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0|回复: 3

    随州发现之旅 ——曾都区府河镇紫石铺村历史传说故事拾零

    [复制链接]

    2005

    主题

    2万

    回帖

    89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8454
    发表于 2018-8-2 08: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曾都区府河镇紫石铺村历史传说故事拾零
    TIM截图20180730103850.jpg
        紫石铺村,位于曾都区府河镇西北角,现光山(又名仙城山)东麓。紫石铺村因过去的官方驿站紫石铺而名。
        关于紫石铺和紫石铺附近紫石桥的传说,散见于网络。7月24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冒着近四十度的高温,来到紫石铺村,探访紫石铺、紫石桥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紫石铺
    TIM截图20180730104349.jpg
        紫石铺,与紫石铺村委会相距不足500米,是通往现光山景区的必经之路。
        紫石铺始建于何年何月,目前没有找到可考证据,据当地老人介绍,紫石铺建成年代至少在唐朝以前甚至年代更为久远。据当地保存的一块碑文记载,紫石铺驿站应该在公元756年之前就已经形成。
        过去的时候,紫石铺是安陆通往随州官方驿道中的驿站之一,“紫石铺建有数十间房子,中间是街道,房子在街道的两边,出街道南就是紫石桥。”当地老人介绍说。
        紫石铺的房子大都是两层建筑,大都是青砖碧瓦,当然也有夯土结构的,过去这里不仅有商铺旅馆,还有喂养官马的马厩,这些官马主要用于地方官员给朝廷送信之用,当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送达朝廷,这些马跑累了,便在官方驿站换乘,这就是所谓的换马不换人。
        紫石铺的房子一直存在并保存完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农业学大寨,需要将一些适合耕种的地方腾出来复耕种粮,地处河边易于浇灌的紫石铺就成为了复耕拆除之列,当时,紫石铺就被全部拆毁,无一幸免。目前,紫石铺村通过招商引资,在紫石铺旧址上正在发展旅游项目。
    紫石桥
    TIM截图20180730104253.jpg
        紫石桥就位于紫石铺南端的小河上,与紫石铺紧紧相依相连。相比紫石铺,紫石桥就要幸运得多,至少它目前还存在,虽然已经残缺不全,已经失去了通行的功能。
        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修《随州志》记载:“紫石铺桥在州南60里,建始无考,明知州晋承命重修,旧志以紫石长桥为随州八景之一。”据史料推来该桥原始建于唐代,是一处难得的古代桥梁历史的见证。
    TIM截图20180730105511.jpg
        紫石桥为四墩、五孔和两个桥八字组成,桥面5根高宽约50厘米左右的红色石条并连,由2000多块长方、圆柱、三角的几何形体大型红石垒砌而成。桥面中间的3根石条上,由过往的手推独轮车碾成2寸有余的深辙清晰可见,由此足以说明这座桥当年的通行能力以及它作为官方驿道的重要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紫石桥因年久失修,几乎失去了通行功能,为了方便周边百姓到现光山礼佛和解决到现光山的观光问题,当地村委会在桥的南端重新接了两孔拱桥,不久,通往现光山的道路重修,为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当地政府在古紫石桥上游重修了一座桥,从那以后,紫石桥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完全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
    TIM截图20180730105146.jpg
        如今,围绕着紫石桥已经长满各种杂草和杂灌,从这里经过,如果不稍加注意,几乎看不到这里还有一座古桥的存在。目前,府河镇政府和紫石铺村正在努力加强这座古桥的保护,让其成为人们观光的景点。
    古石碑
    TIM截图20180730105725.jpg
        在紫石铺村,我们有幸见到了一块玉紫石桥相关的石碑,据说这块石碑是当年为了纪念收这座桥的人而立。
        当年建这座紫石桥的时候,因为建好后恐遭人破坏,朝廷为了保护这座桥,专门安排人照管,并从当地专门拨出一石七斗耕地交给照管紫石桥的人,以作照管紫石桥之资费。第一位照看紫石桥的人去世后,为了让后人记住他,当地人特地为他立石碑一块,以示纪念。
        这块石碑辗转千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因为紫石铺被拆,这块石碑也随着消失。不久,原紫石铺老支书李玉华在大队保管室发现这块石碑,上世纪六十年年初破四旧的时候,为防止这块石碑遗失,李玉华把这块石碑糊满报纸,躲过了一劫。上世纪80年代末,行将就木的李玉华将这块古石碑转交给儿子,并告诉他一定要保护好这块古石碑,“这是文物,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经过这对父子的保护,目前这块石碑已经被保护了下来,只是上面的字迹经过千年的风吹雨刷,已经看不清了。
    碑记塝
    TIM截图20180730102537.jpg
        碑记塝,一条山岗的名字,与紫石桥相距不足一公里,之所以叫“碑记塝”,是因为在这条山岗的头部,过去有一块硕大的石碑,石碑的后面是一座直径15米左右,高3米左右的大冢。这是谁的坟墓,竟然有这么大的规模?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坟之所以建成如此规模,是因为里面埋葬的人大有来头,相传这是隋朝时,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又名仙城氏)老师的坟墓。
        话说当年杨广昏淫无道,被缢死亡之后,其女南阳公主为躲避追杀,带着家人包括自己的老师舍命奔逃,逃离至离紫石铺不远的地方,老师胯下的白马再也经受不住长途奔袭,累死在一座小山下,后来人们把这匹白马埋葬在这座山上,为了纪念这匹为主人尽忠死而后已的白马,当地百姓在这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取名“白马庙,”供后人祭奠,这座庙是否还在,因为不属于紫石铺村管辖,《发现》栏目组没有深入到现场,据说该庙早已经毁了。
    TIM截图20180730104743.jpg
        白马死后,南阳公主的老师继续逃命,在逃到现光山下的时候,不幸被追兵赶上,导致身首异处。后来,南阳公主在现光山出家礼佛,将老师埋葬在这里,整个坟茔直径约15米,高3米。并在老师的坟前立了一块数米高的大碑。在碑的两边,还分别立有汉白玉上马石各一个,要求所有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这座坟茔的碑石和上马石被毁坏,虽然石碑被毁,但那段记忆仍在,人们把这条山岗习惯称为“碑记塝。”目前,石碑已不在,硕大的坟冢依然在庄稼林里忽隐忽现,庄稼收割后,在远处的公路上便清晰可见。
    绣球山
    TIM截图20180730104531.jpg
        绣球山,又名小孤山,因其独立存在,故名小孤山,又因为这座小山如同一只绣球,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做绣球山。
    这座小山之所以叫“绣球山”,是有它的来历的,一来这座山的山石(土壤)属于丹霞地貌(当地人叫“紫石岩”),在没有树的时候,整座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通红似火。二来在这座小山的周边,一共有九座山头全部朝向这座小山,当地人便把这个地理特点称之为“九龙戏珠。”
    其实,绣球山并不孤立,与这座小山相邻的仅有百米左右,应该算不上“孤单”,只是在它的西边,便是农田,过了农田就有事延绵起伏的大山了,也许,这就是它后来被人称作“绣球山”的缘故吧。
    狮子头
    TIM截图20180730104656.jpg
        在绣球山的东边有一座山名叫“狮子头”,也有叫狮子山的,这座山坐西朝东,从天空俯瞰,这座山的山头如同一只静卧在大地上的一头雄狮。
    据说每年梅雨季节,这个狮子头就会活跃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在狮子头的左前方,紫石桥上游约200米的地方有一个高约数米岩石,每到下雨的时候,上面的水留下来,经过这个岩石流落到下面响水滩的时候,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声音如果民间舞狮时的锣鼓声,抑扬顿挫,同时,狮子头、绣球山和响水淌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故而每到梅雨季节,随着响水淌爆发出锣鼓声,便引起狮子的兴奋,继而狮子头开始来抢绣球。
        因为响水滩的落水声,绣球山美丽的传说,加上形同狮子的狮子头山,三者巧妙融合,在当地民间便有了锣鼓声响、狮子摇头、把绣球抢的传说故事。
    营房岗
    TIM截图20180730103039.jpg
        营房岗,与紫石桥相距约数百里,这里因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鬼子在这里驻扎过而名。
        大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入侵中国的日本鬼子的一个班在这座山上驻扎,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先是到附近山上大量砍伐树木建鹿寨,然后在小山的周围挖战壕,最后在山的东面开口,将小山掏空,建了一座地下掩体。
        山上除了这12名日本鬼子,还有一个班的伪军,平时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在小山顶上一个平台曹兵训练,有事的时候就一部分(日本人)躲在山地的山洞里,另一部分(伪军)分头阻击进攻者。1941年的时候,中国军队(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连奉命前来攻打驻扎在这里的日被鬼子,他们在营房岗的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山上各架一挺机枪,对着营房岗进行扫射,但因为距离太远,打到营房岗的子弹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根本就没有伤及到日本鬼子皮毛,攻打了一个上午,最后无功而退。
    TIM截图20180730104824.jpg
        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日本人修建这座堡垒的时候,在当地强迫征用了一百多壮劳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修建完成,整个地下堡垒全部用大树撑起,“异常坚固”。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驻扎在这里的日本兵才撤退。“撤退的时候,这些日本鬼子只带了随身的枪支弹药,其他的都留在洞里了。”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日本鬼子撤退的时候,是轻装走的,“还有不少物资和重武器都藏在洞里。”当地老百姓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在日本鬼子撤离的那天,纷纷来到营房岗,准备将这些日本鬼子截留下来,怎奈他们手中有枪,百姓两手空空,追击了约200米,就被日本鬼子的弹雨打了回来。
    老百姓被打回来之后,便想到深入到日本鬼子驻扎的山东找寻一点物资,没想到日本鬼子离开的时候,在山洞里放了一把火,将山洞烧塌了,洞口也被洞内的炸药炸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农民计划挖开这座山洞,在里面找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因为这座山洞里面存放的都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武器,虽然不乏日本的枪支、迫击炮之类的,但也有日本鬼子留下的炮弹等易爆之物,为了安全起见,大家便放弃了挖开山洞的想法。
        至于这座山洞里面究竟还有日本人遗留下来的什么东西,有待进一步考察。
    TIM截图20180730105011.jpg
        在营房岗,除见证了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操场遗址、山洞遗址以外,虽然整个战壕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被填埋,但在山下一家农户新建的房子一旁,我们还是发现了日本鬼子留下的战壕遗址,整个战壕呈v字形,被填埋的战壕与其他地方的土层完全不一样。
        紫石铺村,因为这里与现光山相邻,远远不止这点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的历史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探索,去发现。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0

    主题

    2万

    回帖

    44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41573
    发表于 2018-8-2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村一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0

    主题

    2万

    回帖

    44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41573
    发表于 2018-8-2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能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5823

    回帖

    5万

    积分

    白金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2631
    发表于 2018-8-2 1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入迷了,往下翻发现没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