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9|回复: 0

    民谣里的广水年俗

    [复制链接]

    2005

    主题

    2万

    回帖

    89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8454
    发表于 2015-1-26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民谣里的广水年俗
    文/毛雨松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合家欢聚的日子。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很多庆祝新年的习俗,如放鞭炮,吃饺子,祭祖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等。同时,各地也有许多反映各地区过年大同小异年俗和欢快心情的民谣,内容丰富厚实,形式生动活泼,是人民真实情感的艺术表现。
        广水市地处鄂东北和鄂西北交界,山区林村,峰岚叠嶂,丘陵起伏,乃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条件,因此广水的过年的民间歌谣里面除了传统的色彩以外,更多了几分“山味”和“趣味,”既有浓郁的楚神话色彩,又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元素。
        小的时候就记得一首歌谣,是说年前准备工作的:“小孩,小孩你么馋,过来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里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煮鸡蛋,糖瓜沾;二十四打扬尘,炒豆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剃好头,割鱼肉;二十七宰公鸡,临字笔;二十八,把面发,打糍粑;二十九,灌好酒,样样有;三十夜梅花谢,守一夜。”这首民谣,既生动的说明了小孩子们热切期望过年的心情,又详实的表述了过年前的倒计时大人们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一下子把人们又拉   回到几十年前的记忆。想起这些童谣,准确地感到春节的到来,一股浓浓的过年气息扑面而来。
        还有一首民谣也很有趣,生动的表现了一家人对过年的不同期望。“年来是冤家,儿要帽子女要花,媳妇要花布衫走人家,爹爹要拜榷(谐音,广水方言,祭拜祖先时垫在地上的垫子)拜菩萨,婆婆要蜂糖沾糍粑。”“点灯祭灶,新年来到,女要插花,儿要鞭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腊月,即是准备过年的时节。因为农耕时代特点,腊月农闲,也有很多如婚嫁喜事在选择腊月办,尤其是腊月初八,因为我们广水的老俗话“若想发,不离八”有一首民谣就生动风趣的说明了这一点“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身穿红衣头带花,欢欢喜喜到婆家。”
        除了准备过年的吃的东西以外,过年把家庭装饰得喜庆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寄予了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我们广水最有传统的就是贴窗花,门神,有民谣唱“公鸡闪白菜,公婆有担待;蝙蝠贴窗根,五福齐临门;荷花盖金鱼,年年有结余;蝉蝉吹笙笙,儿女早成人;八仙过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荷鹤仙鹿百事顺,喜鹊登梅喜盈门;神龟寿来夺桃红,寿兰竹菊护花神;四季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堂生。”这就说明我们广水各种传统的窗花艺术和对窗花不同的含义。
        一般我们广水的大年三十下午开始贴春联和贴门神,按照习俗,贴了对联和门神,在来年初一出巡之前,外人是不能进门的。春联内容也是以辞旧迎新和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期盼为主,门神除了烘托喜庆气氛以外,主要还有保佑吉利的意味。民谣里面唱到“大年三十贴门神,保佑一年得安宁,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吓跑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大年三十晚上总是守夜的。守岁时候一般是靠墙发一个火盆,除了烧木炭外,大多数烧松树兜子。因为松树兜子含有丰富的松油,火力大,又耐烧,所以不一会整个堂屋里面就热气烘烘的了。很多的时候,火盆上面会放一个吊子(一种铁质的茶壶),既能烤火又能烧开水。我小时就经常唱:“吊子挂屋棱,下面生火盆。烧开了记得拿,又冲米子又泡茶!”下雪的时候,爸爸总是让我去外面装满一吊子雪,再放一些茶叶在里面。放在火盆上挂着,随着里面温度升高,雪慢慢化成了水再到煮开,里面的茶香四溢,整个屋子都溢满了谧人心扉的氛围,边烤火看电视边闻着茶香,真有点烹茶听雪的意境,现在想想,那种氛围是现在都市豪华茶楼里面无法感受的。
        三十晚上过了十二点就要出巡,出巡也就是迎接新年。童谣里面唱到:“出巡!出巡!打开大门,外面祭天地接年,屋里冲米子茶敬先人。”说的就是出巡的时候,既要在外面祭拜天地,烧香放鞭炮迎接新年,又要在屋里摆年糕,冲米子茶敬祖先,也就是向祖先拜年恭贺新年之意。
        过年一项重要的工作当数拜年了,按我们广水的规矩拜年是要赶早的,越是赶早就越恭敬,午夜12点过了出巡以后就可以去拜年了。记得父亲讲过一件事,那时候我的太爷还在,我的老屋在长岭镇,我的有一家叔伯的爷爷,也就是我太爷的侄子在陈巷住。那时候规矩严,他们总是午夜一过出巡完就打着灯笼来这边给我太爷拜年。有一年因为除夕夜下大雨,就等雨停了以后才来,从陈巷,走到长岭,已经到了早上七八点了,太爷很不高兴,说“要你来列么早到我这里来搞么事,我还准备到你那里去的!”这当然是反话了,不满之意溢于言表,我的叔伯爷爷当时脸唰地就红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是也说明了古时候对晚辈给长辈拜年的重视,是不得马虎的。童谣里唱“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出了巡,放鞭炮,拜起年来兴致高。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全家老少都拜完,欢欢喜喜吃年糕。”这首童谣就是说的自家里的拜年。
        拜年应该还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出巡了就给家里长辈拜年,而后天亮了,给湾里的乡邻和自己的本族的人拜年。一般长辈会给小孩准备红包压岁钱,有童谣唱:“三星在南,小丫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红包没有,扭脸就走。”“初一年拜了,腰一弓,手一妥,饼子红包拿给我”这几个民间歌谣就生动的描述小孩拜年时候欢快的心情。
        一般来说正月初二开始就走亲戚拜年,民谣里面唱到“初一得,拜邻舍;初二走,拜舅舅;初三带礼物,女婿拜岳父;初四带礼物,内侄拜姑姑。”就是说初二的给舅舅家拜年,初三给丈人家拜年,初四给姑姑、姑爷家拜年,初五六就是其他的亲戚朋友了。这个歌谣生动说明了广水拜年的先后顺序和礼仪规范。拜年还有个规矩,一定要在上午拜年,除了特殊情况忙不过来外,下午去拜年人家会认为你很不礼貌的。
        广水的老规矩就是,只要没有过十五(元宵节)都是可以拜年的,即“冒过十五都是年”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对方的时间安排协调好。但正月初一到初四间拜年的顺序一般是不变的。
        广水反映过年的民间歌谣,还有很多,它们都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它们从群众中来,带着浓郁的乡音乡情,又回到群众中去,是老家人们传统年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传承下去。
        让我们从这些民间歌谣里面回味记忆中的年俗,回味儿时浓烈的年味,回味故土的芳香,回味那淡淡的乡愁。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