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为了抓住年末的尾巴,一口气读完了《在峡江的转弯处》,作者陈行甲,一个多么有感染力的名字。
冬天寒冷,我整个人缩成一团,既不想做事又不想动脑,纠结了两天还是决定写点什么,感动的日子值得纪念,不记录就等于要将他遗忘。
全书的文字没有网评的那么优美,可是在读的时候我的眼睛一直都是涩涩的,泪水会止不住的往下落,或欣喜或叹息或忧虑或真诚拜服。好的东西可能就是这样,不经刻意的雕琢,也能闪闪发光,吸引众人的目光。
陈行甲的前半场谱写了一个草根的励志和成功。向前看他的现在离我们似乎遥不可及,回首远望我们的生活又像也曾这样经历过:慈爱母亲的淳淳教诲,求学之路的跌跌撞撞,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白昼交替的职场历练……末了,我们的结尾为何区别又如此之大?是时代的更迭?命运的捉弄?还是家境的选择?也许都有吧,毕竟成大事者需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陈行甲,他把这些都称为共情。
何为共情?词条上显示神入,同情。我理解为当个人精神进入另一个对象的精神中就产生了共情。生活经验也表明只有和对方处于同一状态时,才能很好的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即同情。
在基层生活,因为共情,他懂乡里人的苦,就和穷人结亲戚,给弱者留下最后的体面;在县城工作,因为共情,他遵守对亲人的承诺,不管多忙多远,从不缺席;在市委任职,因为共情,他对党对社会对人民有情有责任,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不悔,被巴东50万人民惦念和祝福。
因为共情,他的前半场走的铿锵有力,超凡脱俗;也因为共情,他的下半场华丽转身,辞去一身荣光,默默投入公益活动,他的人生就像一个传奇,值得敬仰和学习。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读完这本书后,感慨和忧虑难免也更多。我们教育的孩子很难成为下一个陈行甲,但培养具有共情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孩子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须不忘播下善良的种子,等待适时的风吹过,花儿也就开了。愿所有教书匠都能在教书和育人的路上砥砺前行,忠于自我,破茧成蝶,成为具有社会共情能力的教育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