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将精细化、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随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护理团队直面护理痛点,以改善患者体验为轴心,创新推出“微光”守护服务。通过定位光、安全光、指引光、防护光、呵护光、希望光六束匠心打造的“微光”,团队巧妙地将严谨的治疗秩序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相融合,让优质护理在病房里具象化为:守护可寻、安全可感、求助可达、关怀入微、希望常伴!
定位光:让守护从不“隐身”
针对夜间护士资源有限、紧急需求响应难的痛点,科室充分利用病房门口的床位展示牌定位灯系统,夜班护士巡视病房进入病房前手动摁下“进入”键,病区走廊上方的灯带实时醒目显示护士所在位置。亮起的定位灯光如同永不熄灭的导航标,不仅能让患者和家属第一时间知晓护士具体位置,更将沟通距离缩短至“零距离”,让安全感时刻萦绕在患者身边,显著缩短求助时间,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安全光:荧光黄马甲筑起用药“警戒线”
“护士穿上这件黄色马甲,我们就知道她在发放口服药,绝不能打扰!”患者家属李阿姨感叹道。在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亮光黄马甲早已成为医护人员执行发药任务时的“标准装备”。为确保用药安全,科室严格落实发药规范,要求护士每次执行发药任务时必须穿上醒目的黄马甲。这件特别的标识,不仅能有效提醒患者及家属减少打扰,更能提升护士在核对环节的专注度。自推行以来,凭借这份严谨与坚持,科室药物发放“零差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患者安全的高度负责。
指引光:夜光贴点亮指尖安全感
“一睁眼就看到呼叫器上的小绿点,再也不用摸黑求救了!”刚接受支架手术的张爷爷轻触呼叫器夜光贴,欣慰地说道。护理团队在所有呼叫按钮和电源开关上都粘贴了特制的夜光标识:呼叫器按钮被莹绿色夜光贴纸包裹,在黑暗中清晰可见;电源开关上的夜光贴清晰地标示着床号,帮助患者迅速找到对应灯位,避免误开灯光打扰他人休息。这些微弱却温暖的光点,将安全感化作触手可及的光亮,让患者在深夜也能踏实安心。这项成本不足30元的改造,成功化解了患者夜间的急迫焦虑。
防护光:夜光标识聚焦如厕安全
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居多,他们不仅平衡能力欠佳,且因长期使用利尿、降压、降糖药物,成为跌倒高风险人群,而夜间更是跌倒事件的高发时段。针对这一风险,护理团队在卫生间便池上方醒目位置,张贴了带有夜光反光效果的“小心地滑”安全标识。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标识便会在黑暗中发出柔和光亮,像默默守护的“安全卫士”,成为患者夜间入厕时温暖提醒。让每位在深夜起身的患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安全港湾”般的细致呵护。
呵护光:提灯映照南丁格尔温情
半睡半醒间,王阿姨看见暖黄色的光晕靠近床边。“护士提着灯巡视病房的样子,像极了画里的南丁格尔,我顿时安心了。”心内科用可调光充电式小夜灯取代刺眼的手电筒,将提灯精神融入现代护理。这盏灯的光线精准平衡——足以为护士清晰观察患者病情,又温柔得不惊扰患者梦境。夜班穿梭在病房的护士,将关怀之光串联成星河,流淌在病房之间,温暖着每位患者的心房。
希望光:让关怀始终在线
“以前觉得这病没指望了,现在知道怎么管理,心里踏实多了!”李阿姨的感慨,道出慢性病患者的心声。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以健康宣教小组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如床旁一对一图文手册宣教、线上二维码、集体工休会等,将专业知识与温暖关怀融入每个环节。患者在持续的健康引导下,逐步掌握疾病管理技能,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维护健康,重燃生活的希望。
随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的“微光工程”,远不止于技术的巧思,它是对护理服务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温情诠释。从护士位置指示灯的精准闪烁,到荧光黄马甲穿梭的身影,再到夜光贴、夜光安全标识与小夜灯的柔和光芒,这些触手可及的“有形微光”,为患者编织起安心的守护网;而健康宣教则如春日暖阳,以无形的力量穿透病痛阴霾,点亮患者内心的希望灯火。当这些或明或暗、或实或虚的光亮在医患间交织传递,提灯精神便在这些细节中焕发新生。每一束微光都是改善护理服务的生动注脚,每一次守护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承诺。这束束微光,共同织就了一张安全、高效、温暖、充满希望的守护之网,重新定义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新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