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州发现之旅 ——探访随县澴潭镇响水滩村任家老湾 任家老湾(上任家湾),位于随县澴潭镇响水滩村,在澴潭镇西北直线距离约三公里的地方,东、南、北三面环水,仅有西边与外界连通。12月11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应任家老湾老住户任永东先生的邀请,到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探访。 上任家老湾的历史和现在 据介绍,任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是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西(有说是山西)搬迁而来,当时任家搬迁到随州地区共有兄弟三人,分别落户在随州的澴潭镇、洛阳镇和枣阳县,居住在澴潭任家老湾的是三弟兄中的老大。 任老大在这里定居以后,人丁兴旺,共生了六个儿子(目前在上任家湾居住的为五儿子的后代),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绝大多数任家的后代都搬迁出去,目前分布在澴潭镇的上任家湾、下任家湾、任家兄湾、曹门湾,安居、涢阳、洪山以及曾都区南郊的任家台子等地,总人口达到6000余人。 任家老湾现存建筑中,有一部分为明朝建筑,至于建于明朝哪一年,已经无据可考。据任家后代介绍,任家迁移到这里之后不久,以为人口增加,就已经开始建造房子了,但在明朝年间,除了几间主室以外,其他均为夯土墙草屋顶,一直到1840年,才开始正式筹建任家老湾,整个建筑过程历时八年,一直到1848年才完工。 整个任家老湾坐北朝南,共计三排二十七间房子,每九间(三进,俗称三正三厅三槽房)为一家,中间各有两个共六个天井院。前排九间房子中,每三间正中间一间各有一座门楼,门楼触角处均画有喜鹊图案。三做门楼的门梁上方分别写着“勤俭持身”、“处事和平”和“诚信为本(已经破坏拆除)”四个大字。左(东)门楼门口有一对1.2米高的青石凳和青石条门槛,石凳、门槛、石门框用榫头相连,中间门楼有一对约1米高的青石门当,上刻狮子头,门当、门框、门槛均为青石打造,三者用榫头相连。右门楼与左门楼基本一致,可惜已经拆除。 任家老湾的房子均为九檩十八柱,外墙为砖体结构,里面为立柱框架结构,立柱与横梁直径大都在30公分上下,包括檩子全部为杉木。所有门窗、门梁、房梁、看梁等均雕龙画凤,绘有彩色花鸟,如喜鹊、牡丹等。 据任家后人介绍,在任家老湾东北靠近涢水河的地方有一座名叫“任家窑”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过去任家用来烧制砖瓦的地方。据说,任家老湾在建房初期,任家的先祖们就专门开窑制砖烧瓦,任家老湾所有房屋砖瓦均为他们自己烧制,目前在墙上还能看见刻有“任”字的青砖。而建任家老湾所用的木材,如立柱、檩子等,是通过涢水从大洪山顺流航运而来,石灰则是在三里岗通过骡马驮运而来。 整个任家老湾的排水系统设计布局非常合理,房子的外围建有排水明沟,天井院内全部为暗沟设计,不管雨水多大,任家老湾所有的雨水都是经过天井院的暗沟,再流经房子外围的明沟,最后流进湾子前面的堰塘。而任家老湾门前的场子里铺满了拳头大小、不规则的各色鹅卵石,这些鹅卵石铺设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间,据说是为了防止下雨走路陷脚所铺。所以,在任家老湾任何一个天井院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现在仍然如此。 在任家老湾以西约100米的地方的竹林里,有一座硕大的坟墓,据任家后人介绍,这里安葬的是他们任家的八世祖,墓碑刻有文字,两边小字已经模糊不清。据推测,这位老人应该在鸦片战争年代,也就是任家老湾正式筹建的时候去世。 任家老湾的房子一直保存较为完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些房子被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四清运动”的时候,房子左右雕花被红卫兵砸了个稀巴烂。 目前,靠西头的三进九间房子已经消失殆尽,东头和中间第一排房子仅有前墙保持明朝时间建设原样,第二排房子全部更换,第三排房子仅剩残垣断壁。
剩下一堵墙的任家祠堂 任家祠堂,位于澴潭镇老十字街南街约100米的地方。 据任家后人以及居住在任家祠堂周边的老人介绍,任家祠堂当年是整个澴潭镇最辉煌、最气派的祠堂,虽然建筑面积不及其他祠堂。 这座建于清朝年间的祠堂为四合院建筑格局,三间正房,两边各两间耳房,前面为正门。 祠堂的建筑非常讲究,外面为青砖挂肚,里面为立柱框架结构,立柱均为直径30公分的杉木材料。祠堂的门柱。门框,房子的木制廊檐、窗户,大门和正门等均为雕花式样。最特别的是,在两边耳房的四角,均有高约40公分的石质人偶,这些人偶各执一只灯笼站在墙头,这在澴潭所有的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任家的祠堂,这里是任家聚会祭祖的地方,每年任家有大事需要商议的,必聚于此,尤其是清明节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任家后人都会聚集在这里,共同祭奠和缅怀任家的先祖,于是,这里就成为任家向往的地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澴潭镇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洗劫,任家祠堂因为没有可抢劫的财物,幸免于难。澴潭镇解放后,政府将澴潭镇所有的无人居住的房子收为集体所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家祠堂被分给居民居住,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的时候,祠堂被当做“四旧”遭到彻底毁坏,后来有人陆续在祠堂以及周边建房,导致占地近两亩。曾经辉煌一时的任家祠堂彻底消失,仅剩一堵墙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现在,走在街上,那堵高约四米的任家祠堂残垣依稀可见,这堵残壁孤零零的错落有致的房子中间,独自承载着人家祠堂的那段历史和传说。
抗战时期的湖北第三督察专员公署 据澴潭志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任家老湾曾经是湖北第三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 因为任家老湾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地处隐秘,而且易守难攻,因此,1938年10月上旬,侵华日军占领淅河以后,以石毓灵为首的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经过多方考察,最后迁驻到任家老湾。随县县政府随后迁镇西北下任家老湾(现为澴潭水库淹没区)。抗日时期,国民党第三专员公署及其所属机关曾退驻于此,其下辖十个县政府。 当时的湖北第三督察专员公署前期联络人员到达任家老湾并决定进驻的时候,与房主人任辉安进行商议,并说明专员公署在这里办公的原因及其意义,任辉安得知情况后,欣然应允。不久,专员公署正式搬迁到任家老湾办公,他们办公地点主要是在中间一栋房子(前中后)办公,左右为其他机关办公场所。除此之外,在任家老湾背后(北边)还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这个连日夜守护在这里,保卫着专员公署的安全。 除此之外,在村子的西边,还建有一座三间房子的简易监狱和一间审判室。“这座监狱主要就是关闭附近被抓来的土匪,还没听说关过其它的犯人。”任家老湾的老人回忆说。 担任第三专员公署专员兼随县县长职务的,先后有虞典书、杨恩熙、张圣烈【曹勖】、石毓灵、胡舜生、张曙晨、罗宣祉等人,一直到抗战结束,国民政府湖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才撤离任家老湾。 为纪念那段历史,2016年,随县有关部门在任家老湾西进口处立纪念碑一块,上书“湖北省第三专署机关任家老湾旧址”,以示纪念。 可惜的是,任家老湾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加上村里的居民大都搬迁出去,住在这里的的农户又缺乏资金无力修缮,这里的老房子已经开始破败,如果不加以保护,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已经有数百年的古房子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激战恨火崖 大约是在1945年九月,在任家老湾东南方向约一公里一个名叫恨火崖的地方发生过一场激战,交战双方为新四军和国民党顽军部队。 恨火崖,一座并不高独立的小山坡,东边紧邻涢水河,西边与起伏的丘陵相连,北边为任家老湾方向,南边是一条东西向的田冲。 交战前夕,该部国民党顽军由澴潭镇方向涉过涢水河,计划经涢水河往西方向前往枣阳资山一带。当时,我新四军一部隐蔽尾随这部顽军,严防顽军伺机攻击我新四军部队。 在涉水涢水河的时候,顽军发现我新四军尾随部队,当即就在恨火崖修筑战壕掩体,静候新四军的到来。 此时,新四军并不知道这队顽军已经在恨火崖布防,继续向前开进,等他们跨过涢水河,来到恨火崖的时候,立即遭到恨火崖顽军的阻击,我新四军临危不乱,迅速组织反攻。 因为顽军居高临下,新四军地形、位置对进攻均为不利,加上已经走过恨火崖的顽军部队听报后折返回恨火崖增援。因为新四军缺少后援,而顽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经过一日一夜的激战,新四军不得不撤退。 此一役,敌我双方共计战亡300余人。“当时血流成河,把河水都染红了。山上、田里、河水中到处都是死人的尸体。战斗结束后,我们这里的人光掩埋他们的尸体就花了好几天时间。”当地老人介绍说。 这场战役究竟死亡了多少人,目前没有见到官方统计数字,但双方伤亡惨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任家老湾居住的任永东先生介绍说,1980年代,他们耕种恨火崖下面的农田时,“在田里还发现了不少头骨”。 至于交战的时候,离交战地仅有一公里的湖北第三督察专员公署是否指挥和参与了这场战斗,新四军在这里败北是否与他们有关?因为没有相关资料和证据,我们只有留待进一步研究了。 联姻马石岩 在位于任家老湾西南部涢水河边有一个叫“马石岩”的地方,这个马石岩前临河水,高悬于涢水河南岸一座小山的半山腰。 这个地方之所以名叫马石岩,是因为这座山盛产石头,这里所出产的石头成长方形,经过简单打造之后,就能做拴马桩,因此,方圆数十公里的大户人家的拴马桩所用石材均出于此。 关于马石岩,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有一年冬季,离任家老湾不远处的席家老湾派了两名小伙子到马石岩来挖石头,这两名小伙子来到马石岩后就开始寻找,天黑时分,他们发现了一块上好的可以用来做拴马桩的势头,可惜这块石头太大太重,加上两个小伙子劳累了一整天,此时又冻又饿,面对这块石头,他们显得无可奈何,但又不敢离开,如果离开了,这块石头被别人运走,他们这一天的功夫算是白费了。就在他们饥寒交迫的时候,有一位任家老湾的任姓老人从此经过,正好发现了这两个冻饿交加快要晕厥小伙子,他问明情况后,非常热情地将两个小伙子引到家中热情招待。 吃罢饭后,老者一面安排人去守护那块大石头让两个小伙子放心,一面安排这两个小伙子住进热气腾腾的房间。第二天,老者又安排村子里面的人将这块石头精雕细琢,打磨成一对精美的拴马桩。待一切完备之后,老者将两名小伙子带到马石岩。 两个小伙子来到马石岩后,才发现那块石头已经被雕琢成了一对精美的拴马桩,不但雕琢精美,而且重量大为减轻,他俩一人扛一只回家基本不成问题。两个小伙子对老者千恩万谢,然后扛着双马庄回到席家老湾,并将得到任家帮助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家里的老人。 席家得知后,对任家的这种无私奉献感恩戴德。不久,席家带着礼物来到任家老湾致谢。从那以后,任、席两家成为朋友并互相来往,久而久之,双方由互相走动到互通婚姻,一直延续到现在。 响水滩的来历 “响水滩,响水滩,一年四季水不干,要问原因在哪里,一对金虾把腿弹。”这是在澴潭镇响水滩村一带流传已久的民歌,这首民歌里面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过去,在响水滩村任家老湾,有一个任姓小伙子经常在涢水河离大鱼捞虾,有一天中午,这名小伙子小伙把网网撒下去,结果是一条鱼也没捞着,只捞起两个虾子。看着这两只虾子,小伙感到非常遗憾,但又不忍心将这两只虾子丢弃,毕竟这是她的劳动所得,于是,他将虾子放进鱼篓里。 虽然这对虾子离开水面已经很久了,但它们似乎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鱼篓里不断的跳,而且声音很大,小伙感到疑惑,这对虾子哪来的这么大的精力?他打开鱼篓仔细看了看,发现这对虾子爪子不断动弹,像是在作揖磕头似的,而且身上时而闪光,此时小伙动了侧隐之心,将这对虾子放入河中,嘴中还念叨“你们快走吧、快走吧,这里是人们打渔的地方,你们再不要到这里来了"。 到了晚上,小伙在睡梦中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虾子弹跳的声音,而且同白天捕到的两只虾子弹跳声一模样,伴随着两只虾的巨螯拍打河水的声音,“嗒、嗒、嗒”……小伙觉得怪异,再仔细一听这就是白天他放生的那两只虾子发出的声音呀,为何在这远离河水的地方还能听到? 原来,这两只虾是一对夫妻虾,而且是金虾,它们误打误撞一个不慎钻进了小伙子的渔网,没想到小伙子对它们动了恻隐之心,又将它们放归河里,现在,它们按照小伙子的指点,已游到任家老湾的上游一个无人去打渔的沙滩边。因为这对金虾在河里已经成精,知道河水的涨跌,为了报答小伙放生之恩,这对虾夫妻每到半夜时分就会弹跳,因为如果不弹跳河水就会枯竭,为了保持河水充足,让周边百姓有水灌溉、有鱼可捞、有水饮用,这对金虾只好每天坚持不断地弹跳,以便回报任家老湾的人们。 因为这对金虾在沙滩附近每天用双螯拍打着水面发出响声,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和沙滩叫做“响水滩”。 任凤爷传奇
任家老湾明清建筑 任凤爷(音)本名叫什么,现在已经没有人记得了,大家所知道的就是,他是任辉安(主动给房子湖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办公的房主人)的长子,抗战时期,在随州市随县澴潭镇任家老湾担任保安队长,手下有一百多条枪。 据任家后人介绍,任凤爷当时在当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劣迹,为人还比较正直,他所带领的保安队,虽然有一百多号人,但从来不向政府伸手,也不为难当地老百姓,基本上是自种自吃用以自保。 有一次,三里岗镇刘店那里土匪作恶,驻扎在下任家老湾的国民党随县县政府便传令任凤爷带领手下前去剿匪。 因为任凤爷的父亲任辉安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交好,在县政府命令任凤爷去刘店剿匪的前两天,任凤爷受父亲之托去老河口向李宗仁请安,因此,任凤爷并没有直接接到县政府的命令。 任家老湾门前门当 虽然任凤爷不在,但他的副手在家,其副手接到县政府的剿匪命令后,不敢怠慢,带着手下奔赴刘店围剿土匪,等他们到达之时,土匪在已经逃之夭夭了。任凤爷的副手听说山下有几间草屋是这股土匪头子的住房,于是命令手下放火烧掉这几间草屋,不成想里面住着一个老婆婆,若果不是抢救及时,差点被大火烧死,后来一打听,这里并不是土匪头子的住房。 回到任家老湾,当时的湖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石毓灵得知情况后勃然大怒,并怪罪与任凤爷对下属“管教不严、乱杀无辜”,下令将任凤爷抓了起来,关在任家老湾南头的“监狱”里准备法办,后来是任辉安在石毓灵面前求情,任凤爷才免于一死。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湖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以及国民党随县县政府开始撤离,他们临走的时候,要求任凤爷随他们离开,但任凤爷考虑到本地百姓的安危,恐受到土匪的侵扰,便婉言谢绝了,主动留在了任家老湾,继续保护当地百姓。澴潭镇解放前夕,国民党地方官员一再要求任凤爷跟随他们离开,但任凤爷还是选择留下。 澴潭镇解放后,任凤爷却不知了去向——原来他听说解放军抓住过去给国民党当差的人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就杀无赦,他吓得在周边东躲西藏了好几年,1952年的时候,任凤爷考虑到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便主动到政府投案自首,以期得到宽大处理。 没想到他投案自首后,当时有不了解任凤爷的人觉得他既然给国民党当差那么多年,而且又是当地有名的保安队长,一定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不问也不审,直接将他拉到廖寨枪毙了。 任凤爷被枪毙的第二天,上级政府来人说要留下任凤爷,因为他们了解的情况是任凤爷没有劣迹,可惜这句“刀下留人”迟到了一天,任凤爷已经在前一天就被枪决了。 任家老湾鹅卵石路 据当地老人介绍,那一次新四军与国民党军在恨火崖的那场遭遇战,“多亏了任凤爷和他的手下帮忙埋葬尸体,不然更惨。”
(采访热线: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李鹏:15826760408 胡坤明:13872894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