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红菱 于 2022-3-30 15:54 编辑
【323健康科普】15种常见癌症的筛查防治,值得收藏(下)
人们“谈癌色变”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癌症患者 就医时已是中晚期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对多数肿瘤来说 “早发现”意味着治愈的机会 而科学地进行癌症筛查 是早期发现癌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那么, 什么人需要筛查 高危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筛查方法呢 《湖北省癌症防治指南》公布了 常见的15个癌种的防治知识 ↓↓↓ 01 前列腺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前列腺癌发生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显示遗传与环境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较为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前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很低,50 岁以后发病率及死亡率成倍增长。 2.种族: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显著,发病率及死亡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 3.遗传因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与家庭成员中发病人数、血缘关系远近以及亲属的发病年龄等因素相关。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那么他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 1倍;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风险会增加 5~11倍;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其确诊时平均年龄较小,一般比无家族史患者小 6~7岁。
(二)高危人群
根据最新的研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定义为高危人群: 1.年龄>50 岁。 2.年龄>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3 .年龄>40 岁且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1 微克/升。
(三)推荐预防措施
有研究显示,适度调整一些生活及饮食习惯可能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减少动物脂肪饮食摄入,适当饮用绿茶,增加大豆、水果、蔬菜和维生素 E 的摄入等。
(四)警惕临床症状
前列腺癌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前列腺癌多发生在前列腺的外周带,早期的前列腺癌多局限在前列腺内,未侵犯前列腺周围组织,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发展, 则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排尿踌躇、排尿中断、尿后滴沥和排尿费力等)、局部浸润性症状(会阴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等)、转移性症状(骨痛等)。晚期可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衰竭。
02 子宫内膜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常见的是雌激素依赖型,其发生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目前已知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子宫内膜癌的好发年龄是50~69 岁,平均 60 岁,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2.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12 岁以前月经来潮的女性或 55 岁以后绝经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升高。也有研究表明,不孕症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高,是有生育史者的 2 倍。 3.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随体重增加而显著增高;研究显示,与体重正常女性相比,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2.5倍。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 1.8 倍。 4.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雌孕激素治疗、使用他莫昔芬:研究发现,绝经期女性仅使用雌激素治疗,与从未使用者相比,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 2.7 倍。 5.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常见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某些卵巢肿物引起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增高。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2.8 倍。 6.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等遗传因素: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为散发性,但约有 5%与遗传有关,其中关系最密切的遗传综合征是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年轻女性的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
(二)高危人群
年龄处于围绝经期、绝经后或未生育的女性。 1.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 2.林奇综合征等相关遗传疾病病史者。 3.雌激素水平增高者或他莫昔芬等药物使用者。 4.BRCA1 和 BRCA2 胚系突变基因携带者。 5.一级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者。
(三)推荐预防措施
1.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2.正确掌握雌激素应用指征及方法。3.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四)警惕临床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又出现阴道流血或绝经过渡期女性出现月经紊乱、不规则阴道出血,应引起高度重视;子宫内膜癌还可以出现白带增多, 呈水样或血性,部分患者会有下腹疼痛。
03 脑瘤
(一)主要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脑瘤发病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1.电离辐射是脑胶质瘤和脑膜瘤较为明确的高危因素,较小剂量的辐射也可以使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的发病率增加。 2.遗传因素: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属神经系统遗传性肿瘤的最典型代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约半数患者有家族史。 3.化学因素:动物实验证实多种化学物是诱发脑瘤的原因,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芘等。
(二)推荐预防措施
因大部分脑瘤基本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更多具有证据的预防措施。可根据慢性病防治原则: 1.加强职业防护,尽量减少或远离电离辐射及有害化学物品的接触和暴露。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熬夜,戒烟限酒。 3.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吃过期、变质或被污染的食物。4.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
(三)警惕临床症状
1.不明原因的头痛、恶心、呕吐。 2.运动功能障碍或偏瘫。 3.偏身感觉障碍。 4.语言功能减退。 5.智力精神改变。 6.癫痫发作。 7.视力改变。 8.内分泌紊乱。 9.听力下降。 10.小脑及脑干症状
04 卵巢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卵巢癌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明确,目前已知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增加:卵巢癌可发生在女性的任何年龄段,20 岁以下发病较少,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越来越多,尤其是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 2.体质指数大:与体重指数在 18.5~23 的女性相比,体质指数≥30 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增加。 3.初潮早、绝经晚:众多证据表明月经初潮年龄过早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过早接受排卵刺激有关。 4.吸烟:多项研究表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者(即调查时在吸烟的成人,包括每日吸烟者和偶尔吸烟者)发生黏液性亚型卵巢癌的风险增加,且吸烟年限、吸烟包年数与黏液性卵巢癌发病风险之间有剂量反应关系。 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卵巢癌的总体风险是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的 1.3 倍。 6.绝经期激素治疗:绝经期激素治疗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仅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亚型)。 7.卵巢癌家族史:卵巢癌家族史是卵巢癌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卵巢癌患者 5%~10%为遗传性。
(二)高危人群
1.年龄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 2.肥胖。 3.月经初潮年龄≤12 岁、绝经年龄≥55 岁。4.现在吸烟。 5.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6.绝经期激素治疗。 7.卵巢癌家族史。
(三)推荐预防措施
1.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不吸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治疗。 4.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四)警惕临床症状
早期卵巢癌通常没有症状,晚期症状也不典型,但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腹部或骨盆疼痛、肿胀或压迫感;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出血严重,尤其是绝经后;出现带血的阴道分泌物;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05 胰腺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胰腺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胰腺癌发病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1.具有胰腺癌家族史或多重肿瘤抑制基因(CDKN2A)、17 号染色体的基因(TP53)、乳腺癌 2 号基因(BRCA2)等特定胰腺癌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都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携带 CDKN2A、TP53 或 BRCA2 基因突变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分别是非突变携带者的 12.3 倍、6.7 倍、6.2 倍。 2.慢性胰腺炎、黏液性胰腺囊肿等疾病史。一项荟萃分析综合了 4 项队列研究的结果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是未患病人群的 8 倍;而黏液性胰腺囊肿可作为胰腺癌早诊早治的目标病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有 15%左右胰腺癌来自黏液性胰腺囊肿。 3.糖尿病:1、2 型糖尿病均可使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以往 对于 2 型糖尿病研究较多,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相对危险度可增加2.0 倍,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患者 1 年内胰腺癌发病危险增加 6.7 倍。 4.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研究表明,吸烟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比从未吸烟者提高 2.2 倍;过量饮酒(每天 ≥37.5 克酒精)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比不饮酒或少量饮酒(每天 <6.25 克酒精)者提高 1.2 倍。 5.肥胖:全身性或腹型肥胖均有可能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体重指数每增加 5 可使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1.1 倍; 腰围每增加 10 厘米可使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1.1 倍。
(二)警惕临床症状
胰腺癌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黄疸、消化不良或腹泻、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发现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三)推荐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2.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采取乐观的生活态度。 4.及时治疗和控制糖尿病。 5.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一旦出现黄疸、腹痛、消瘦 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四)高危人群
胰腺癌高危人群界定参考条件,年龄≥50 岁且符合下列任 一条件者: 1.有 CDKN2A、TP53、BRCA2 等胰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者。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有慢性胰腺炎、黏液性胰腺囊肿病史者。 4.糖尿病患者,尤其是 50 岁及以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 5.长期吸烟、饮酒人群。 6.超重(体重指数≥24)人群。
06 膀胱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已知的可能导致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化。年龄越大,膀胱癌发病风险越高。 2.吸烟。 3.芳香胺类物质的职业暴露(染料、化工、橡胶工业)。 4.饮用含砷的水。 5.膀胱感染史。 6.膀胱癌家族史。
(二)高危人群
根据国际证据推荐和我国现行经验,膀胱癌高危人群定义为: 1.年龄>50 岁。 2.长期从事染料、皮革、金属机械制造、有机化学原料等行业的职工及与联苯胺、4-氨基联苯、α-萘胺、β-萘胺等致癌物长期接触者。 3.有膀胱癌家族史者。
(三)推荐预防措施
1.戒烟。 2.饮用安全的水。 3.避免芳香胺类物质的职业暴露。 4.避免马兜铃酸摄入。
(四)警惕临床症状
90%以上膀胱癌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是血尿,通常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早期有膀胱刺激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
07 鼻咽癌
(一)主要危险因素
1.EB 病毒感染。 2.具有鼻咽癌家族史。 3.喜食腌制食品。 4.我国华南地区较为高发。 5.具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二)高危人群
1.鼻咽癌高发地区。 2.年龄 30~59 岁。 3.头颈部检查有可疑病变者。 4.具有鼻咽癌家族史者。 5.EB 病毒检测阳性者。
(三)推荐预防措施
1.避免 EB 病毒感染,EB 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阶段。 2.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吃咸鱼、腌肉和腌菜等含大量亚硝胺类的食物。 3.戒烟。
(四)警惕临床症状
由于鼻咽邻近结构复杂,当肿瘤侵及相应结构和神经时会引发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涕中带血、鼻塞、耳鸣与听力下降、头痛、面部麻木、咀嚼困难、复视、颈部肿块等。
08 其他
(一)主要危险因素
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风险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多为男性高于女性,具有癌症家族史者发病风险显著提高。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见下表。
与癌症相关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
注:EBV.EB 病毒 HCV 丙型肝炎病毒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PV 人乳头状瘤病毒
(二)主要预防措施
推荐采取癌症的三级预防措施进行癌症的综合防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感染、适度运动、平衡膳食、保持健康的体重。及时关注身体出现的危险信号,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缓解癌症患者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