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5.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正确把握“五大关系”,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加大长江生态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扎实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突出抓好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流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大别山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水系连通、消落带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加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治理。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深入实施“六大专项整治”和“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组织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和长江大保护“回头看”,全面摸清长江经济带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着力解决“化工围江”突出问题,根除长江污染隐患。加强岸线整治和资源管控,依法严惩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采矿、非法排污、非法捕捞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领域提起公益诉讼力度。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产业护江和绿色引擎工程。推进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节水行动,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市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的申报和规划工作。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推进沿江高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推进水、路、港、岸、产、城协同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全省各地要加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力度,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武汉市要深入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和海绵城市建设,襄阳市要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宜昌市要加大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黄石市要加快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十堰市要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荆州市要加强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和岸线复绿工作,荆门市要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鄂州市要推动环梁子湖建设湖泊治理示范区,孝感市要加强汉江、府澴河流域环境治理和保护,黄冈市要深入推进长江岸线、港口码头和化工污染整治,咸宁市要加强幕阜山区生态修复与保护,随州市要构筑鄂北生态屏障,恩施州要抓好清江生态环境保护,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要统筹推进汉江流域综合治理,神农架林区要深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形成协同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省际协商合作和省内区域协作,建立健全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和落实生态省建设、绿色发展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环保督察等制度机制,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主要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推广宜昌市黄柏河流域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智慧治河等综合治理模式和武汉市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工作经验。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课堂、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6.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抓早抓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依法、合规、按程序处置各类风险。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消化存量债务,依法处置隐性债务。健全落实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扎实开展非法集资、非法校园贷、互联网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等专项整治,防控企业债券兑付风险和重点企业债务偿还风险。做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养老保险支付等方面的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社会稳定风险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移送协查问责机制。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锚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严格执行现行标准,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引导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能、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化对插花贫困地区的指导和帮扶。严格考核监督,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重拳治水、治气、治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等专项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协同管控。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开展柴油货车污染专项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土壤安全利用和分类管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堆放和处置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环保督察。 7.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巩固去产能既有成果,推动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出清过剩产能。依法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坚持因城施策,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降成本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降本增效。深入推进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强水利、航空、能源、信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打造3个以上万亿产业、10个以上五千亿产业、20个以上千亿产业和1000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大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运营等核心环节的深入应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装备技术改造更新,促进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加快推动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存储器、新型显示、网络安全、地球空间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基地,加速打造“芯片—显示器—智能终端—通信—应用”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激励作用,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8.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推进农业产品绿色化标准化、工业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产品个性化精细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汽车、机械、建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高质量标杆企业和品牌产品,对标国际标准,打造“湖北品牌”,全面提升我省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力度,开展“湖北工匠”培育选拔行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9.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以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国企国资、农业农村、综合交通运输等领域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使湖北成为要素聚集的高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产能、技术、产品等走出去,更好发挥联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作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把培育功能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更大力度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广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0.加快创新强省建设。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广聚人才第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研发活动十一条”,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人、财、物更多向科技创新一线倾斜。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大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湖北,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国重器”科技攻关能力。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在存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推动相关产业跨越发展。优化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布局,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1.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的税负成本、融资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搭建政商交往、政企沟通的制度化平台。深入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打造楚商品牌。 12.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更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路、开放的办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县域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县域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