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在随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郄英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努力缓解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过去五年,战略定位开启新格局。“圣地车都”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围绕《随州“圣地车都”战略发展规划》出台实施了专汽、冶金、建材、旅游等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我市获批创建湖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被全域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规划。一系列重大战略的部署实施,为我市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方位,细化了战略目标,廓清了战略路径,引领并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过去五年,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好于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实现“保五争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达到785亿元,年均增长11.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62亿元、规上固定资产投资90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31.7%、15%和35.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
过去五年,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 “十一五”末的21.6:45.2:33.2调整为17:49:34。农业基础夯实加固,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工业经济难中求进,以汽车机械、食品工业、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工业总产值133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我市一跃成为全省新能源第一大市。第三产业蓬勃兴旺,文化旅游健步发展,连续七年成功举办寻根节,炎帝故里、大洪山、千年银杏谷、西游记公园等一批重点景区全面建成,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和23%,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快递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过去五年,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围绕“双百”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建管并重,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9%。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公园、滨湖体育运动场、青年路大桥等重点市政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城南、城东和城北新区建设提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随县新县城基本建成,广水“一河两岸”初具规模,一批特色镇、重点镇加快发展,“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名片越擦越亮,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湖北省省级文明城市、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查验收,随州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过去五年,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铺开,文体广电、医疗卫生、财税金融、食药监管、城管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审批流程得到再造,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融资渠道向多途径转变,裕国菇业、双剑风机、广彩印刷等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10家企业挂牌“四板”,城投、建投债券成功发行并募集资金32亿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出口54亿美元,香菇出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农产品出口稳居全省第一、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内联资金673.4亿元、利用外资4.1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央企省企39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27家。
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3元,年均分别增长11.2%、13.1%。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施“三民”工程、城乡网格化管理、“三调联动”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市政府承诺的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与此同时,新闻出版、文联、社科联、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对口援疆和国防动员工作收获新成果,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无偿献血、老龄和慈善事业呈现新气象,审计、统计、国调、质监、国资监管、物价、供销、机关事务、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档案、保密和地方志工作有了新提升,邮政、通讯、无线电、石油石化、烟草专卖、民防、消防、水文和气象等工作取得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