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随县小林镇小林店的“飞地”与老街历史 随县小林镇是随州的边陲重镇,湖北省的北部“窗口”,重点边贸口子镇,这里与河南信阳仅有一桥之隔。 熟悉小林镇的人都知道,小林镇分老街和新街两个街区,而老街区就位于该镇的小林店居委会。 在小林店居委会,有一个外人很少知道的神秘的地方,那就是小林“飞地”——一个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离小林镇直线距离约3.5公里、四周被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所包围的几个自然村落。 7月3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来到小林店村,走进小林镇“飞地,”探访飞地的秘密和小林店的历史。 所谓的飞地,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地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在随县小林镇,就有这么一块飞地。 据《湖北省随县地名志》记载:“清泥沟,于小林店东南3.5公里处,村以河沟得名,鄂豫交界、北屏擒龙山,南临游河水,四周皆为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辖地。 出小林镇小林店居委会,经小林老街区南行,在逶迤的山路上行走约3.5公里,我们就来到了小林镇的“飞地”下青泥湾(沟)。关于青泥湾,还有这么一段传说故事。 据说青泥湾过去是小林店至河南吴家店杨河的一条古商道,虽然山路奇险,但这是唯一的一条捷径。明末的一个夏天,一位赶猪的人路过青泥沟,由于天气炎热,赶猪人便到青泥沟村头一家茶棚讨茶喝,没想到一碗凉茶刚下肚,赶猪人突然暴毙身亡。因为涉及到人命案,青泥沟的乡民们不敢怠慢,为了防止惹祸上身,大家商议着将赶猪人就地掩埋。掩埋掉赶猪人后,大家便商议着将赶猪人的猪分掉,然后散去。 让当地乡民没想到的是,他们慌乱之中将赶猪人埋在了一块风水宝地,不久后,赶猪人的后人发迹考取了功名并做了官。当赶猪人的后人得知自己的父亲之前赶猪时客死他乡,死因不明时,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死的明明白白,儿子便报了官。 报官后,接受此案的官府不敢怠慢,层层查找,待按照线索寻找到青泥沟后,便没有了下文,由此断定赶猪人死在此地。在调查过程中,因为当年的当事人为了躲避官司都已经搬往外地,而当地(河南)地方官员为了不承担责任,说此地不属于他们管辖,属于湖北,而湖北又山高路远,此案便不了了之。正因为这样,青泥沟被划归湖北。于是,青泥沟便成为了湖北的“飞地。” 解放后,小林店仍属河南(信阳第七区)管辖,其行政人员包括学校老师都由信阳县政府指派,直到1949年11月,李先念任湖北省长时、才将小林镇收回。之后青泥沟、旱泥冲和蔡家湾编入双沟村一、二组,由小林店居委会管辖。 在青泥沟入口有两座山,名曰龟、蛇(擒龙山),两山相互对峙,形成一道关口,旁边的游河水被擒龙山阻挡成一个九十度的拐弯。水流湍急、‘旋窝’卷浪,十分壮观。 目前,这块飞地己纳入国家1900亩天然林规划。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通过人工栽培和种植,这里己林木茂盛,山青水秀。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种乌类。就在栏目组到青泥沟采访的时候,亲眼目睹了鹭鸟在这里栖息的壮观景象。 小林店老街素有五街四园之说,这五街分别为老(中)街、南街、北街、西街,还有一条街在西街右拐呈南北向的一条街,因后来没有建成,所以徒有虚名。 除了五街,小林老街还有四园,他们分别是东园、南园、西园、北园。 现在从北门经过的这条河道原来呈倒U字型从小林老街的最南端,也就是南门处经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将这条河道进行改造,直接从北门将河道改直,原来的东门和南门都要经过这条河道才能进出,现在变成只有经过北门才需要经过这条河道。 在小林老街,可以说是庙宇众多,除了转轮寺,还有关帝庙、火神庙、西洋寺(教堂)、天王庙、白果堂、山神庙、观音堂、文昌阁等古建筑,以及分布在老街东、南、中部的多个戏楼,据说在这些寺庙中有不少数人合抱的大古树,大跃进年代,这些古树在大炼钢铁时都被用作风箱了,可惜这些古建筑在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都被毁于一旦,现在我们只能从记忆中来寻找了。 据《小林镇志》记载,转轮寺,位于小林老街的最南端,始建于清朝顺治六年,康熙四十三年重修,重修的时候,周边富商也纷纷捐款捐资,重修后曾经举行盛大庆典,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商贩共有“十余万众”云集于此, 当年的转轮寺占地面积十余亩,分前殿和后殿,寺内有僧侣若干,有四五十亩耕地,庙产相当富裕。寺里面还有一口深井,这口井水甘甜可口,而且水位高,伸手可及。 1949年,转轮寺改为学校,成为周边学子读书学习的地方,1964年破四旧、立四新、扫除封建迷信,转轮寺作为四旧被彻底毁坏,水井也被填埋。之后,小林镇在转轮寺原址修建学校,现在为小林镇小林高小,教学楼就建在转轮寺后殿址上。 在转轮寺的对面,还有两座戏楼。因为小林店与河南接壤,民间娱乐与河南接近,喜欢听河南豫剧、曲剧、河南梆子等戏曲,因此,每逢节假日的时候,这两座戏楼几乎是人满为患,来自周边的百姓都会汇聚到这里赶集看戏,场面蔚为壮观。 魁星楼(又做奎星塔),位于小林老街东南角约1公里一座小山上。现在魁星楼已经不在,仅有遗址尚存。 关于魁星楼,有两个传说故事。 故事一,鲁班建造。传说当年小林店周边有一只金虎,长期在此危害乡邻,周边百姓怨声载道,却始终拿它无计可施。为此,当地百姓多次报官,希望朝廷能够派官兵来捉拿这只害人的金虎,地方官员多次派兵前来缉拿,但都是一无所获,后来,此事被上诉到天庭,玉皇大帝派鲁班率领众弟子来到小林店,在这只金虎躲藏的巢穴上方用一夜的时间建了一座楼,取名魁星楼,用来镇住那只金虎。魁星楼建好之后,那只金虎果然被魁星楼所镇,从那以后,金虎再也没有出来危害百姓。 故事二,当地百姓所建。自从小林店成立集镇之后,小林店周边就没有人考取功名,更不要说有人能在朝廷求个一官半职了,为此,小林店人觉得之所以没有人中魁及第,主要是不尊重魁星所致,不尊重魁星就不可能有人中魁,于是,小林店人决定集资修建一座专门供奉魁星的地方,于是他们就修建了这座魁星楼。 据当地老人介绍,魁星楼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朝时期,魁星楼有三层,高三丈有余,魁星楼全部都是用石条做的,当年日本人来后,把魁星楼当做堡垒,后来曾多次遭到大炮轰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魁星楼被彻底毁了,那些建造魁星楼的石条都被用作农田基本建设或水利设施了。 小林老街的碉楼之多,你简直不敢想象,除了北街,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碉楼,两头各一。 这些碉楼建于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究,也看不见碉楼的身影了。我们《发现》栏目组在老街唯一看见的就是在西街的东头一座已经只剩下半截的碉楼。 这座只剩下半截的碉楼,底部为石块垒建,上面为青砖所建,碉楼瞭望口依然保留着。据当地老人介绍,小林老街的碉楼大多为三层建筑,高度都在三丈(10米)左右,所有的碉楼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在小林老街北部东边,还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碉楼,这座碉楼比其他碉楼要低,只有两层,墙体的底部为石条垒成,中间为青砖建筑,上面为土砖。 据说这座碉楼是当地一家油坊的大户所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某部经过小林店的时候,曾经向这家油坊征集(借)粮草,因为这家大户对红军的前途并不看好,拒绝给红军支援并转投国民党,导致该部红军遭受打击,后来,红军部队胜利后,对这家大户进行了打击。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这家油坊的房产被分给贫下中农居住。 目前,这座碉楼仍然有人居住,可惜的是,《发现》栏目组来采访的时候,房主人不在家,没能到碉楼里面看个究竟。 据《小林镇志》记载:2004年3月,小林镇组织人员对镇内文物古迹、墓碑石刻进行调查统计时,发现了一奉直大夫墓。调查人员最初在该镇小林店居委会(原双沟村)一组蔡家湾一堰角处发现了块石碑,清洗、拼接后碑文清晰可认。正中所书:“恩伦,皇清诰赠奉直大夫墓。”碑右文字记录了其生(丁西年三月十七日)卒(已西年十二月)年月、墓葬方位及所书字埋藏位置。碑左文字为:“乾隆五十四年,男署高唐州知州吉履孙曹蕙、曹芝。”该碑高2米有余,宽约0.6米,碑上部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据附近一位老者回忆,此碑最初立于距坟墓四十余步远的东南方,碑前原有石马、石猴、石龟,“四清运动”时被毁,现仅存石龟。石碑被人打倒后,抬至附近堰角处充作洗衣石。在此堰底淤泥内,多次发现少许黑色木炭。 按碑文所述找到了这座古墓。访问后才知,该墓曾于2002年被掏蛇者挖开,墓内吊棺中仅存数块遗骨,脚骨旁的墓志方砖)上用红漆书有“曹公度”三字,墓主身下铺有一层方孔铜钱,现墓志复被埋入土内,铜钱被人均分。 该墓的考古价值及墓主生平事迹尚无所知,有待专家进一步研考、查证。 每年农历6月24日是小林老街最热闹的时候,据说这天是关公关羽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就来到位于小林老街东北角的关帝庙前,一来是祭祀关羽,二来是到这里赶(庙)会。 关帝庙前的广场是当时小林店最大的广场,可以容纳数千人,广场的东边还有一个大戏楼。关羽生日这天,所有人先是依次进到关帝庙里面,拜祭关羽,然后,就由当地人组成的八个壮汉将关羽的石像请出庙,放上轿,然后这八名壮汉抬着关羽石像进行游街。 每年到了这一天,小林老街是人山人海的,两个戏楼连唱三天大戏。场面热闹非凡。现在,关帝庙和古戏楼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关帝庙和古戏楼的遗址还在。 小林店居委会是一个汉族和回族两个民族融合的团结和睦大家庭,在离小林店村居委会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就是为当地回族居民所建。 小林镇是随州市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回族兄弟的生活习惯基本与当地汉族村民保持一致了,除了他们必要的风俗,如吃斋节、开斋日等等,其他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基本上已经习惯了汉族的风俗,已经融入当地的社会之中了。 据小林店居委会干部介绍,在他们居委会,回族与汉族居民和谐相处了一两百年,“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他们是少数民族,完全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 对于回族居民一些回族的风俗,当地不少村民都觉得可以理解或者已经习惯了。“尊重他们的信仰,尊重他们的风俗。” 要想看上世纪建的夯土墙建筑,小林店老街是你必去的地方。在小林店老街,现在保存完好的夯土墙建筑几乎有近百家,而且绝大部分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有人居住,不管是南街还是北街,不管是东园还是西园,只要你走进小林老街,随处就可以见到这些看似古老却并不古老,有的已经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夯土墙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以前生产的步瓦,这类房屋建筑时间相比而言要早一些,有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机制瓦,这类房屋建筑一般不超过四十年。 这些夯土墙房屋建筑格式基本都差不多,青砖做脚(基),夯土为墙,土砖做山(尖),也有全部是土砖做墙的。 目前,有些夯土房子因为无人居住,导致年久失修,部分夯土房子已经出现垮塌现象,作为见证一段历史的小林老街夯土建筑,《发现》栏目组建议小林镇加强保护,让其成为小林老街的一个特色,供游客欣赏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夯土房子外观保持原样,内部进行装修,供游客居住,形成独有的民宿特色。 小林店村是鄂豫边区。从唐、宋、元、明、清在这里都留下战斗遗迹。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想从这条路西进重庆,侵占全中国,被阻止在小林店这一带不能西进,那时小林店驻军是国民党68军。 在小林店北土门外的牛头寨,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白刀战,一位老年人回忆说,当时自己是一个放牛孩子,也是目击者。那是1943年5月,天下大雨,日本鬼子先是一阵炮响,接着是一大群鬼子冲上山顶,守军叫喊:“连长啊!快送子弹!”(说明弹尽),战壕的守军全部阵亡。紧接着是连长带领预备队,脱下衣服,光着膀子拿着大片刀,喊声:“冲呀!”冲上山顶夺回阵地。目击者说以后十几年每年下大雨,在山上放牛,还能听到“送子弹呀!冲呀!杀呀!”还有刺刀撞击声。 1941年到1945年,小林店就是抗日的前线,离这里只有15公里远的东新集红石坡便是日本鬼子的炮兵阵地,小林店由东向北条山上战壕相连,被称为“抗日长城”。就这样与日伪控制区对抗4年之久。 小林店村民协助抗日联军打击日本鬼子的战例有许多。那时驻小林抗日联军除68军死守以外,还有新五师武工队,桐柏山抗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他们是发动村民一起抗日。1944年秋天,日伪控制区有一人叫黄金堂,经常来小林店串亲送信,这天他说“近几天,日本要来小林店扫荡”,得信后,小林村民、抗日义勇队邀了七八人,趁黑夜摸到红石坡前一里远的汽车路上拆掉卖瓜的瓜棚,将木杆、柴草背到堆放在公路的木板桥上,带着燃着的一炷香引燃干草,木板桥烈火熊熊,炮兵阵地上的日本鬼子,见是黑夜,不敢出击,只是一阵密集的枪声射向着火处,越打枪,火越烧的旺。 第二天日军还是来小林扫荡了,但未用炮车和卡车,而是骑兵和后边尾随的日伪步兵,游击队和村民都撤到祝林店大山去了,次日撤走时,马都走不动了,这些日本鬼子出了北门,就把这些奄奄一息的战马推向河沟,被袁家湾村的村民发现了,然后把这些马匹的腿,连皮带肉的砍走了,听说是煮了吃了,等于瓦解了一个日本骑兵排。 小林店北门外居住着一个孤寡老人万幺爷。他说曾经看见日本鬼子扶着7个伤残日本兵,走到坡边下,用火加油烧死了,还有2个是自己用刺刀自杀死亡的,有3个跪地像是求饶,但还是烧死了,然后把骨灰都装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