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人的游戏
窗外雪花飘飘,我“窝”在空调屋里,守着电脑,随意浏览,安逸舒适。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儿时的记忆,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有趣好玩的取暖游戏。
儿时的隆冬,天寒地冻。那时候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坐在低矮阴暗的教室里,如呆冰窖一般,手脚麻木,不听使唤。
记得一下课,我们直奔室外向阳的墙壁下,分成两班,拿出吃奶的力气互相对挤(也叫对拱、挤榨、拱榨。背靠着墙壁,只许用胳膊肘左右使劲推对方,挤油的意思),一开始只有三两人,后来就编成左右两队了。被挤掉的人马上再回到队伍后面继续挤,直挤得气喘吁吁,浑身冒汗。上课铃响,回到教室,原先冻僵的手,握笔写字,居然灵活自如。这种最原始的游戏方式,我们称之为“挤榨”。
“跳方儿”,也有叫跳房儿,是我们冬天最爱玩的游戏。也就是在平地上划一定规则的格子,找来一块小瓦片或用毛线串着的几颗空螺蛳壳放在格子前,然后一条腿提着,另一条腿单脚起跳,全程必须如此。将瓦片或螺蛳壳踢进格子里,人跟着跳进去,再踢,每跳一次,都要将瓦片或螺蛳壳踢进相应的格中,一旦踢出格子,即为输,转为别人跳。这种游戏既简单又不需要什么技术,随想即玩,可以玩得浑身热乎乎的。
“摌棏螺”(抽陀螺),可以称得上是件既开心最取暖的事,陀螺俗称“下流胚”,通常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锯一截虎口粗的木头,一头削尖了安一颗板车弹子(钢珠),一头削成平面用红蓝墨水画上圆圈,孩子们手举鞭子一边抽一边念道“你这下流胚,不打不尿尿,小日本,不知疼……”,自然,那高兴劲儿可想而知。
记忆中,让我最深的还是“推铁环”。铁环是从家里旧木桶、木盆上卸下的,再找一根四、五寸长的粗铁丝,头部弯成方钩状,插进一根短竹筒或细木棍里,再用细铁丝绑紧、绑牢,就成了所谓的“推子”。玩耍时,先将铁环往地上一抛,让其滚动起来,然后人跟上去用推子的方钩靠在铁环后面轻轻地向前推,玩转了、玩精了,你可以想让它慢就慢、想让它快就快,想让它去哪儿就去哪儿……根本不会知道“寒冷”二字。
提起单腿“斗鸡”,至今总让我心有余悸。虽然它是个取暖项目,但会出现意外伤人,还不如玩牵“羊娃儿”,学名称“老鹰抓小鸡”,很显然,“老鹰”就一只,“小鸡”是一队,一个人牵着一个人的后衣,“老鹰”一会儿向左跑,一会儿向右飞,一会儿又暂停,最前面的“鸡头”一定得聚精会神地保护好后面的“小鸡”,只要抓到一只“小鸡”,就算被“老鹰”吃掉了,那只“小鸡”就得离队,直到“小鸡”全被“老鹰”吃完,才算赢……
至于弹珠子、拍纸牌(也叫打纸炮)、抓石子(简称抓子儿)、堆雪人、打雪仗,也是我们冬天必不可少的取暖项目。女孩儿们则喜欢丢“袱子”(手绢)、踢鸡毛键子、跳绳和跳皮筋等游戏,常常玩得汗流浃背仍不肯罢休。
如今的孩子成天迷恋于电脑游戏、手机微信,哪有我们当年玩的游戏有趣呀!有时候,我真想叫上一帮孩子们,去一片空地,玩一玩当年让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冬天的那些暖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