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日,黄石公朔汉水而北,至大洪山南麓,随一牧童进入黄金洞。遍观洞中地形,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犹如平生所历山河丘川之浓缩,据一寓而得观天下,喜不自胜,乐而忘返。遂在洞中以木结居,请山民与购日用书写寝食之物。由是居而经年,总结平生所学,切山川河络之象,在洞中推演兵学战道和布阵之术,穷十年之功,著成兵法《三略》、《素书》。 当时正置强秦暴政日重,天下义兵此起彼伏,大乱将起。黄石公想,兵书即成,应使其匡济天下。自己不愿亲履杀场,当寻找一德才兼具之人付之。由是下山寻找。 黄石公终于在江苏下邳遇到一人。 这人就是刺杀秦皇未遂而逃匿的张良。 黄石公几番探试,对张良的人品和天资甚为满意,于是将所著兵书相授。 张良当时刺杀秦皇未果,是朝庭通缉的要犯,纵有推翻强秦暴政的雄心,可惜势孤力单,苦无良计,正所谓穷途末路。此时与黄石公一席长谈,茅塞顿开,决战暴秦之志愈坚。又蒙黄石公赐以兵书,不由感激啼零。看着将一生心血化为手中著作的这位苍冉老者,张良生出追随恩师,侍俸天年之心。石公说,为师一生所系惟此兵书,你如能虔心研读,将之用以实战,则是对为师最大的报答。况时下暴政日甚,民怨载道,你若能以此兵书,为解救天下百姓之倒悬,则是天下生民之幸。你虽不在为师身边,为师亦以你是为大孝之人。 张良甚体恩师之心,决定寻一静处研读兵书。当下师徒二人洒泪而别。 是时黄石公已过花甲之年。石公推定十三年后,汉鼎已定,张良必至,但那时,自己或已不在人世了,不由得老泪不止。张良走了好远,又转来再看老师一眼。黄石公叹道:“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言罢背过身去,直到张良消失在远方。 黄石公与张良别后,又回大洪洞居,度过数年,自知天寿将尽,遂辞别山中众邻,回归故里。 楚霸王三年,黄石公辞世,临终嘱其子将自己葬于东阿县谷城之山,立一黄石。后张良至,见此黄石,知道恩师已经辞世,痛哭不已。聊以欣慰的是,十三年来,张良遵乃师所嘱,将石公兵法活学活用,决胜于疆场,辅助刘邦推翻强秦暴政,平定了天下。 后世大洪山人,为纪念这一代兵学大师,将黄金洞改名为黄仙洞,还说洞中石笋上的老人像即是黄石公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