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0:21 编辑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农耕文化发展积淀深厚。为曾侯实践周公的德治提供了最好的人文环境,让一代代的曾侯具备巨大的思想能量成为可能。很多人以为农耕文化玄而又玄,说不清道不明。文化就是道,天地运行的大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越说越复杂。随州的一句俗话“人多好种田”就说出了农耕文化的精妙。一大家子的人在一起,有个规矩,规定怎样做老人怎样做子女,一家人都按这个规矩做人,一家人就和和睦睦。对老人的尊重需要有形式和载体。早晨起来,做子女的要跟老人去问安;吃饭的时候,老人没上桌子,子女们不要先顾自己埋头吃自己的;冷天的晚上要跟老人们去用烘炉暖暖被窝。这就是“礼”,它可以保持一个家庭的稳定秩序,可以保证一个家庭兴旺发达。有很多人觉得个人权利是神圣的,不能用整体的利益侵犯个人权利。看上去似乎有点子道理,然而仔细想想,一家人各强调各的权利,这个家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散。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家庭兴旺的搞法。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用礼的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用乐的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精神。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群”是人类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人懂得“群”,就告别动物,走进人猿相揖别的文明。中国农耕社会的聚集性,就是从炎帝神农开始的。炎帝神农在两汉之前是分述的,炎帝是个人,神农是部落。司马迁觉得两者的内涵基本重叠,就合称为炎帝神农。从字面上可以看出,炎帝神农就是从个体走向群体的过程。炎帝为帝就是一个能量特别大的人,大到能温暖一个群体。男耕女织的农耕最少也要两个人,有炎帝温暖的群体应该就是很会种田的群体,所以叫做炎帝神农。炎帝神农不仅仅是血缘的联系,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炎帝神农创立的农耕文化就是聚集成“群”,成“群”的过程,首先是从家开始的,到家族、再到部落、部落联盟、最后是国家。 中国文化起源于家,家的和睦,才有家族的和睦,就能够带来兴旺发达,家族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权威是父母或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具有相对的公正性。血缘联系能牵动人性中最柔软的情感,引发出亲密无间、真诚关爱与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任何人际关系都不能相比的,能化解家庭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家是“群”的初始,国是“群”的终点。家、国、民族、天下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意义,可以经常用来互换。 “群”需要能量,好比太阳,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围绕太阳,就是能够享受到太阳的巨大能量;又好比树木,能从根部吸收到营养,所有的年轮都围绕着中间的核心展开。“群”的过程,就是人心凝聚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能量,就是愿意用自己的能量温暖别人。一个人家财万贯,能量够大,但没有道德能量,万贯的家财只晓得自己独享,不会与人分享,就不可能让人感觉到温暖。愿意让人享受自己的温暖,必须具备一种道德境界,具备这境界的人能温暖别人就会觉得很幸福。其次,就是有温暖别人的能量,还有让人感受温暖的最为适当的方法,方法不当别人就会觉得假,有不安好意的感觉,就产生本能地拒绝。 农耕文化叫礼乐文化,就是用礼乐精神让一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礼”的繁写为“禮”,“示”表示尊重,上面的“曲”指音乐,下面的“豆”就是一面“鼓”,也就是指音乐;“樂”字写法就是在木上附丝弦。古人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古人认为音乐是宇宙万物中最为和谐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不是单纯的娱乐,有着比娱乐更为重要的融洽和谐意义。“音”和“乐”有区别,“音”是声响,能发出声响的都是“音”,“音”不进行组合不能成为“乐”。单个的“音”不能成为“乐”,用节奏和旋律处理好众多的单音,就能成为好听的乐曲。好比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才气,不会融入整体就是不会做人,知道怎样融入整体,在整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才算会做人。对于那些难以融入整体的有一些技巧的人,最多会被称作有才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