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4|回复: 2

    随州发现之旅 ——探访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之谜(原文版)

    [复制链接]

    2005

    主题

    2万

    回帖

    89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8454
    发表于 2018-9-6 08: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探访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之谜
    TIM截图20180831110943.jpg
        之前有同事在常安店采访,回来后告诉我们说,那里有许多传奇故事,有古寨,有古建筑,有千年古树,还有红色遗迹,这引起了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微信公众号《发现》栏目组极大的兴趣,当时就决定下一站到常安店村去采访。
        常安店村,隶属于随县三里岗镇,在三里岗镇以西,与大洪山风景区田地相连,位于大洪山风景区与麻竹高速连接线,与麻竹高速相距不足三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8月28日,当《发现》栏目组走进常安店村的那一刻,就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所吸引。
    这次来这里的目的不是观赏风景,而是要去探寻村里的秘密。
    千年元宝寨
    TIM截图20180831112247.jpg
        元宝寨,位于常安店村以东,海拔约500余米,是该村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怪石林立。
        爬元宝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刚开始便是坡度非常大的陡坡,走过一段后在略微平坦,在经过一段路,远远地就可以见到那些残缺不全的、全部用青石垒建而成的寨墙了。
        据当地老人介绍,元宝寨始建于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的时候,当年王匡王凤率绿林军起义,其中一支队伍在元宝寨建寨设防,阻止官兵的围追堵截。
        山寨共有东南西北四座寨门,目前仅有一座北寨门保存完好,依然保持原样,进了寨门,离寨门不远处有一座只剩残垣断壁的石头房子,顺着房子后面的山道继续向山顶爬行约200米,就到了元宝寨的峰顶。峰顶早已经没有了房顶的石头房子格局依然清晰,一些高达数米的石头墙壁依然保存完好。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呈阶梯状分为两层。再往下走约500米,就是元宝寨南门了,这里也是元宝寨古寨墙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整个寨墙高达三四米,全部为就地取材的青石所建。
    TIM截图20180831114733.jpg
        王匡王凤虽然在推翻了王莽政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因为缺乏战略眼光,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当年,王匡王凤率兵东征西战,元宝山便被他们所弃。此后,这里便成为周边老百姓躲避战乱和土匪的地方。
        在元宝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只要到山上躲避的人,每人必须带一块石头到山上加固寨墙,久而久之,寨墙越垒越高,也变得越来越坚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有些战败了的“长毛”违背自己的信仰,到处对百姓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来到常安店的时候,发现这里人去楼空,所有百姓均在元宝寨躲避,便在洋人的带领和指挥下攻打元宝寨,躲在寨内的百姓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头痛击来犯之敌,“长毛”久攻未下,后来还被寨内的老百姓“杀死了一个红头发的洋人。”
        在元宝寨的东部,有一口古井、两口堰塘和十余亩耕地,这些都是当年在元宝寨驻守或者躲避战乱这耐以生存的生活来源。解放前夕,这里还有20多间房子,1967年,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所学校,因为道路难行,到1970年的时候被迫放弃,此后,这里的田地被当地生产队接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耕地承包给农户,目前这些耕地均栽上了白杨树。
    TIM截图20180831114940.jpg
        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元宝寨不仅寨墙寨门都一直保存完好,山顶上的房子也保存完好,并且有人在上面居住。五十年代初的时候,当地一些村民上山拆掉房子的椽子檩条以及屋顶的瓦,沿山路挑回家建私房,至此,元宝寨的老房子被逐渐拆除殆尽,只剩墙壁。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当地村民为了发展家庭经济,纷纷上山掏蜈蚣、挖长虫(蛇),那些古寨墙便成为他们的首选。为了获取更多的蜈蚣换取更多的钱,他们不惜将好端端高达数米的寨墙毁坏,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古老常安店
    TIM截图20180831113902.jpg
        常安店,始建于东周末年,据传是周边最古老的集镇之一。
        常安店当年处于官方驿道,辐射周边的洪山、长岗、均川等地。常安店之前并不叫“常安店”而叫“乌龟颈”,是后来一个常姓大户在这里开染坊、建油坊,立当铺,且名声大噪,因此后来更名为常安店。
    TIM截图20180831115838.jpg
        常安店之所以叫“乌龟颈”,是因为常安店建在一座形似乌龟的小山的“颈部”。在长安店周边一华里的地方,建有三座庙堂,因此这里有一里三座庙的故事,而这三座庙尤其以常安店东边,建在“龟头”上面的一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寺庙规模最大。这座庙为四合院,木制立柱结构,整个庙宇均为木制廊檐,雕梁画栋,里面供奉有观音等菩萨塑像,四季香火不断,逢祭祀日的时候,周边信众挤满整个常安店,导致常安店“水泄不通”。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为破四旧,这座庙和其他庙宇一起被拆除。
        目前,常安店老街依然保存原样,那些染布所用的部分设备依然存在,只是这里往日的繁华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去。
    神奇箱子石
    TIM截图20180831112751.jpg
        站在大洪山风景区与麻竹高速连接线上遥望东方,就能看见一对方正正、如同箱子的巨石耸立在大山之巅,这就是传说中的“箱子石”了。
    箱子石坐落在山脊上,两块箱子石长宽高相差无几,分别为2.5x1.5x2.5米左右,靠南边一块稍宽一些,约3.5米左右。
        箱子石坐落的地方最宽的地方不足五米,除了南北两方,东西两方均为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
        关于这两块箱子石,有三种版本的故事。一是这两块箱子石是当年王母娘娘用来装碗筷等宴会用品的宝箱,这些宴会用品均为纯金材质,每次王母娘娘举行宴会后,便将这些金质宴会用品装在这两口宝箱里面。有一年王母娘娘举行蟠桃盛会的时候,将这两口箱子遗落在这里,她干脆将这些东西放在凡间,供当地百姓借用,但所借之物必须原数奉还。当地人发现后,遇到家里举行宴会碗筷不够的时候,就会到山上打开宝箱,按需取用,用后原数归还。后来有一个贪心的人,将借去的碗筷留下一部分私用,这事被母娘娘知道后,觉得凡间之人太过贪心,于是便将箱子封死。
    TIM截图20180831112634.jpg
        另一种传说则是这样的:因为箱子石所在的山过去名叫“龙山”,据说是一条龙,与龙山隔河相望的有一座龟山,据说是一只乌龟,这一龙一龟经常为河水发生争吵,搅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到唐朝年间的时候,薛仁贵跳着一担共计四个箱子从这里经过,正好发现龟龙又在争吵,为了让周边百姓不再因为龟龙争吵受到影响,便将其中的两只箱子压在龙背上,从那以后,这一龟一龙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争吵,当地百姓得以过上平安的日子。
        第三种传说是据说“箱子石”,就是当年卞和装璞玉的箱子,因两代楚王不识宝,被砍足后,他坐在箱子上痛哭不止,哭得口、眼、鼻全都出血,待卞和死后,那箱子就化为石头,成了神灵。
        因为箱子石的神奇,所以这两块箱子石就成为周边百姓尊为神灵,每月的初一十五,他们便到这里烧香膜拜许愿,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传说中观音生日的时候,这里香火整日不断。尤其是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一些人为了能在这里烧上第一炷香,他们会提前到山顶等候,一些信众不惜带着照明用具连夜爬山抢在吉时烧香礼拜。
    山脚冬青庙
    TIM截图20180831112337.jpg
        在元宝寨山脚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冬青庙的庙宇,这座庙宇因庙前小河边有一颗冬青树(当地人又叫此树为冬栎树,因其四季常青,而且结的果子形同橡子而名)。
        明朝时期,当地有一名颇有钱财的老太婆,她为人善良,非常同情老百姓,经常将家里的钱财和粮食拿出来救济那些贫苦百姓。为了让周边百姓得到庇佑,这位老太婆出资在山脚修建了一座庙宇。
    TIM截图20180831115504.jpg
        庙宇面临小河,背靠大山,为砖木结构,共建有三间正房和三间厢房,里面供奉有菩萨像,寺庙建成后,免费提供给周边百姓烧香许愿。
    明末的时候,天下大乱,冬青庙遭到毁坏,一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当地信众集资重修,我们在现场发现了当年集资重重修庙宇的功德碑,已经破裂成几块,分别放在走廊和河里做垫脚石了。
        解放前的时候,庙里还住着一个名叫陈世旺的和尚,到1947年,这名和尚不知什么原因离开了寺庙。解放后,这座寺庙收为公有。一名叫陈必金的农民搬进庙宇居住,到1962年,这座寺庙再次被生产队收为公有,并在原有寺庙的基础上新建了三间房子作为仓库,一直到1972年,这里又分给农民做住房。二十一世纪(2000年)初的时候,整座庙宇包括原生产队后来所建的仓库全部卖给黄道州做住房一直到现在。
    TIM截图20180831115354.jpg
        目前,整个冬青庙的建筑格局仍保持原样,寺庙的老墙壁、房顶、房架、立柱等仍然是清朝时期重建时样子,屋梁上的雕花还清晰可辨,房后墙上面一些清朝时期残存的人物画清晰可辨。
    更名陈家冲
    TIM截图20180831111658.jpg
        陈家冲,原名石洞冲,整个陈家冲长约3公里,冲的顶端即元宝寨,是常安店村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山冲之一。
        相传在离陈家冲进口约200米靠南(陈家大湾)后面的山脚有一座石洞,这座石洞有多深,通往什么地方,无人知晓。有一年一名汉子挑着一担蜡烛,从洞口通过一只十三级的木梯下到洞底,然后沿着石洞向前走,走啊走啊,当他挑着的蜡烛用了一半的时候还没有走到尽头,他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为了防止蜡烛燃尽后找不到出口,他只得原路返回,至今仍然不知道这座石洞究竟有多深。
        后来,一家陈姓人家在此慢慢发迹,并在石洞口建房立舍。明朝洪武年间,陈家大湾一位名叫陈寿的在朝廷为官,官至工部左侍郎。陈寿去世后,其子陈磷后来也做到工部左侍郎之职,也就是说,陈家大湾在明朝时期出了两个工部左侍郎,实为罕见。因此,石洞冲便更名为陈家冲。
        据史料记载:陈寿,湖北随州人,生于随州三里岗。洪武中,由国子生授户部主事。永乐元年迁员外郎。出为山东参政,所至以爱民为务。用夏原吉荐,召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监国南京,寿日陈兵民困,又乘间言左右干恩泽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纳之。尝目送之出,顾侍臣曰:“侍郎中第一人也”。九年以汉王高煦谮,下狱,贫不能给朝夕。官属有馈之者,拒不受,竟死狱中。逾年,启殡如生。仁宗即位后,赠给他工部尚书,谥号敏肃,授予他的儿子陈磷为中书舍人,他后来也做到工部侍郎。其墓在今随州东三十里。
    TIM截图20180831112053.jpg
        目前,陈寿当年居住的房子只有一座墙头尚在,其他均已毁坏。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陈家在这里风光无限,良田颇多,但他们一直遵循陈寿的“三不”思想(即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不喜金钱财物)的遗训,不吹嘘官府,不欺压百姓,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并传为佳话。
    衰败陈家祠
    TIM截图20180831111156.jpg
        现在与陈家大湾隔路相望,与陈家老宅相距约五六百米的山腰里,有一个自然湾,在这个自然湾的最高处,就是陈家祠堂旧址了。
        陈家祠堂始建于明朝初期,是陈家大湾陈姓人家修建的宗祠,该祠堂为四合院格局,前后各有十一间房子,中间为天井,在天井的正中,有一棵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桂花树一颗。
        一直到解放前夕,陈家祠堂一直是陈姓人家聚会祭祖的地方,当年一到清明节,与陈家大湾有关的所有陈姓人全部聚集在这里,场面热闹非凡。
    解放后,陈家祠堂被收为公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把祠堂改成学校,供当地小学生就读,后来随着学生增多,加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破四旧,陈家祠堂被彻底拆除,并在原址扩建学校——天井中间的那颗古桂花树也同时遭到灭顶之灾。
    TIM截图20180831114008.jpg
        到198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大队因为这里的容量有限,便在陈家祠堂旧址下面重新修建了一所学校,将原来的祠堂(小学)分别卖给赵姓、刘姓、黄姓和陈姓四户人家,目前,其他三户均已搬离原址,只有陈姓一家人还居住在祠堂旧址隔壁。
        目前,陈家祠堂当年的风貌已经不再,但陈家祠堂遗留下来的部分建筑,如祠堂大门的门当等,还孤独地伫立在原址。
    威风何家楼
    TIM截图20180831111348.jpg
        何家楼,与陈家祠堂相距约500米,在陈家祠堂以南的一座山脚下,目前是常安店村保存最完好的建筑。
        据何家后人介绍,何家楼始建于唐宋年间,这座何家楼与别的地方所建高楼功用不同。据说当年何家在此定居的时候,一名风水先生从此路过,在观看何家楼的风水时,因为何家楼正后方有一口堰塘,这口堰塘所处的方位会给何家楼带来不吉利,不利于何氏家族的发展。如何破解?风水先生告诉何家:必须在村落的正前方建一座高于这口堰塘的建筑,方能镇住由堰塘带来的“邪气。”为此,何家在村落的最前面建了这座高楼。
        整座高楼长宽各约5米左右,高十余米,共分三层。高楼建成后,便成为何家楼最高的建筑,居住在此地的何氏人家因有高楼“镇邪”,因此得到发展。
    TIM截图20180831114345.jpg
        到清朝的时候,因为年代久远,高楼受损,于是,何氏家族又集资对这座楼进行重建,并一直保存在现在。
        目前,这座高楼的外观一直保持原样,几乎没有变化。进入高楼内部,发现二楼的楼板尚存,但三楼已经空空如也,仅剩几根支杆在墙上支撑着。陪同探访的村干部不无惋惜地说,如果不进行修整,要不了多久这座古楼就会垮塌,但苦于缺乏资金。
    探秘卞家湾
    TIM截图20180831112554.jpg
        卞家湾,位于常安店老街以西约1里的一个山坳里,目前并不叫卞家湾,而叫“蔑家湾”。
        之所以叫卞家湾,据当地老人讲述,从前有一个捡宝的人在此住过,捡宝的位置就是离此处十余里的后山叫“金个尖子”而那个捡宝之人就是卞和,他所捡到的宝就是后来的和氏璧。
        据常安店年逾七旬的甘中发老人介绍,1978年在卞家湾后山上的古墓旁挖出一块碑,碑文清晰。当时他在场,见到碑上一个字,“下的上面打个点”,自己不认得,就去问一位姓陈的老师,陈老师说读“卞”。后来这块碑在挖井时,做了井台。更可惜的是,这块碑在修麻竹高速公路时,垫到路基下面去了。
    TIM截图20180831112946.jpg
        据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不识,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TIM截图20180831114047.jpg
        而发现这块和氏璧的人卞和就居住在这个名叫卞家湾的地方。居住在此的老人讲,五百年前,这里爆发瘟疫,死的死,逃的逃,成为空村,后来一个篾匠来到此处安家,因此便把卞家湾更名为“蔑家湾”。
    藏宝龙子洞
    TIM截图20180831115147.jpg
        龙子洞,位于元宝寨山半山腰的悬崖上,因其形状相一致侧卧的耳朵,因此又叫聋子耳朵洞,后来人们为了讨个吉利,便称其为龙子洞。
        龙子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整个石洞走向顺着崖壁形成,长约十米左右,龙子洞共有两个进洞口,主洞口为圆形,洞口朝向山下,另一个洞口为石洞的直通出口,洞口朝向山顶。在主洞口入口处有一块巨石,将石洞一分为二,从主洞口进入洞内必须通过这块巨石才能进入洞内。
        如果从朝向山顶的洞口进入石洞,需先通过直径约1米,长约5米的通道,然后从主动口的那块巨石攀爬而过,或者从这块巨石靠近里面一个宽约30厘米的夹缝中通过,过了这块巨石,便是这座石洞的主洞了。主洞高约1.5到3米,宽约1到1.5米,整个石洞可容纳20人左右。
    TIM截图20180831115231.jpg
        据当地人介绍,过去跑土匪的时候,山下有钱人便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和鸡鸭鱼肉藏在这座石洞里,因为这座石洞地处隐秘,有在悬崖绝壁之上,因此很少有人发现。同时,因为龙子洞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只要有一个人守在路口,外人很难走近石洞,不管是藏宝还是躲人,都非常安全。后来,这里成为山下农民上山放羊躲避风雨的地方。
    红色被服厂
    TIM截图20180831114547.jpg
        三里岗镇常安店村陈家大湾,是一个有着红色传奇的地方。据当地老人介绍,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的被服厂从长岗镇熊氏祠村搬迁到这里。“当时来的有两百多人,他们带着做衣服被子的设备,分散在陈家大湾做军衣军被。”
        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秋冬,当时盘踞在附近的国民党部队到处清剿新四军部队以及新四军的各种机构。大约是当年的10月,国民党的一支部队从陈家大湾对面的陈家祠堂那边直接攻击过来,因为之前没有任何预兆,给在陈家大湾留守保卫被服厂的新四军战士来了个措手不及,当即就将新四军部队的战士和被服厂的工人打的七零八散,“其中一名新四军战士扛着重机枪边打边向元宝寨撤退,在撤退至井湾(元宝寨山脚的一个自然湾,与冬青庙隔河相望,相距约500米左右——作者注)的时候,子弹被打光了,加上机枪太重,这名新四军战士把重机枪就地掩埋,然后退到大山里面才免遭敌手。”当地老人介绍说。
    TIM截图20180831114835.jpg
        国民党部队打散新四军后,将被服厂所有的生产设备以及已经生产出来的衣服、被子全部集中在陈家冲正中的平地上,点上一把火,将这些物资全部付之一炬。当年的那把大火将平地一旁的一颗大柳树烧了一个大洞,目前,这棵大柳树仍然顽强地活着。
        此一役,被服厂一名姚姓厂长和一名新四军马夫、一名新四军炊事员等两名新四军战士英勇牺牲。国民党撤走后,当地百姓和后来返回来的新四军战士一起,将姚厂长和另外两名新四军战士合葬在离被服厂不远的半山腰里。
        几年前,附近百姓和学校学生在清明节的时候会组织到这里祭奠这三名新四军战士,后来因为在其他地方建有烈士纪念塔,到这里来祭奠路程远和不安全,就在也没有人来祭奠了,而这三名烈士几乎被人遗忘了。
    TIM截图20180831115913.jpg
    我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密林里才找到烈士墓,发现整个烈士墓长满了杂棵和树木,如果不仔细一点,根本看不出这里还有一座坟墓。
        采访快结束时,当地老人希望我们通过媒体能够找到这三位烈士的后人。
    目前,除了这座烈士墓,当年的被服厂旧址和姚厂长居所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座四合院当年发生了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微信公众号《发现》栏目组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94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7115
    发表于 2018-9-6 08: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神话的乡村真是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5823

    回帖

    5万

    积分

    白金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2631
    发表于 2018-9-6 11: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棵柳树真的是神奇,都没烧死,中间都是空心了,还好好的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