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1|回复: 2

    说文三解“随”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发表于 2014-12-25 1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说文三解“随”
                                   包毅国
           “阜”与上下两个“左”组合成的“隓”字,真实记录着中国文化发生的过程,同时也为“阜”和上下结构的“左”与“肉”组成的“隋”字出现做好了准备。“隋”字的篆文写法“                              ”,这个隋字的右边上面是“ ”和下面一块肉的象形“ ”,它的意思就是按照规则劳作就能出现肥沃的土地。茹毛饮血的原始初民,得到一块肉是十分富有的标志。“ ”字的这种写法,证明了随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的原点,是原始初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文字上的反映。这是中国一个特定的语言符号,它标志着中国南北方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在于中国有一个核心区域,核心区域的存在,决定着整个中国就有生命的活力。中国的地形西高向东低渐降,呈阶梯形钳型包抄着核心地带,像一把巨大的躺椅背依欧亚大陆腹地,面对太平洋,这种地形对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个核心地带就是长江黄河中游地区,联系这个核心地带的有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就是汉民族的母亲河“汉水”。在古人的眼里,“汉”音通“瀚”,人们把天上的银河称作“云汉”或“天汉”,就是浩瀚广大的意思。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地理和气候格局。中国的地理版图中众多的大小不等的盆地,就在这个造山运动中形成。两个盆地位于汉水的中下游,联系着中国长江黄河中游地区。这就是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这两个盆地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南襄盆地具有南北东西居中,为中国的核心腹地,江汉盆地又称江汉平原,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其间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称“鱼米之乡”。
          这两个盆地的面积均为4万余平方公里,两个盆地之间有两条通道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一是汉水,二是随枣走廊。这两条通道让两个盆地相互支撑、形成互补。两个盆地面积接近10万平方公里,达到和超过人类世界其他几个古文明的面积。文明的发生可以在一个很小的地域,然而,它的成长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承载。这两个盆地空间虽然不是特别大,但由于它们和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不能分割、密切相连。当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这就是人类世界最为完美的空间。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中华文明能延续5000年,与中国这种地域的完整性有关。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承载中华民族的中国地理版图始终围绕这个核心区域,虽然发生过丰盈和消瘦的变化,然而始终没有产生过结构性解体。
          这是一个比印度的恒河,比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比埃及的尼罗河大得多的区域。中国文化能便易地走进一个大局面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和比古埃及、中东两河流域及古印度的不同,是有一个完美的空间。不象这些文化始终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面积里(钱穆语)。古埃及文明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仅有4万余平方公里,古印度文明恒河适合文明成长的核心区域仅有6万余平方公里,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文明的中心区域也就10万余平方公里。这些辉煌的历史文明最后黯然失色退出人类世界,虽然可以找出很多缘由,其中生存空间的狭小,我以为应该是重要的主因之一。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1: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字的两种写法,“隓”和“隋”虽然都是讲这片土地的农耕开发。细心体味,后一个“隋”字除了有开发农耕的含义之外,更体现出显著的随州地域特征。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随州区位,随州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是突出特征,如果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代表黄河流域,黄土高坡这个特征用“阜”来表示就极为恰当。《说文解字》解“阜”为:“大山无石之陆。”随字左边的“                              ”,这个符号就不再是从天上陨落的那座无宗无脉的褶皱断块山地,而是中国北方绵绵不绝的黄土高坡。那么右边的长江流域最佳表述用什么符号?当然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稻田,按照规则开发是一个“左”字,产生肥沃土地就是能长出香喷喷稻米的稻田,肯定用“ ”来表示,“隋”字右边的符号其实代表整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耕。随州的这个“随”分为有“辵”的“随”和没有“辵”的“隋”,这两个字在先秦时期是通用的,没有区别。“隋”这个会意文字无论有“辵”、还是没有“辵”,其核心内涵就是两块土地的结合。当两块土地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时,就是一种匀称、平衡、圆融、和谐,其中的内涵无比丰富,十分深刻。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系传》中说:“隨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徐锴认为隋文帝杨坚文化的无知去掉了“辵”,生创了一个“隋”字。其实徐锴这个大学问家自己也弄错了。清朝学者王昶从许多碑刻中得出结论:并不是杨坚生创了“隋”字,先秦就有“隋”字,而且“随”、“隋”两字并用,并举出了很多碑刻用例。有一个成语叫“隋珠弹雀”,出自《庄子•让王》:“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其中“隋侯”之“隋”就没有“辵”。我认为假如真是杨坚去掉“随”字中“辵”,说明杨坚真是领会了中国文化精髓。辵是一个会意字,从彳,从止。“彳”表示行走,“止”表示停下,所以“辵”的意思是忽走忽停。“隋”字有“辵”,长江与黄河的联系有走走停停的意思,没有这个“辵”,就是一种毫无缝隙的紧密联系。其实这是中国的大一统,分裂是一种痛苦,是民族的灾难。中国的统一需要融合,这种融合是地域的连接通畅便利,融合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扶持、相互支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三民集成的工作,随州收集到关于“随”字的民间传说。相传,炎黄之战,双方争帝,反复厮杀,死伤惨重。炎和黄不希望再打下去了。轩辕黄帝对炎帝神农说:“你为南方的天帝,我为中央的天帝,你代我在南方行使中央天帝的职责。”炎帝神农觉得不打仗有利于部族,就应偌了轩辕黄帝。为表示自己诚心诚意拥戴轩辕黄帝,就把自己的故地更名为“随”,并在两片土地中间加了一个“辵”,表示自己跟从中央天帝。从此有了“ ”这个字。“辵”的篆文写法是“ ”,忽走忽停是因为要跟从别人,自己没有主导权。“辵”的现代释义就是“走之”,所以今天“随”字在《辞源》、《辞海》的核心解释就是跟从的意思。民间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历史信息,被称为研究历史的活体遗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它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并不重要,但这个民间故事中有深刻内涵,其中蕴含着历史的真实。
          这些信息引发我们的思考。“随”这个字其实就炎黄融合一个整体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语言符号。许多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考证炎黄之战的遗址在什么什么地方,我以为这种考据极为无聊。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没有长江的中国,不能叫中国,没有黄河的中国更不能叫中国。轩辕黄帝既然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他的政治权威不能到达炎帝神农所在的南方长江流域,就始终不能走进一个大境界。依据历史文献的片言只语记录,认为炎帝神农与轩辕黄帝同属黄河流域,是对中华文明多源汇聚的否定,华夏民族以华夏为主体,凝聚蛮夷戎狄形成的。炎黄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中的核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任何范围的融合,都没有这个区域重要,唯有这个区域的一体,才能让一个民族走进一个大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1:42 编辑

          文字的成熟并成为体系是在殷商时代。这种叫甲骨文的文字,主要功能是祭祀和卜卦,并不是记载历史的文字。真正记载历史的文字是在距炎黄传说时代的两千年以后。文字最大的功能就是跨时空地传递信息,炎黄时代没有成熟和成体系的文字,我们依靠炎黄几千年之后的文献记载去认知炎黄,必然被古人的认识所牵引。这种文献记载可能具备局部真实,虽然对历史研究有意义,但意义的作用有限。文字形成的传统,可能会遮蔽历史的真实。记载者的历史修养不够,站在一个很小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不知道中国文化发生在一个很辽阔的空间,以为一处小的冲突和融合就是中国全部历史。这种局部真实的历史虽然对中国的历史研究有意义,但意义的作用有限。这就是说中国文化这个巨大的实体最重要的融合,只能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间完成,才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意义。
          炎黄的这次融合,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就成为一种常态。长江与黄河是一个永远不能分离的整体。无论是谁,只要维系了民族统一,就是民族永远的英雄,造成了民族分裂,就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民族永远的罪人。“谈到文明的起源,考虑到近年的考古成果,应该认为长江流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长江地区从考古文化来看,是相当进步的,绝对不是一个落后地区(《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  长春出版社  2007年版)。”所以,说长江地区落后于黄河地区的人,是历史的无知。要想永续发展,就要和这片山水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确保中国成为一个整体的根本。从尧、舜、禹征“三苗”,到殷商征“南土”,再到西周分封汉阳诸姬,后来的秦楚争霸……历史的大剧一幕幕在这里上演。就连日本侵略者,也要打了“随枣会战”,夺取了大武汉,才能够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
          尽管在中国的历史上,长江和黄河曾有过分裂的历史,但无论分裂多久,分裂的双方都为统一作着准备。这其实就是特殊状态的统一。“随”的这种统一融合的文化内涵彰显出一种特别的力量,在目前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还有许多分裂倾向意识存在的时候,这种统一融合的文化内涵是极其稀缺的精神元素,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印记和标识。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来源于祖先,祖先的生命来源于这片天地。从这个角度说,这片土地是随州人的母亲。今天解读“随”字,就是告诉世界,我们随州人来源于一个伟大而高贵的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