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曾都区何店镇龚家店村被人遗忘的传说 因为之前到曾都区何店镇龚家店村拍过一部关于该村无职党员的宣传片,在拍片子时,和该村的党支部书记鲁书记有过一面之缘,因此,在决定这次《发现》栏目的采访对象的时候,我特意选了这个村。 8月14日上午,我们在何店镇文化站领导的陪同下,驱车来到龚家店村。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发现整个村委会办公室人满为患——原来这里在进行有关精准扶贫的迎检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没有人关注到我们的到来,由此可见他们工作的专心。 好不容易找到鲁书记,当我们说明来意后,鲁书记非常高兴,当即就找来一名对村里历史文化有研究的老同志,陪同我们到现场实地探访。于是,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开始了《发现》栏目第14站的采访工作。 五百年前的雷家寨 在龚家店村采访,只要你一提起村里的古迹,被问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说出一个名字:雷家寨。由此可见,雷家寨在龚家店村村民心目中的位置。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据说是整个龚家店村的制高点——位于龚家店村委会东北约一公里的雷家寨。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雷家寨寺庙始建于唐宋年间,当时,这座寺庙为四合院布局,共有大小十余间房子,雕栏画栋,廊檐古朴。除了寺庙的建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这座寺庙的周围建有三道围墙,围墙间距四米左右,高达丈余,所有寨墙均为石头做基,夯土成墙。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有不少“长毛”意欲翻越寨墙进入寺庙都没有得逞。这些“长毛”用一两丈长的撑杆将士兵撑起,然后直接跳进围墙内,但用不了多久,就被守护在城墙内的和尚扔出寨墙,非死即伤,如此反复多次,“长毛”都没有获得成功,最后只得无功而退。 在山顶上,还有一颗树龄超过两百岁的古柏树,当年,周边百姓为了保护这棵古柏树不被人偷走,曾经在这棵古柏树上钉满抓钉和铁皮。大约在十年前,因为当地遭遇百年未遇的干旱,加上这棵古柏树没有人管顾和浇灌,最后死于干旱。古柏树死后,附近的木材贩子得到消息来到这里,将这棵古柏树从树兜的地方锯掉。 他们将古柏树锯掉后,留下了500元现金作为购买这棵古柏树的费用,当时谁也不敢接这500元,经过推诿之后,最后一名苏姓农民将这500元钱接了下来,不久,这名苏姓农民患癌不治。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出资近千余元在原寺庙旧址上修建了一座简易寺庙,供周边信众前来拜祭。 在离古柏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口古井,名曰“桂花井,”至于为什么叫“桂花井”现在已无法考证。这口井所处地势虽然高,但连年清水不断,井水味甘清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这口古井和古寺庙一起被拆除填埋,目前只知道井的大概方位,却不知这口井在什么地方。 在雷家寨,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过去的时候,在雷家寨住着一头巨蟒,这头巨蟒虽然住在雷家寨,却从来不危害百姓,而周边百姓也很少有人一睹这条大蟒的真容。每次大蟒出来喝水的时候,雷家寨方圆数理就会被浓雾笼罩,这条大蟒就趁着这个机会把头伸进三百米开外的堰塘里喝水,有胆大的亲眼看见这条蟒蛇头在那边喝水,尾巴却还在雷家寨,可见这条巨蟒之大。 据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上午,当地有一个猎人突然发现半空中有一对硕大的灯笼,在雷雨中忽隐忽现,他当即举起手中的猎枪,对着其中一只灯笼开了一枪。枪响过后,只听见一阵痛彻心扉的嘶叫声从半空传了过来,不久,雨住云散,人们发现在灯笼出现的下面,有数快脸盆大的鳞片,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这对“灯笼”是那条巨蟒的眼睛,而这条巨蟒在雷家寨修炼成仙,正准备趁风雨升天成正果,不想被猎人开枪打瞎了它的一只眼睛,变成“独眼龙”了。 95岁的老奶奶 从雷家寨下来,一同前来的同事高兴地告诉我们,这里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非常好,经常自己上山打柴。此时我才突然记起,前不久该村有位网友给我留言,希望我去采访一下这里的九旬老人,没想到机缘巧合,在我们来到龚家店村采访的第一站就遇上了。 老人叫赵良秀,生于1923年。因为老人耳朵几乎听不见了,我们只能从她七十多岁的儿媳口中了解到了老人的一些信息。 老人与丈夫属于指腹为婚,当时嫁过来的时候,老人才发现丈夫是个盲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思想的束缚,老人只得死心塌地地跟着丈夫过日子。结婚后,赵良秀老人生了两儿一女,因为丈夫眼盲,平时仅靠给人算命为生,收入相当的微薄,家中就全靠赵良秀老人支撑。 至于赵良秀老人是如何支撑过来的,我们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因为老人的两个儿子已经去世,现在她和儿媳相依为命。 儿媳告诉我们说,老人非常要强,虽然耳朵听不见了,但眼不花,手脚灵活,有时候还独自上山捡柴,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儿媳也多次劝她不要爬山,但老人总是闲不住。 老人习惯了她一辈子遵循的传统,到现在做饭的时候,即便家里有了煤气灶,但她仍然习惯烧柴做饭,虽然打火机已经普遍了几十年,但老人还是习惯用火柴点火。“没得办法,一个月需要几盒火柴,这主要是因为她的手劲小,拨不动煤气灶的点火键,也按不动打火机,所以我只好卖火柴给她用。”儿媳一边笑一边说。 儿媳还告诉我们说,老人经常唠叨,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儿子都已经过世,自己“活着还有什么用,怎么也不死呢。”虽然老人这样说,但从我们的观察以及村干部的介绍,不管是老人的儿媳还是老人的孙子辈,都对她非常孝敬,而且村里和镇上都有补贴,这样一来,老人的生活基本就有保障了。 希望在政府的关照下,在家人的照顾下,老人健康长寿。 崔家岭的传说 崔家岭,又名盔甲岭,位于龚家店村东南500米左右,与雷家寨隔山相望。 据传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将军带领一队士兵打仗经过这里,因为当时天气炎热,加上刚好经过一场恶战,这位将军走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人困马乏,于是他便停了下来,解掉盔甲放在路中间,然后在一旁歇息,不料想还没等他缓过气儿来,追兵赶到,这位将军来不及穿上盔甲,只身上马落荒而逃,而他的盔甲就落在了现场。 由于将军的盔甲非常重,没有人能够搬得动,于是,将军的盔甲就这样放在路上,久而久之,将军的盔甲化做两块青色巨石立在路的两旁。1958年,当地政府拓宽公路,将这两块巨石移走。 在将军休息的地方,有一座小山,明朝年间,当地人集资捐款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座庙宇直到解放前,一直香火不断,周边百姓每月初一十五和二月十九都会到这里烧香许愿,鼎盛时期,这里的香火比离此不远的雷家寨还要旺盛。 这座庙宇坐北朝南,整座庙为三正三厅,两边建有厢房,里面供奉有观音等神像。庙宇为砖木结构,立柱框架,房子雕檐画廊,是当时方圆几十里最豪华的庙宇之一。 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整座庙宇被拆除,房子的立柱、椽子檩子和门窗等都作为炼钢铁的燃料了,包括庙宇里面的铁制品以及周边百姓家中的铁制品,如锅等都被放进“炼钢炉”重新熔炼了,几乎无一幸免。 1963年,当地在崔家岭古庙遗址上建了一座学校,供周边学子就近就读,1994年,因为龚家店村的学生逐渐减少,学校实行撤并,崔家岭学校彻底废弃。目前,所有建筑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当年遗迹尚存。 龚家店老街 在随州通往洛阳镇经过龚家店村的路边,有几间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路旁,其中有几间显得破败的老房子依然在跟随着岁月的年轮隐藏在现代建筑中,这里就是龚家店老街所在地。 龚家店老街始建于明清时期,当时的龚家店街只有百十来米长,三米左右宽,就是这个小小的龚家店,却商铺林立,榨房、药铺、肉案、茶馆、豆腐坊、杂货铺、糕点铺等样样俱全,与那些大集市相比,虽然体量比较小,但经营门类和货物却相当齐全,是当时周边最负盛名的袖珍集镇。 这座小集镇一直保持着原样存在了将近三百年之久,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龚家店见证了周边数十平方公里的历史变迁,直到1975年,因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设新农村,加上从随州到洛阳的公路经过这里,原有的街道已经不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将龚家店整体拆除迁移到别的地方,腾出来的地方被改成良田进行耕种——只留了几间榨油坊在原址。 后来,有几户人家慢慢回迁到这里,形成现在的样子,但是,已经回不到过去龚家店的繁华与热闹了。 桐柏庙的来历 桐柏庙,位于龚家店村以北约2公里的一座小山上。 桐柏庙建于何朝何代,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因为原来的桐柏庙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桐柏庙的遗址尚在,再就是附近百姓在桐柏庙就纸上面建了一座小土地庙,除此之外,再也见不到与桐柏庙相关的物品了。 桐柏庙虽然不在了,但有关桐柏庙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据传在某个朝代,中原地区发生战乱,不少中原人不堪战乱,只得远离家乡逃避兵戎,他们到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其中有一位桐柏人,因为略有家财,为了保住家里的财产,这名桐柏人带着家人和金银细软一路南逃,因为长期奔波,加上年老多病,行至龚家店村的时候,这名财主突然病倒了。 龚家店村的百姓素来以宽厚、仁慈出名,当他们发现这名桐柏人病倒之后,有人给他请郎中把脉治病,有人把家里不多的食物拿来救济,有人把桐柏人全家带到家里歇息。在龚家店老百姓的精心照料下,这名桐柏人病情逐渐好转。 为了答谢当地老百姓,这名桐柏人倾尽自己带来的全部家财,在当地建了一座寺庙。为了让人们记住这座寺庙是桐柏人对龚家店村百姓的感恩,他们便把这座寺庙取名为桐柏庙,一来是让后人记住这座庙是桐柏人所建,二来是让龚家店村宽厚、仁慈的民风流芳百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多种原因,桐柏庙被人为损毁。 双阁湾的传奇 双阁湾,又叫“双角(音ge)湾”,位于桐柏庙西北约1公里的地方。整个自然湾坐东朝西。 在双角湾有这么一段谚语:头顶双角湾/脚踩木鱼山\谁葬在此地\代代出高官,这几句谚语在双阁湾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几乎都能张口既来。(木鱼山,位于双阁湾正北约500米的地方。作者注。) 这四句谚语说的就是双角湾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实上也是如此。据说在清朝的时候,这里连续出了两个“阁老”,出了阁老后,这个原本叫双角湾的小村落,便更名为双阁湾并一直流传至今。 之所以叫“双角湾”,据说是在远古的时候,这里有一个人头上长有一对角(与传说中的神农相像?),这个人据说非常厉害,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人间百事他也通晓,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之前龚家店经常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加上这里人烟稀少、丛林密布,经常还有匪患出没。自从有了这名双角人以后,龚家湾村就开始风调雨顺,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周边那些占山为王危害百姓的绿林好汉们也闻风而逃。 后来,双角人去世之后,当地百姓为了让这名双角人继续护佑当地百姓,便把他埋葬在后面山坡上,这里就成为当地的风水宝地。 自从这里出现了两个阁老之后,周边百姓便要求家人在自己百年之后埋葬在这里,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考取功名,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后来,一位来自外地的风水先生也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因为他是外地人,不可能埋葬在这里,于是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带人来到这里,将这里的风水完全破坏掉。从那以后,这里再也没有出过高官。 花湾的故事 花湾,一个自然村落的名字,位于龚家店村东南方向。 清朝时期,一名包姓人家在朝廷为官,当时就在这里建了三进房子,每进九间共计二十七间,房子的两边为栅栏围墙和门,在围墙的外面大量栽植有竹子,竹子的外面再种植一种长刺的植物,防止有人进入。 在建房子的同时,在村落的制高点还建了两座用来防土匪的炮楼,这两座炮楼高约丈余,均为夯土墙结构。 在整个三进两院的大院里,当时被人为分为三家(据说是这名包大人三个姨太太分家而居),当时在这三家的院落里都分别栽植了桂花、栀子花、紫薇和月月红等花卉,同时在村子的周围也种植各种花卉,远看,整个村落掩映的花海之中。这就是花湾的来历。 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包家有一位名叫包一万的,据说他是包家二姨太的儿子,是当地的一名甲长。包一万是个有文化的人,而且公正、忠厚,虽然是一名甲长,但他从来不仗势欺人,在当地没有劣迹不说,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包一万共有三个儿子,目前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并在有关单位任职。 包家大姨太只生了一个女儿,现在是否在世,家住何方,目前还不得而知。 而包家三姨太共生了两儿两女,其中一个儿子在站岗时被打死,另一个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无踪至今。战争年代,两个姑娘也被抢走,到现在不知所踪。 辉煌了差不多近百年的时间,这名包大人去世后,到他的孙子辈,也就是抗战时期,包家开始逐渐走向衰败。解放后,包家的房屋田产被收缴,然后分给当地的贫下中农居住和耕种。 随南有名的“狮子王”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龚家店村有两个舞狮手非常出名,他们分别姓苏和姓叶,据说这两个人舞狮不但在本地乃至随南都非常出名,他们舞狮以奇、险和高难度动作著称,当年他俩舞狮甚至舞到德安府(现安陆),所到之处,无往不胜,几乎没有遇到对手。 后来,随着两位舞狮人年龄的增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享誉随南的龚家店舞狮队就开始没落并逐步走向衰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何店镇组织各村农村文艺汇演,当时龚家店村不得已请人来村里,重新教学和演绎当年的狮子舞,想重拾当年的辉煌,但后来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后继无人,龚家店村的狮子舞就彻底失传了。 200岁的枫香树 在龚家店村尹家湾,有一颗树龄约200岁的枫香树。这棵枫香树的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12米,树冠直径10米左右,位于尹家湾进口处。 几年前,这棵枫香树靠近村子的方向突然开始腐烂,当地人觉得这棵古枫香树已经死亡,准备将这颗树锯掉,但锯掉一半的时候,发现这棵枫香树仍然有生命,于是当即就停了锯子。 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这棵古枫香树又现出勃勃生机来,开始变得枝繁叶茂。为了保护好这棵死里逃生的古枫香树,当地村委会将这座古树用砖石水泥围了起来,并在已经被细菌侵蚀的地方(锯子锯掉的方向)用砖围起来,并在里面垫上土,以保证这棵古树继续保持它的青春。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微信公众号《发现》栏目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