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农民为何对政府免费送的猪仔不“感冒”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市再一次掀起精准扶贫工作的热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不少单位开着大车小车,亲自给农村贫困户免费送小鸡、送小猪仔。无疑,这是值得大家称道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所谓的“产业扶贫,”政策好、方向对、落实快,但部分贫困户对此并不买账。 据网友“曾都农民”发帖反映,“前几天,老家的一位亲戚打电话告知,政府免费送她两头扶贫猪仔,被她婉拒了。”农民为何要拒绝政府免费送给她的扶贫猪仔?是他们不想脱贫还是懒散惯了?非也,因为“农村散养的猪一般吃玉米、米糠、剩饭、红薯、白菜帮子、青菜叶,很少使用猪饲料,这样农村养猪的周期可能长到半年至八个月以上。由于饲养时间长,养得少,周期长,成本高,造成农民养猪根本就赚不到钱。再加上农民都是小本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低,虽 说猪仔不要钱,但付出不能换来相应的回报,所以很多农民对政府免费送的扶贫猪仔并不‘感冒’。” 什么是“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就是通过产业扶持来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农村扶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带动的发展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 产业扶贫需要政府整合资金、落实政策;产业扶贫需要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强,防止他们套取惠民政策资金;再就是农户需要得到充分的资金,但是银行方面鉴于扶贫贷款风险高于其他涉农贷款,所以融资力度不够,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真正落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产业扶贫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政府层面、市场主体层面以及银行层面,当然也有贫困户的层面。 贫困户的层面主要变现在:首先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他们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但又,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其次是能力不足。现在的农民绝大多数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他们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再就是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 “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这里我所要说的,我们现在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最通用的做法就是给贫困户送两头仔猪,送几十只小鸡,他们认为这样就是精准扶贫,这样就可以让农民脱贫。试问,仅仅两头猪仔、几十只小鸡,谁知道这样的“产业扶贫”的效果如何?即或这两头猪和几十只鸡不吃不喝不投资一年后又能换来多少钱?扣除人力成本、饲料成本,大家算算,最终这些贫困户能够得到多少实惠?你这是在帮助农民脱贫呢,还是在增加他们的额外负担? 不难想象,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表面上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事实上农民几乎没有从中得到所谓的实惠:“喂一头猪,行情好的,刨去成本,能赚三五百块钱,行情不好的,纯粹倒贴。这还不算我们养猪养鸡所花的时间。”不少贫困户如是说。 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农民拒担风险,“一个猪仔1000多,白送不要,有病吧!”“就希望一丁点风险没有。厌恶风险,可能是致贫的主要原因。”“穷多是因为懒!自己养着吃不好吗?”还有人说:“精准扶贫就一只猪仔或几十百把只鸡苗,就能让他们脱贫致富,你不觉得是个笑话吗?” 网友“放牛的孩子”分析说:“贫困户不想接受赠送的仔猪,真的不是因为懒,而是那一两只猪真不能给农民致富,只能算是政府的一片好心吧!农民有苦说不出,只能硬着头皮收了。只要是在农村长大的人,或者说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农民的想法。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自己本身生活都成问题,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又多了一张嘴要养活,一头猪一年不知道要吃多少菜啊红薯杂粮,猪来了家里要多种菜去养活它。喂个一年上头卖个两千块,不知道投了多少人力和成本,根本是劳神又不赚钱的。除非大规模的养殖,但是贫困户也没钱搞规模,而且规模养殖的风险贫困户难以承受。扶贫的心是好的,但能不能想想其它的扶贫办法?如果不懂农民,不懂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情况,怎么做得好扶贫工作呢?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好心。还是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其实精准扶贫靠这样送几头猪,几只鸡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真正扶持脱贫,必须根据每个村,每个湾的具体自然条件,结合当下,甚至是未来市场需求,就行集中种植,养殖。现在政府提倡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就非常好!希望政府部门下乡扶贫时,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真正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地送猪仔,鸡崽,结果得不偿失,好心办成坏事! 农村精准扶贫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如何才能正真做到让农民脱贫?请大家广开言路,献计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