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1 22: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趋势二:
从“分体”到“合体”
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柴静的《穹顶之下》长达103分钟,且以个人演讲的方式娓娓诉说,这竟可以吸引无数人从头到尾看完。她在整个演讲背景呈现上也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演讲、信息可视化、动漫制作、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等。但是,比这些技术更加抵及人心的首先是简洁而深刻的内容结构:从“雾霾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出中国转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单”;还有纵深信息的开掘:专业数据的使用与解读、权威专家的访谈与追问、科学问题的深入浅出,还有政治、经济、社会等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运用,从而使得演讲深刻而不晦涩,同时充分彰显了一个调查记者的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探究精神、社会关怀。由此,你会发现,《穹顶之下》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柴静已经赋予了内容深深的个人印记,这种印记包含着学识涵养、精神品质、科学态度和理想担当。
上海市建平中学的一位高二学生向我致电带给我第二个改变趋势的启示。她兴奋地说,“我们环保社团开始了新的行动,整整一天时间,社团成员已经从柴静的《新闻调查》《看见》和《穹顶之下》中收集了大量的环保素材,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归类重组,并制作成系列微视频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写到这里,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我们的学校课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千校一面的国家课程,再是大量开发因校而异的特色校本课程,然后再到今天正在努力走向的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内容为核心架构而成的,即便学生可以充分选择,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