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阳公主殒命舍身崖 在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现光山风景区娘娘顶南麓,有一个叫“舍身崖”的地方,据传这是当年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在此舍身跳崖,香消玉殒的地方。 话说当年杨广昏淫无道,被缢死亡之后,其女南阳公主为躲避追杀,带着家眷从人一路南逃,逃到马坪镇一条水沟的时候,头上的金簪子掉落,因此便有了金簪沟的地名;金簪子掉落之后,南阳公主顾不得捡拾,继续前行,走了不多久,在翻越一座小山的时候,她头上一朵红色饰花也掉落,后来人们在她掉落饰花的地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红花寺;下了山,前面就是一块平原地带,没想到南阳公主此时已经累得不行,而且头发蓬乱,衣冠不整,就在她用手拢头发的时候,耳环不慎掉落。后来人们便把南阳公主掉落耳环的地方取名黄金畈。 过了黄金畈,前面就是府河,望着滔滔河水,南阳公主是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后退,肯定是死路一条,前进,虽然是滔滔河水,但还有活的希望。想到这里,南阳公主伸出手中鞭,催促胯下马,直奔府河横渡而去。那匹驮着南阳公主一路奔逃的白马渡过府河之后,已经身疲力竭,累死在一座小山脚下,后来,人们在这座小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马寺。 白马死后,南阳公主顾不得掩埋心爱的白马,但又伤心不已,为了怀念跟随自己多年的白马,南阳公主取下马鞍背在身上继续前行。可怜南阳公主常年养尊处优,怎么吃得了这个苦?她背着马鞍没走多远,就因为气力不加,不得不把马鞍丢弃,后来,人们把南阳公主丢弃马鞍的地方叫做“马鞍翘(音)”。 到这个时候,南阳公主已经是疲于奔命了,加上长期奔逃,体力严重透支,在行走到离现光山不远处的一座山冲里的时候,惊恐万分、饥寒交迫、体力透支的南阳公主昏倒在当地。后来人们便把南阳公主昏倒的地方叫做“黄昏淌(躺)”,意思是南阳公主黄昏的时候昏倒的地方。 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南阳公主不知道昏睡了多久,等她醒来的时候,只感觉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浑身乏力。孤立无助的南阳公主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在丛林中漫无目的地走着,当她转过一道山坳,跨过一条山溪,再往前走了一段路后,脚下那震耳欲聋的流水声从山底下传了上来。南阳公主顺着水声向下望去,顿时一阵晕眩:这是一座高达五六丈的悬崖,那水声就是从她刚跨过的小溪流下悬崖跌落的声音。 南阳公主贵为隋炀帝长女,不但美如天仙,而且聪颖异常,隋炀帝杨广在位的时候,对她是百般宠爱,出嫁之后,隋炀帝仍然对她宠爱有加,只是命运不济,隋炀帝在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被手下大臣宇文士及的哥哥宇文化及弑杀,从那以后,南阳公主就走上了逃亡的不归路,而流传于府河镇一带有关南阳公主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演变而来。 话说南阳公主在悬崖之上,回想到她这一生走过的历程,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难和孤立无助,不由得悲从中来,失声痛哭。可是,在这茫茫林海,又有谁能理解和帮助她呢?想到这里,她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彻底绝望了。于是,南阳公主梳理头发,整理衣冠,然后闭上双眼,纵身一跃,舍命跳下悬崖。 南阳公主跳崖亡故之后,被一名砍柴的樵子发现后告诉相国寺(现光山)寺庙住持,寺庙和尚得知情况后,派人将南阳公主尸身运到山顶安葬。 至于南阳公主是否舍命舍身崖,魂归娘娘顶,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民间这段美丽的传说一直在当地流传着。
天井堰传奇 在紫石铺村通往现光山风景区前行约2公里的三岔路口,有一口名叫天井堰的小堰塘,面积不足半亩。关于这口天井堰,在当地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在过去的时候,这条从现光山直达紫石桥(铺)的山岗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位于山岗末端的紫石铺正好处于这块宝地的“龙头”之处,因此,紫石铺不但广招钱财,让当地人富得流油,而且还人才辈出,这让不少地方的人都眼馋。 有一次,一名风水先生从紫石铺登顶现光山游玩,待他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位于山脚的紫石铺,再掐指一算时,不得了,紫石铺将要出一名皇帝,如果不及时想办法进行阻挡根治,势必会动摇当朝天子的根基。 于是,这名风水先生顾不得游山玩水,取道直奔京城面圣,并将他在现光山的所见所闻向皇帝如实禀报。皇帝听了,龙颜大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当即问风水先生是否有补救办法,不让这名“天子”修成正果,避免造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风水先生早已经成竹在胸,如此这般地向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皇帝听了,当即下旨,着风水先生亲自带人去处理此事。 风水先生带着一干人马来到紫石铺,找到一家旅店住下之后,第二天天没亮就带着人马上山,来到三岔路口,在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风水先生命令手下开挖——这里是整条山岗最窄的地方,被称作“腰”,风水先生的意思就是要将这条龙的腰(龙脉)挖断,并做成一口堰塘,让这条龙行走不能、升天不得。 到天黑的时候,这口堰塘已经修好,而且正好将这条山岗拦腰挖断。就在风水先生暗自高兴自己为当朝天子做了一件好事准备贩朝邀功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虽然挖这口堰塘将龙脉挖断,但这口堰塘正在山脊之上,很难存水,如果不能存水,就达不到用水来腐烂“龙腰”的效果,如果继续挖下去,费时费工不说,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按照他的计算,最佳时辰已经过去了,除非再等一个甲子。到那个时候,只怕早已经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 风水先生只好另想办法,他拿出罗盘,仔细分析,发现离此一里的地方有一山坳,这个地方正好是“龙腋”,而且这个地方离“心脏”最近,如果在这里挖一堰塘,效果也许会更好,于是第二天,他带领手下又开始在这里挖堰塘,不成想,白天做好的堰堤,到了晚上却不翼而飞,如此反复多次,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牧童从此经过,唱着一首歌谣,歌谣里唱到“不怕你千人挖万人挑,就怕铜钉钉断腰”。风水先生听后恍然大悟,下山在紫石铺请了一个铜匠,打了一颗三尺长的铜钉,钉在堰堤正中基座之下,果然,堰堤在也没有消失过。 这口堰塘做好之后,风水先生发现龙息尚存,也就是说这两口堰塘都没有彻底斩断龙脉,为了稳妥起见,风水先生有命令手下在离这口堰塘一里的地方又挖了一口堰塘,但仍然没有斩断龙脉,甚至这条“龙”有重生的迹象。 风水先生左思右想,有一天,他经过紫石桥的时候,发现离紫石桥约十丈远的地方有一块硕大的圆石,这块圆石在河水中忽隐忽现。风水先生再次登高观察,发现这块圆石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而是龙的眼珠。发现这一秘密之后,风水先生一不做二不休,着手下下到河里,在这块圆石的正中凿了两道深沟,自此,这条巨龙已经被风水先生折磨的气息全无,也就是说彻底斩断了紫石铺的“龙脉”,而紫石铺的“天子”因为“龙脉”被斩断,最终没有形成气候。 通过航拍,我们发现,所谓的风水先生破坏“龙脉”的几个地方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相距均在500米左右。我们不由感慨当地人想象力之丰富,因为这几口堰塘编撰出如此神奇的故事。
银山坡藏宝洞 在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紫石铺村与现光山风景区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坐落在娘娘顶南麓,与现光山只有一条山涧相隔,这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银山坡了。 关于银山坡名字的来历,在当地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 远古的时候,银山坡树林茂密,且当地经常有土匪出没。当时,土匪为了寻找避护场所,除了依靠这里的高山和密林以外,还在半山腰挖了一个大洞,用来贮藏抢来的金银财宝。 因为盘踞在山上的土匪在周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早已人神共怒,但是,周边百姓饱受这股土匪的淫威,对他们是敢怒不敢言,因为只要对他们说出半个不字,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百姓们虽然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但却奈何不了他们。 时间久了,这股土匪的恶行终于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前来征讨,那些土匪都是凡夫俗子,怎么能抗衡天兵天将?只一盏茶的功夫,盘踞在山上的土匪就被天兵天将赶尽杀绝。 土匪被消灭了,天兵天将却犯了难,那即是土匪们抢劫来藏在山洞里的金银珠宝怎么办?作为公平公正的天兵天将是绝对不可能也不会用这些金银珠宝来饱自己私囊的,何况天庭之上也用不上这些财宝,因为要迅速返回天庭复命,急切之间又不可能分发给当地百姓。 天兵天将们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将洞口用石门封住,并落上锁,等以后当地百姓遭遇劫难的时候,派一个有缘人来打开石门,将洞里的财宝分发给百姓度过劫难。他们将山洞用巨石封堵落锁之后,就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复命去了。 斗转星移,山里藏有金银珠宝的事早已经被人遗忘。有一年,现光山周边遭遇百年未遇的干旱,到处荒凉一片,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有的被饿死,有的出门逃荒要饭,但在那个年代,到处都一样贫穷,哪里能要到果腹之粮呢。 虽然遭遇如此大旱,但在银山坡与现光山交界处的山涧里的一个悬崖上,仍然有少许的水珠从石头分离渗出来。有一天,住在银山坡脚下的一位老农做了一梦,梦里太白金星告诉他,那个山涧里有一个地方还在渗水,叫这位老农不要出去讨米要饭,在那个渗水的地方种几株瓠子,待瓠子成熟后,就会变成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可以打开银山坡山洞的石门,里面有金银财宝,到时候可以打开石门,将这些金银财宝分给当地百姓渡过饥荒。 老农醒来之后,将信将疑地来到梦里太白金星所说的地方,发现那里果然在渗水,于是便依照太白金星在梦里交代的,在悬崖边中了几株瓠子。 瓠子种子种下去之后,老农每天都来看瓠子的长势,小心呵护,生怕有个什么闪失。过了俩月,老农发现其中一只瓠子果然长得像一把钥匙,于是,他彻底相信了梦中的话。 为了防止这把金钥匙被人盗走,老农在附近搭了一个草棚,日夜守护。不想他这一举动被当地一个地痞发觉了,这个地痞以前也听说过银山坡藏宝的故事,也听说过要想打开藏宝洞的东门必须要有一把金钥匙的事,这天无所事事的地痞转悠到这里,正好发现了这把金钥匙,正准备上去据为己有,没想到老农寸步不离,于是就上去和老农搭讪,想趁老农不备之际抢走金钥匙,怎奈老农时刻提放着他,急切间根本不能到手,看看强抢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地痞只得垂头丧气离去。 回到家里,他睡在床上,左思右想,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妻子问他有什么事,地痞如实相告,妻子听了哈哈一乐,说,这还不简单,家里不是有蒙汗药吗,给那老头子送一点过去不就完了?地痞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 第二天一早,地痞将家中仅剩的二两酒拿了出来,再兑了一些水来到老农的窝棚里,虽然老农一直提防着地痞,却没有料到地痞在酒里下药,这兑水的酒他喝下之后,便昏昏沉沉睡了过去。地痞见老农昏睡过去后,绕到窝棚背后,将那把金钥匙摘了下来,然后直奔半山腰山洞。 等他来到山洞把金钥匙插进金锁得到时候,没料想金钥匙“嘣嘣”几声断成了几节——金钥匙还没有长成就被地痞摘了下来,硬度不够,自然就被折断了。 金钥匙断了,石门也打不开了,藏在山洞里的金银财宝也就永远封存在山洞里了。 赶猪坟的香火 在紫石铺村通往涢潭村的路边,有一座直径仅有不到两米,高不足一米的小坟包,坟包的前面摆满了烧尽的香火和纸钱,这就是赶猪坟了。 据当地老人介绍,远在明清时期,经常有来自河南的猪贩子从河南贩猪到湖北来销售。那个时候因为河南到湖北交通不便,水路不畅,而且紫石铺又是重要的官方驿站,这里也是周边百里商贾云集的地方,紫石铺往来商人多,到这里赶集的人也多。加上河南人性格豪爽,所销售的猪成活率高,深得当地人的喜爱,生意也火爆因此,有大量的猪贩子不远千里从河南赶着猪到紫石铺来贩卖。 这天天还没亮,这名来自河南的猪贩子赶着一群猪从淅河乘船过府河,沿这条官路赶着猪一路前行。因为长期行走,加上一路劳顿,这名猪贩子走到离紫石铺不到五里地的地方,突发疾病,当即倒在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猪贩子去世后,他所赶来的猪因为没有了约束后,四散而逃,有的跑进山林,有的钻进庄稼地,有的沿路飞奔,有的跑进附近百姓家中。 这天早晨,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哥早起下地做农活,突然发现大门口有几头猪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因为当地农村有“猫来财狗来富,猪子来了披白布”一说,也就是说家里来了猫就是财(当地人管猫叫财喜),狗子来了家里就会发家致富,而猪子(自己)来了家里就要死人(披白布,即披孝布),这位大哥顿时感觉有点不吉利——虽然当时缺吃少穿,但对于这些还是非常忌讳的,于是,他就拿起一根扁担将这几头猪轰了起来。这几头猪走累了,也想找个地方休息休息,虽然被人赶,它们走到路上后见没有人理它们,便又跟着大哥往回走。 这一下大哥就来气了,一边大声呼叫,一边用扁担轰打,这几头猪吃痛后,便沿着来路一路狂奔,大哥在后面穷追不舍,等他追到猪贩子死亡的地方时,才发现地上躺了一个人,一摸,早已经僵硬了,直到此时,他在知道这些猪是猪贩子从河南赶来的。 当时,好心的大哥回到村里,把左邻右舍喊来,大家商量了一下,凑钱给猪贩子买了一口棺材,就地掩埋。因为他们出钱给猪贩子买棺材了,这些猪就算是他们买的,于是,几家合伙把这几头猪分了。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几头猪在他们家不但吃的简单,而且长膘也快,更难能可贵的是,下的猪仔成活率也高,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做善事,猪贩子在暗中保佑他们几家。于是,只要到他们家的猪仔出栏或过年杀年猪的时候,都会到猪贩子的坟上烧纸敬香,希望猪贩子保佑他们家的猪长膘快、成活率高,能够赚更多的钱,这种给猪贩子上香烧纸的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箫安汉的老住宅 在紫石铺通往现光山公路南侧有一个自然湾,湾子的西头有几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房顶几近坍塌。这几间老房子就是紫石铺当年最辉煌的建筑之一,箫安汉的老住宅。 箫安汉何许人也?据当地老人回忆,箫安汉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上世纪二十年代到1933年,箫安汉在当时国民党随县县委党部任职,曾经辉煌一时。当时箫安汉在紫石铺并没有什么田产,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劣迹,周边百姓对他评价还不错,这主要是因为箫安汉很少回家,常年在外面闯荡的缘故。 箫安汉一直忠于国民党,抗日战争期间,大家都不知道箫安汉身处何处,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箫安汉又回到国民党随县党部工作,1947年,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箫安汉感觉大势已去,便带着家人离开紫石铺,到他三姨太王氏的娘家安陆避难,并客死在安陆。 箫安汉的住宅始建于清朝末年,当时共有三进两个四合院,每进建有房屋五间,两旁分别都建有两间厢房,整个建筑均为青砖挂肚、立柱结构,房梁、门框、窗棂均有雕花,“一对门当足有簸箕大,非常威武”,门前有一对“一人多高的石狮子”。 箫安汉带着家人逃走后,他家的房子空置了一段时间,解放后,当地政府将房子收为政府所有,当时的洛阳区政府搬进这栋老房子办公,一年之后搬出迁移到紫石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改的时候,政府将箫安汉的房子分给当地六家贫下中农居住,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房子陈旧,这些老房子被他们拆除重建。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住在箫安汉老住宅里的农户逐渐搬出去,现在,箫安汉的老住宅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老房子以外,已经空无一人。 祖师堂存亡之谜 祖师堂,位于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紫石铺村紫石桥东南角河岸约50米的地方。 据该村88岁的肖先珍老人介绍,祖师堂在明洪武年间大移民的时候,由他的先祖肖士起所建。 当时建造祖师堂的时候,因为面积狭小,肖士起便用石条在河岸垒砌基脚,然后在基脚上面搭建房子。房子为墙体为砖石结构,房子整体为梁柱结构,梁柱雕刻有各种花纹。整个祖师堂共有五间正殿和五间前殿外加一座门楼。祖师堂内供奉有玉皇大帝、祖师像、佛爷、龙王菩萨、东岳菩萨等神像。 因为紫石铺是周边最繁华、最集中、影响最大的集镇之一,集镇的繁华也给祖师堂带来了香火的兴盛,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时候,周边百姓拿着纸糊的妖魔鬼怪集中到祖师堂烧毁“驱鬼辟邪”,这种盛极一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祖师堂被毁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被革命的小闯将将庙宇和神像全部砸毁,目前,整座祖师堂只剩下镶嵌在河岸的一座墙体基脚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