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04|回复: 2

    走进古乐之乡 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随州样本”

    [复制链接]

    1093

    主题

    1362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490
    发表于 2017-9-26 16: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走进古乐之乡 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随州样本”

    作者:李政葳

    2017年09月26日15:37

    来源:光明网






    《不下马将军》《公路孝女》《蔡明风辞店》……9月24日,在湖北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一场花鼓戏汇报演出精彩上演。随州花鼓戏早期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是湖北随州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与“炎帝神农”、“古乐编钟”并称随州文化“三宝”。

    随州花鼓戏内容以爱情戏为主,表演手段丰富多样,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类;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

    随州花鼓戏(李政葳/摄)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州花鼓戏演红随州大地,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随着时间变迁,花鼓戏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并且这种情况愈发严重。“50岁的导演,60岁的演员,70岁的编剧。”随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何相安无奈地说。

    为挽救濒临失传困境的随州花鼓戏,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对随州花鼓戏进行田野调查,开展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编印出版了《随州花鼓戏唱腔集》《随州花鼓戏剧目集》等,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陆续聚集成册;在对花鼓戏资料的整理、归档方面,当地逐渐建立起了电子档案库;组织花鼓戏传承人在随州花鼓戏重点流行的曾都区、随县等中小学开设随州花鼓戏兴趣班。

    “10年,10部戏。”随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陈小宝说。近年来,他们不断进行文学创作,每年复排一个传统剧目推广演出,每两年创作一个纪实随州花鼓戏。2013年至2017年,新编排、展演了《陈大姐闯关》《公路孝女》《不下马将军》等10台花鼓戏。“让更多人了解随州花鼓戏,让随州花鼓戏以活态形式传承并传播。”随州花鼓艺术学院院长何敬国说。


    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从今年9月开始,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开班。通过艺术班培养随州戏曲后备人才,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艺剧种、储备花鼓艺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今年,首届花鼓艺术中职班共招录学生35名,都是经过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层层筛选的优秀学员。“我们这些传承人都要进行授课,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推荐适合的角色。”何相安说。

    漆艺(李政葳/摄)

    为了活态传承随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何相安、陈小宝等人有同样决心的,还有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随州市首席技师”祝成超。漆器,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着7000年的历史,中国漆器也被国际上誉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珍品”、“迷人的中国少女的眼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七代传人祝成超进城,先后从事工艺美术雕刻、文物复仿制工作。在充分考证曾国漆器纹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祖传技艺精髓,研发、突破了选材、雕刻、髹漆等环节中的技术难题。并在2006年注册成立了曾楚文物复仿制研究所,主要复仿制曾侯乙墓漆器,使祖传技艺走向复兴。

    “每一件小小的器具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祝成超介绍,制作过程中先用泥土、石膏等制作胚胎,以传统手工艺麻布为原料,以生漆为粘剂,用抹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连上数次麻布和生漆,使之达到一定厚度,待阴干后敲碎内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打磨、漆研磨、髹漆、推光等数道工序,并施以各种彩绘纹样,才能成为一个光亮绚丽的漆器艺术品。

    “一件漆器工序常常要达到五六十道,有的甚至达到百道之多。通常一件作品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且工艺人员既要有历史考古知识,又要是能工巧匠,既要有娴熟的笔墨功夫,又要有美术绘画素养。”祝成超说。


    编钟制作校音技艺(李政葳/摄)

    如今,祝成超所在研究所也办起了培训班。“行业不断发展,需要扩大这门工艺的影响力,正需要这方面人才。培训出来后可以直接到研究所工作。”祝成超说,“国家对非遗项目大力扶植,我们更应该尽力做好传承,回报社会。”

    目前,祝成超所在研究所已上线了网店,且注重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营销,产品远销我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经常需要组织批量生产。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湖北随州又被称之为“编钟古乐之乡”。随着擂鼓墩、叶家山出土的西周早期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编钟制作校音技艺”也荣登了湖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在古乐之乡里,编钟制作校音技术与漆器、花鼓戏交相辉映,一个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随州样本”正在形成。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3

    主题

    1362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49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6: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不下马将军》《公路孝女》《蔡明风辞店》……9月24日,在湖北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一场花鼓戏汇报演出精彩上演。随州花鼓戏早期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是湖北随州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与“炎帝神农”、“古乐编钟”并称随州文化“三宝”。

    随州花鼓戏内容以爱情戏为主,表演手段丰富多样,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类;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

    随州花鼓戏(李政葳/摄)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州花鼓戏演红随州大地,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随着时间变迁,花鼓戏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并且这种情况愈发严重。“50岁的导演,60岁的演员,70岁的编剧。”随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何相安无奈地说。

    为挽救濒临失传困境的随州花鼓戏,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对随州花鼓戏进行田野调查,开展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编印出版了《随州花鼓戏唱腔集》《随州花鼓戏剧目集》等,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陆续聚集成册;在对花鼓戏资料的整理、归档方面,当地逐渐建立起了电子档案库;组织花鼓戏传承人在随州花鼓戏重点流行的曾都区、随县等中小学开设随州花鼓戏兴趣班。

    “10年,10部戏。”随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陈小宝说。近年来,他们不断进行文学创作,每年复排一个传统剧目推广演出,每两年创作一个纪实随州花鼓戏。2013年至2017年,新编排、展演了《陈大姐闯关》《公路孝女》《不下马将军》等10台花鼓戏。“让更多人了解随州花鼓戏,让随州花鼓戏以活态形式传承并传播。”随州花鼓艺术学院院长何敬国说。

    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从今年9月开始,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开班。通过艺术班培养随州戏曲后备人才,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艺剧种、储备花鼓艺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今年,首届花鼓艺术中职班共招录学生35名,都是经过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层层筛选的优秀学员。“我们这些传承人都要进行授课,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推荐适合的角色。”何相安说。

    漆艺(李政葳/摄)

    为了活态传承随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何相安、陈小宝等人有同样决心的,还有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随州市首席技师”祝成超。漆器,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着7000年的历史,中国漆器也被国际上誉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珍品”、“迷人的中国少女的眼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七代传人祝成超进城,先后从事工艺美术雕刻、文物复仿制工作。在充分考证曾国漆器纹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祖传技艺精髓,研发、突破了选材、雕刻、髹漆等环节中的技术难题。并在2006年注册成立了曾楚文物复仿制研究所,主要复仿制曾侯乙墓漆器,使祖传技艺走向复兴。

    “每一件小小的器具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祝成超介绍,制作过程中先用泥土、石膏等制作胚胎,以传统手工艺麻布为原料,以生漆为粘剂,用抹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连上数次麻布和生漆,使之达到一定厚度,待阴干后敲碎内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打磨、漆研磨、髹漆、推光等数道工序,并施以各种彩绘纹样,才能成为一个光亮绚丽的漆器艺术品。

    “一件漆器工序常常要达到五六十道,有的甚至达到百道之多。通常一件作品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且工艺人员既要有历史考古知识,又要是能工巧匠,既要有娴熟的笔墨功夫,又要有美术绘画素养。”祝成超说。

    编钟制作校音技艺(李政葳/摄)

    如今,祝成超所在研究所也办起了培训班。“行业不断发展,需要扩大这门工艺的影响力,正需要这方面人才。培训出来后可以直接到研究所工作。”祝成超说,“国家对非遗项目大力扶植,我们更应该尽力做好传承,回报社会。”

    目前,祝成超所在研究所已上线了网店,且注重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营销,产品远销我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经常需要组织批量生产。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湖北随州又被称之为“编钟古乐之乡”。随着擂鼓墩、叶家山出土的西周早期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编钟制作校音技艺”也荣登了湖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在古乐之乡里,编钟制作校音技术与漆器、花鼓戏交相辉映,一个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随州样本”正在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6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我的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