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探访随县高城镇梅子沟村
随县高城镇梅子沟村,一个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村的小山村村,位于高城镇东北群山之中,虽然山并不高,但在这里的群山环抱之中,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2018年9月27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来到梅子沟村,探访这里不为人知的故事。 宫家寨,位于高城镇漂水河东岸,属于梅子沟村八组两座相连的山峰上,整座山寨方圆百亩左右,寨墙全部为石头垒成,平均宽一米左右,高约丈余,中间有东、南、北三座寨门。东门较平坦,北门最险要,高悬于漂水河畔的陡石崖之上,高达数丈。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山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时候,当时全国各地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因为高城镇没有可以躲避之所,当地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自发在这里建了这座可容纳数百人的山寨,除了寨墙,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山坳里,还建了不少大小不一的石头房子,目前,石头房子已经毁坏,仅存基脚可以辨认。 家住梅子沟村8组、宫家寨山脚、现年89岁的宫学主老人介绍,清末民初的时候,其父宫新田曾经在宫家寨“占山为王”多年,当年宫新田带领大家在山寨之中驻守,防止土匪危害和骚扰当地百姓。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宫新田带领的守寨百姓才解散下山。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入侵随州,当时国军汤恩伯的部队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命,派其一部到宫家寨驻守,不久后,日本鬼子长驱直入,他们首先炮轰了宫家寨北门峰顶的一座庙宇,接着就开始围攻,中国军队当时顽强抵抗,将日本鬼子暂时打退。 时隔不久,日本鬼子纠结大部队卷土重来,眼看宫家寨难以守住,当时的国军指挥官命令手下将寨墙拆除,然后撤出宫家寨。日军见中国军队撤出阵地,追了一阵后返回宫家寨,当他们发现寨墙已经毁坏的时候,便放弃了在此驻守的想法 到1943年农历年末的时候,日本鬼子再次卷土重来,当地老百姓“都吓得拖家带口往北向殷店逃去躲难,只有山脚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因为舍不得他家的耕牛,死活不肯离开。日本鬼子来后,放火将拴牛的草棚烧掉,将拴在里面的牛全部烧死。” 1943年农历腊月初八,新四军一部决定赶走驻扎在宫家寨的日本鬼子。“当时正下着大雪,那些新四军战士反穿棉袄,在雪地里爬,攻打驻守在山寨上面的日本鬼子,那场丈打的非常惨。” 因为山高坡陡,新四军攻打非常艰难,日本鬼子直接用山上的石头滚下山来碾压新四军战士,不少新四军都牺牲在这些滚木礌石下。 “当时仅仅一条田沟里,就有28名新四军的尸体,整座山的雪都被新四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另一条山冲里也有40多具新四军战士的尸体。”当时目击这场战斗的老人介绍。 新四军攻了几天都没能攻下日本鬼子驻守的宫家寨,只好撤退。新四军撤退后不久,可能是害怕新四军再次攻打宫家寨,日本鬼子也从宫家寨撤走了。从那以后,宫家寨才恢复平静。 在位于梅子沟北部的六组,有一个叫雷家湾的自然村落,这个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是一个该村典型的具有历史传奇的一个村落。 刚进入村子的时候,远远滴就能看见一排古老的建筑伫立在村子的北方,与到其他地方所看到不同的是,这栋古建筑此时此刻正在经历一次“不平静”——有人在屋顶掀盖揭瓦,我们以为这些民工正在拆除这栋古宅子,忙去打听,经过询问才得知,这家的房主人在征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同意后对房子进行整修。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古房子上的一些雕花已经被部分或彻底毁坏。 据这家的屋主人郑寿昌介绍,这栋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年间,清康熙六年重建,现在所存建筑即为这年重建后的样子。 这栋房子最初为一个姓雷的大户所建,共计九间正屋、九间厅屋和九间厢房,房子为砖瓦立柱结构,除了厅屋以外,正屋和厢房均为两层建筑,中间楼板为木质楼板。从外面看,整座建筑只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但走进房子里面,所有的房子都是互通的,几乎是环环相套。 这家雷姓人家不知在这里住了几代人,后来家境落败,不得不将这栋房子转卖给一家姓郑的,这家姓郑的也没有住多久,然后再次转手将这栋房子整体卖给郑寿昌的祖上,解放前夕,整栋房子被收为公有,郑寿昌一家只得到数间居住,后来,其他人陆续搬走,郑寿昌又把所有的房产全部买回。 “房子当年非常气派,在我们这一带也极其少见。”郑寿昌介绍,“不管是廊檐、还是立柱,不管是窗户、还是门框,到处都是雕花,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红卫兵毁掉一部分,现在所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厅屋和厢房年久失修已经显得破乱不堪,房主人只好将这些房子拆除,只留下门楼和正屋,以及用来做伙房的绣楼。 现在所存建筑除了九间正屋和位于整栋房子左前方的绣楼以及破败不堪的门楼以外,其它的已经被拆除殆尽。所拆除的砖瓦、椽子檩条等在门外堆积成山。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位于绣楼的正前方是一座高达近二十米的炮楼,这座炮楼即可与房子后面的山顶平齐,可惜被毁掉了。 在雷家湾正中,有一株牡丹,据说这株牡丹栽植与清朝初年,距今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虽然时间跨过了三百年,但这株牡丹花依然年年花开不败。 话说当年的时候,雷家湾有一名读书人考取了举人,考取举人之后,这名读书人在回家的途中,顺便到河南洛阳游玩。其时洛阳牡丹花开正旺,这名读书人见后自是喜不自胜,不由感叹他的老家没有如此美丽之花。 没想到他的叹息声正好被另一名和他同窗的举人听见,而这位举人正好和读书人商量好去他家玩,于是,这名举人带了一株牡丹随同读书人一同来到雷家湾,并亲手将这株牡丹栽在读书人院中。 从那以后,读书人世世代代守候着这株牡丹,而这株牡丹由最初的一株发展到一簇。有一年,这家一位老人行将就木,临死之前吩咐家人,在他死后一定要让牡丹给他披麻戴孝,足见这家人对牡丹的感情。 目前,这簇牡丹花仍然长势良好,每年花开鲜艳,已经成为雷家湾的一景。 王家湾,原名“喻王家湾”,是因为这个自然村里以前住着姓喻和姓王的两大家族,所以取名“喻王家湾。” 通过航拍,我们发现,喻王家湾周边的山丘组合起来,如同另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鹤,而喻王家湾就坐落在这只“白鹤”的头部偏东的地方,被当地人誉为“风水宝地。” 因为村落并不在“白鹤”的正“头部,”因此,王姓和喻姓两家人便争着将自家去世的老人埋在这只白鹤的正头部,因此引起了争论。因为有争议,谁也没有将自己的先祖埋在这个地方。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喻姓人家强行把自己去世的老人埋在白鹤头部正中,希望能够通过埋葬这座坟的风水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世世发达,此事招来了王姓人家的不满,双方互相扯皮,甚至大闹了起来,最终,王姓人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败了下来。 在这次埋葬老人事件中吃了败仗的王姓人家当然不服气,他们请来风水先生想办法、出点子,另辟蹊径破坏喻姓人家的风水。这名风水先生按照王姓人家的要求给他们“指点迷津。” 风水先生走后,王姓人家便在“白鹤”的尾部靠前的地方,人工开凿出了一个一丈余深的深沟,将这座山脉一分为二,彻底挖断了喻姓人家的鄂“龙脉”。 从那以后,喻姓人家开始衰败,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喻姓人家便彻底从喻王家湾消失了——大都去世的去世,搬迁的搬迁,离开了喻王家湾。喻姓人家离开王家湾以后,因为这个村落不再有姓喻的鄂,所以更名为“王家湾。” 在这个村落的正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当地人把这条巷子叫做分界线,当年西边为王姓,东边为喻姓,自从喻姓人家离开这里之后,陆陆续续有王姓人家从西边移住到东边,令人奇怪的是,住在东边的人,虽然都是姓王的,但不管是出人才还是家庭经济状况,总是不及西边的,至今仍然如此,有人说与村落背后那个人为挖断的深沟有关。此事没有经过证实,我们只能当做传说。 在梅子沟村雷家湾门前,有一口堰塘,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出现过一件令当地人震惊的一件事,那就是当初生产队在堰塘里挖塘泥的时候,竟然挖出地雷和枪支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雷家湾在解放前,住有一家姓雷名叫雷华庭的地主,这个雷华庭据说非常有钱,但又和盘踞在周边的土匪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那些土匪经常到他家寻衅滋事,要钱要物,扰的雷家不得安宁。 为了保护家人的身家性命和财产不受损失,雷华庭万般无奈之下,花重金购买了几条枪,并请了几个家丁拿着这些枪看家护院。同时,雷华庭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颗地雷放在家中,以防不测。 雷华庭将这些武器值班回来不久,当地就解放了。解放后,地方政府到各家各户收缴武器弹药,考虑到自己是地主身份,他不敢把自己家里的枪主动交出来,而是乘着夜色,将家里的几条枪和地雷埋在家门口的堰塘里。 不久,雷华庭去世,而他在门口堰里埋枪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雷华庭在堰塘埋枪的事才浮出水面。 梅子沟,以前并不叫梅子沟,而叫望城岗。之所以现在叫做“梅子沟”,据说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从这里经过的故事有关。 抗战时期,一支中国军队奉命从望城岗经过,到位于望城岗以东的“真武山”,攻打驻扎在这里的日本鬼子。 这支总人数为一个建制团的中国军队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经口干舌燥,但又不能耽误行军速度,怎么办? 带队的团长突然想到他小时候读的“三国”,书里面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让他记忆犹新,他考虑用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呢?不管是否可行,但必须试一试。想到这里,这位团长站在高处,向他手下的士兵大声说:前面是一个叫梅子沟的地方,里面种满了梅子,大家快点走,先到先得,走在前面的就会有梅子吃。 这些已经饥渴难耐的士兵们听说前面有梅子解渴,一个个来了精神,大家争先恐后奋勇向前,一直到真武山,将日本鬼子打败赶走。 因为有了这段传奇故事,后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本来并不存在的“梅子沟”真的改名叫梅子沟了,而且一直传承到现在,并把梅子沟作为村名,让大家永远铭记那段抗战历史。 在梅子沟村正东,距离王家湾约1公里的山上,有一个名叫月亮洞的地方。 以前这里并不叫月亮洞,而是叫“庙王顶,”这是因为在这座山的顶部靠南的半山腰里,过去修建有一座庙,这座庙以一个孙姓人家修建而成,整座庙仅有一间房子,为石头墙结构。 据说当年这个姓孙的生了一路女儿,就没有一个儿子,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老婆能够给他们老孙家生一个儿子续香火,孙家决定在山上修建一座庙,以示自己虔诚。 庙修好后,孙家便在这里烧香许愿,至于后来他老婆是否给他生了儿子,没有人知道,只是这座庙就这样留了下来,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到这里来烧香许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庙因为年久失修,到上世纪后期,整座庙坍塌了。庙宇坍塌后,人们到这里烧香许愿的习惯并没有改变,他们在山的西边一块大石头下继续烧香许愿——因为这个大石头的一侧有一个形似月亮,人们称之为“月亮洞”的洞穴。十年前,有人在离月亮洞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土地庙,里面供奉上各路菩萨,共周边信众前来烧香许愿。 在月亮洞顶部的山梁上,我们还发现了大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中国军人遗留下来的战壕和掩体,虽然这些战壕和掩体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但仍然清晰可辨。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中国军人在这里抗击过日本侵略者,这些战壕和掩体就是当年中国军队所修建。 在梅子沟村六组以东约一里多路的地方,几棵百年古板栗树一字排开,其中一棵已经死亡多年,其它的不仅仅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而且每年硕果累累。这就是这里有名的板栗园。 板栗园原来共有10棵古板栗树,它们分布在现存板栗树周边,后来,有两棵板栗树相继死亡,到本世纪初,又一棵板栗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目前,整个板栗园仅剩七棵古板栗树。 在板栗园的左边,过去住着一户姓郑的人家,这户人家在家里开了一个榨油坊,生意相当的好,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个榨油坊里面的油榨在有人来榨油的时候,和平时没有两样,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油榨。但过了榨油季节没有人来榨油的时候,这个油榨就会发出“呼呼啊啊”的声响,这声音能传出几里路,听起来非常惊悚,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个油榨的时间久了,成精了,榨油的时候,因为它有油喝,就平静下来了,等没有油喝的时候,这个油榨就开始呼叫——想吃油。当然了,这只是一种传说。 有一年,人们发现这个油榨的叫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不久,当地发大水,将整个榨油坊全部冲垮,油榨被大水冲走不知去向,榨油房里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圆形碾盘留在现场——这块数十吨的碾盘被大水冲离现场数十米远,并侧立起来,一部分埋在泥土里面,另一部分足有一人多高露在外面。 1969年,当时的生产队改田,将这座碾盘移除,至于这块大碾盘当时经历了什么,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大家所知道的是从那年以后,这块用石头雕凿而成的巨型碾盘彻底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