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触动心灵的那一根根弦——参加草店中心小学践行新教育研讨会心得体会 吴山镇一小 李冬梅 4月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草店中心小学举行的践行新教育研讨会。从走进学校大门到离开学校短短四个小时的时间,但这四个小时的时间却让我一个走上讲台已有十四年的教师汗颜:禹校长精通的教学理论,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生们精彩的成果展示…… 这一切就像一根根弦拔动着我的心灵。 感触之一:校长组织教师、和老师一起研究教学。 步入草店镇中心小学,首先给我震惊的是,他们的校本教研是如此的扎实,教师们教研兴趣如此的高,氛围如此的浓,他们的新教育不仅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了。近几年来学校共有148项教科研论文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6篇,省级15篇,优质课6节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其中省级2节。他们已经真正做到的科研兴校,名师强校。 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现实中,特别是我们乡镇学校许多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都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地奉献着,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好,获得更大的发展,然而,总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付出与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到位:一是缺少研究。因为教学与研究二者是“共生互补”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就教学本性而言,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本身内在就有研究性,如果教学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固守经验,照搬老方法,很容易成为一种惯性,惰性,失去新意和情趣,学生越来越不爱听课,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二是缺少反思。一个不爱反思的教师是一个门外汉。“教书匠”,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思考、探索、总结得失。一个优秀的教师会伴随自我反思而成长,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三是缺少学生。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由教师占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顺从教师的思路,跟上教师的思维节拍,缺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的课死气沉沉,缺少生气的活力,丧失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四是缺少同伴。如果不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伴在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切磋,协调配合,那教师的观点就会越来越落后,知识越来越陈旧,教法越来越逆时,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勇于扮演教研的角色。 感触之二:师生共读中华经典文化 进入草店镇中心小学,首先的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禹宗保校长的介绍,他们的宗旨是让学生抬头见诗,低头呤诗,伏案写诗,回家送诗,遇人赠诗。让孩子们在4至14记忆力最强的这个阶段博读经典。让经典文化的教育走进了我心灵的深处,以文本教材为载体,以课程建设、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经典颂读为基本形式。 当我亲眼目睹了千人诵读中华经典的壮观场景后,我震惊,我感动,我更自豪:国学经典,博大的中华文化,不单纯是教育每一孩子,同样让我们作为教师更是受益无穷;国学经典好比琼浆玉液,更是良师益友,无时无刻不启迪我的心灵,作为同是国民基础教育,华夏子孙,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也要和我的学生们来享受这文化美餐。 感触之三:研讨会热烈,实效。 每个与会者三分钟时间,不够;想发言的老师站着,不坐;十二点四十五分了,不散;彭局说吃饭吧,同志们说:精神粮食味更美。这是我从没见过的会议。上星期中心学校组织了几位老师到河南焦作去学习,回来告诉我说,焦作有一群人被称作“新教育的疯子”,他们不分上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为新教育耕耘。我就纳闷了:新教育为何有如此魔力,让人为之倾倒?置身于研讨会现场,我仿佛明白了。我们这不就是焦作人所说的“新教育的疯子”吗?这里没有一般会议程序式的发言,没有规定的鼓掌,完全是受心的驱使,像一群虔诚的信徒为信仰而讨论。如此实效的会议,如此好学的信徒,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学生们灿烂的笑脸……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相比之下,相行见拙,内心惭愧,虽然我人回到了家,但心仍徜徉于草店镇小校园,陶醉于新教育践行者们的成果中,憧憬于我自己的新教育之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