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两王洞绿林称雄 龚凤鸣 两王洞位于大洪山斋公岩东南面,海拔860米,洞深1000米,洞内钟乳石悬挂,千姿百态。轻敲石幔,音质清晰,又属于一种响钟石洞。洞内因受岩性、构造、水流及地壳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迷宫般的洞穴。洞内洞连洞,洞复洞,洞洞有景,且景观各具特色。现在人们把此洞分为四厅。第一厅,有个较大的空间,厅顶石幔如珠帘高悬,中有观音打坐莲花台和神态各异的天然石佛群;第二厅人们称之为罗汉堂。堂内石笋众多,笋柱高大。中央一巨笋高50余米,顶天立地,周围数十细笋竞相争立,形似八百罗汉;第三厅景象愈奇,一龟形钟乳,高踞石坎之上,其背有鳞,间或点缀些透明珠状之物,周围石笋倚壁而立,如幔如龙;第四厅可谓洞中精华,钟乳垂挂,泉水叮咚,柱、塔、鞭、锏,花、桃、玉、珠,百态千姿。洞内溪流潺潺,水声如乐。此洞景观,称为大洪山现发现的溶洞之冠。 两王洞之有其名,据说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绿林好汉。 西汉末年,帝道不举,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天下有两支最著名的起义军,其中之一的绿林军(另一支为山东赤眉军)在大洪山麓初创。新市(今京山)有两个好汉,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带领数百农民起义,抢了官粮,以绿林山(当时大洪山还称绿林山)为根据地与官军对抗。王莽派当时的荆州牧以2万官军前来围剿绿林军。结果在云杜(在今京山县境内)一战 ,官军大败,义军斩杀莽军数千人,并缴获其全部辎重,荆州牧被俘。不到几个月工夫,起义军就发展到近万人。王莽恼羞成怒,又派10万大军围剿起义军。义军在大洪山麓与莽军展开周旋。王匡、王凤的义军指挥部就设在两王洞中。
莽军在大洪山下安营五十多里,将山中义军围得水泄不通。莽军统领是一位善于带兵的将才,他吸取前番交战失败的教训,并不急于攻山,命大军就地休息,组织1万多兵丁,以斧、锯蚕食山林,齐头并进,从山下砍到半山腰方才住手。莽军接照统领的安排,再将伐倒的树木点燃,引火烧山。这一招不可谓不毒。眼见山上义军插翅难飞。当时有位叫高良臣的奇少年也被困山中。见义军处竟危险,在暗处以木片刻上“以穴掩身、火后枪出”八个字,交给一义军士兵。士兵报与两王。王匡、王凤看了,立即组织义军在山上挖洞。没想到此处地质结构奇怪,挖开一洞,里面竟然有洞相连。后来经义军开挖,竟意外的使洞洞相接,一直通到两王洞深处。所有洞口加上伪装,义军将士全部转入地下。这时山上大火熊熊燃烧起来,连烧十余个昼夜。据说,当时天烧红了,山石也烧酥了。莽军统领心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待山上全为灰烬,便令士兵上山搜寻义军尸体。没想到,官军刚涌上山半腰,灰烬里突然伸出一把把尖刀,早闷一肚子气的义军将士,猛然杀将出来,一排排刀向官兵削去。莽军官兵未及反应过来,已片片倒下,这情景令后面的莽军如见鬼魅,稍稍明白过来,便转身而逃。真个是兵败如山倒,义军在后边乘胜追杀,杀声震天,莽军死伤无数。莽军统领身边有一批武功高手,大家奋力保护,才使统领脱身,饶是如此,还是被义军砍掉一只胳膊,带着残部逃逸。此战义军又获全胜。战后,王匡、王凤寻找那高姓少年,他已不知去向。直到好几年后,高良臣才再次出现,并成为义军中高级军事参事。王匡、王凤后来也成为义军中高级将领。为推翻新莽统治,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为纪念王匡、王凤的业绩,当地人把他们在大洪山指挥作战的这个洞穴,称为“两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