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年老人为什么要费力修建这座山洞呢?记者了解到,包贻清老人所在的棉花冲湾背靠一座长而陡的小山,这条天然屏障隔断了大家与外界的联系,上街买肥售粮总是肩扛被驼,绕好几里的崎岖小道走出山沟。解放初期,湾里人陆续搬了出去,包贻清的孩子们也觉得搬出去更好,这让他十分为难。包贻清曾当过1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知道附近有20多亩地,1000亩山林,如果都搬出去,这些地就没人管理了。而不搬窝在山沟里孩子找个对象都难,苦苦思量很久,在屋后山上挖一条山洞的想法就蹦了出来,在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后,他们就开工了。 【采访】包贻清:儿子要接媳妇,为了这里交通方便,当时我是想把我的后生都留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不开这个洞,孩子们不可能在这里长住,开这个洞以后,孩子们的心才留得住,才能在这里面安家,安个家才能开发这个地方,我开洞的目的就在这里。 靠着曾经在上水利修水渠的一些知识底子,包贻清老人带领三个儿子,利用铁锤、钢钎、板车、炸药等一些简单的工具,蚂蚁砍骨头般的向石头山深处推进。 【采访】包贻清:原来开始认为打洞很容易,谁知道后来打炮的时候不好打,当时放炮的时候一炮只冲了一个眼,后来放了两炮以后才裂开大了,所以开始设想半年打通的,结果打了两年多。 打洞的两年多,他们全家农忙下地,农闲挖山,工具也用坏了不少。 【采访】包贻清:刚开始打洞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长的钢钎,大约有两米长,结果洞打完之后,这个钢钎只剩下二三十公分长了,镐子也挖了几把,板车换了两次内外胎。 山洞通了以后,外出不用翻山了,山里面的土地也可以继续种下去了,附近村民也十分高兴。 【采访】村民:我们这里面去做活,放牛在这里面去,方便的很。 【采访】均川镇龙泉村支部书记 周立全:以前这个洞没修之前,从山上弯着走每天老百姓要多走四公里山路,这个棉花冲山洞修好以后方便了20余户老百姓生产生活。 然而老人最初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后来他的三个孩子都走出山沟,在镇上城里就业生活。不过,老人笑着说,他的思想很活络,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也想得开。 【采访】包贻清:我的思想是这样的,要跟着形势走,光搞农业肯定不行,受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工厂到市场去搞市场经济,肯定要比这里强。 虽然孩子都出去了,可包贻清老人和患病卧床的老伴决定留守这里,每天老人照顾了老伴,打理好自己的庄稼和菜园以后,就会扛起锄头去维护一下山洞,以保证通行安全,看到现在城里人都喜欢纯生态的东西,老人甚至有了更大的想法。 【采访】包贻清:我会在这里坚持下去,我还有一个希望,就想开发这里,开发这里以后的旅游。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均川有这样一处山洞,有这样一个留守的执着老人,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均川镇也准备着手将这里规划开发成一个景点,让大家都来学学老人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采访】黄勋 均川镇党委组织委员 统战委员 :包书记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吸引了我们周围很多群众前来参观,他们都非常的感动,近期我们也将这里打造成了两学一做的教育基地,来教育我们全镇的干部群众,同时我们均川镇也正在打造旅游小镇,我们也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景点,供游人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