蓝领;D自由职业者。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管社会已为高校毕业生设计了多层次多方向的就业路径、多元化的出口,相当多的人(包括毕业生本人及家长、亲友)对C出口、D出口显得漠然,却热衷于挤向A出口、B出口,造成A、B出口拥挤、堵塞,而C、D出口冷清寂寞。1000个人报考一个公务员岗位有之,100个技工岗位渴求一个高级技工也有之。这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症结。症结的核心点,就是把立交桥变成了单行桥,把五彩缤纷人生单一化、简单化了。
该复杂的被简单化了,该单纯的却被复杂化了。
每逢寒暑假,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五花八门,有写作的、数学的,有音乐的、舞蹈的,有绘画的、书法的,有成语追踪的、汉字书写的……其招牌令人炫目。这些兴趣班、特长班主要招徕的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童。不是谁放过了初中生和高中生,而是初中生、高中生已经看得见高考那根指挥棒了,他们要上各种各类的补习班,要到题海里面去搏击了,兴趣班、特长班对中学生已是一种奢侈。
那么,幼儿园、小学的娃娃们需要那么多的兴趣班、特长班么?少年儿童、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稚儿,正是天性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兴趣、特长还在萌芽阶段,甚至根本还没有萌芽,家长们、社会上那些过分热心的“教育活动份子”,能不能缓一缓,别那么心急,也别那么心高气躁?让儿童们天真一些行不行。
有教育家曾说,6岁以前的儿童,其主题就是玩,玩得快活,玩得天真,玩得烂漫无邪,让他们在玩中萌发兴趣、萌生求知欲。“玩”,儿童单纯天真的生活,如今也变得复杂化了。
高考的回报
高校毕业生的出路,该多元化的,却被简单化了;离高考还有十多年之遥的孩童生活、孩童教育,该简单和单纯的,却被复杂化了。悖行、矛盾、异化,这是为什么?
这是对孩子的超期待,也是对教育的超期待。家长、家庭乃至社会,对孩子们的期待值被放大了,加码了。因此,孩子们乃至教育和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考,在超期待面前,不堪重负。这种超期待,实际是一种功利主义。
有一个说法,说得很响,有点深入人心。这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没错,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专家们说,这话偏激。因为,知识并非一定的、一律地改变命运。准确地说,知识改变人,人通过奋斗调整命运。知识的不同、际遇的不同、奋斗程度的不同,导致人的命运有所异同。
高考,是接受高校选择的一种方式,其实也是决定未来获取知识的地点、层次。也许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分野,但未知因素还很多。
高考的回报,其实是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报。家长期待着,国家期待着。家庭的期待可能是“十年之期”,而社会之期的周期似更长一点。人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功利。至于功利主义,似乎商业了一些。
家庭的期待,是教育的推力。当前教育的推力,有国家的期待,也有家庭的超期待;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有教育的被产业化。这些能量交织发力,左右教育,影响高考。调整教育、改进高考,由此可见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