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url=] [/url]
转网友帖
所谓“老赖”,通常指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社会里的一种特别称谓,意即“欠债不还者”。
如今的“老赖”似乎越来越多,君不见,当初的“老赖”们借钱时的信誓旦旦,真诚无限,保证保证又保证啥时啥时一定还,可是到了时间,却不见登门归还,无奈登门要钱,一次一次又一次,“老赖”们两手一摊:生意周转不过来,一时还不清钱,你就看着办吧。你每次都急得干瞪眼哪,窝心呢,只好咬牙回转耐心等待“老赖“还钱的那一天,付诸法律吧,法院这样的案件数不胜数,连法官都很难追回老赖的钱,怎么办?难道任由这样的现象泛滥?难道就没有整治老赖的手段?
看了《乔家大院》中的一个情节,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小说作者在《乔家大院》中写到,乔致庸在回祁县之前,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清理包头东城“万利聚”商号吴东家的欠账。吴东家头一年,借了复字号八万两银子,做羊毛生意,说好三个月还本付息,可是一年过去了,却一直拖着不还,并且还主动出击。这一天,吴东家找上门来,赖在地上向乔致庸哭穷:“我现在穷得每天提着个破箩筐沿街叫卖花生仁,除了房子就一个破箩筐了。”其实乔致庸早已经了解到,此人不仅有银子,而且还包养妓女,就是想赖账。看到吴东家这付德性,乔致庸只好说:“那好,我信了你,明日你把箩筐拿来,再给我磕个头,咱们的账就两清了。”
第二天,吴东家果然带着破箩筐来了。磕完头,乔致庸把借据给了吴东家说:“你可以在这里当众烧掉!”吴东家果然烧掉了借据。接下来,乔致庸把这个破箩筐摆在复盛公最显眼的地方出售,标价八万两银子,外带一年的利息。结果所有到复盛公来做生意的人,进门就来看一看,并把这个箩筐的故事当笑话讲给同行们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还慕名来看这个破箩筐,没过多久,万利聚商号在包头就没法做生意了,连大掌柜和伙计都觉得脸上无光,纷纷跑掉。以至京城和太原的商家也不敢与万利聚做生意了。吴东家这才知道,乔东家很生气,问题很严重,只好再一次对乔致庸磕头求饶,要求把那只破箩筐给买回去,并且还按照乔致庸的建议,把破箩筐挂在铺子门前,表明自己已经把欠款还清了。
信誉是商业的基础。但难免会有不讲信誉的人,如何进行监督和惩罚?法律自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是第三方监督,成本很高;而道德是第一方监督,成本固然低,却存在道德风险。因此,界乎于两者之间的第二方监督就成为一种基本的方式。在人类商业史上,以色列人曾经成功地创造了不靠法律,而靠行业内部约法,在地中海周边建立了大范围交易的商业环境。方法很简单,每一个商人只有加入一个行业组织才能获得商誉,而在交易中如果发现有人不讲信誉,受害的一方只需告诉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则把此信息发布出去,接下来那个不讲信誉的人就再也别想做生意了。乔致庸借破箩筐来传播逃债者的不良信息,轻而易举地收回了八万两银子。这无疑是一种比“黄世仁式”登门逼债、打官司索债或者是请“黑社会”讨债更便宜,也更有效的绝妙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