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3|回复: 3

    潮起潮落——春节农村打工情况探访

    [复制链接]

    2005

    主题

    2万

    回帖

    89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8454
    发表于 2016-3-3 09: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潮起潮落
    ——春节农村打工情况探访
        春节,一个幸福而又沉重的节日,一个团聚又分离的节日,多少个家庭外出打工的游子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多少回乡的游子经过和家人的短暂相聚之后又开始“孔雀东南飞”。偏远的农村,每逢春节,就会有一个从寂静走向热闹,再从热闹走向寂静的过程,潮起潮落,书写着跳跃式的篇章。
    梅子沟村的三分之一
        随县高城镇梅子沟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版图面积18.2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298户1080人,在这1080人当中,就有300多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村青壮年总人数的90%以上。该村2015年人平收入不足4000元,而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年收入最高达十余万,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村。
        据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何高升介绍,梅子沟村山多耕地少,全村仅有2231亩耕地,过去的几年里,村里有120户靠种植香菇增加收入,2015年,全村种植香菇达到60万袋,“但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香菇收入不大理想,菇农种植积极性有所下降。”因此,外出打工者又开始增加,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
        随着春节临近,不少外出打工者开始陆续回家,这些回家的游子当中,既有赚得“盆满钵满”的,也有只带一身疲惫回家的。“在这些外出打工的人群中,有技术的人外出打工回报相当高,年收入在十万左右,而那些没有技术的人只能维持家庭开支和养家糊口,想要攒钱改善急停经济环境却非常困难,在我们村这样的人要占到出去打工的三分之一。”何高升介绍说。他建议外出打工人员尽量多地学一门技艺,“这样可以增加收入。”
        面对在家收入低,外出打工低收入,梅子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对贫困家庭进行帮耕帮种帮收,及时解决这些家庭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该村一组的袁新华,两个姑娘都在外地打工,农忙季节成为两个老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此,每到农忙季节,村两委会就会及时组织劳力帮他抢耕抢种抢收,让袁新华两个姑娘放心在外打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农户需要我们去帮忙。”何高升说。
        年复一年,每年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春节期间,全村人大团圆的日子,但这种团圆持续不了多久,村里的一切便又会恢复到那种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的生活。
    红石桥村的一组数字
        红石桥村,随县新街镇最大的村之一,全村11个村民小组2850人,在这2850人当中,打工一族就有1370人,其中820人长期在外打工,550人就近打零工,每年仅外出打工者就为全村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毛收入,下同),平均每人近2.5万元,而就近打临工的550人每年创收800余万元,仅打工一项全村人平年收入接近10000元。
        红石桥村是新街镇当之无愧的人口大村,也是该镇当之无愧的“打工之村,”全村几乎有一半的人在外打工。随着春节的临近,打工回家的人络绎不绝,回村的路上一辆辆摩托车带着打工者的行李在简易的乡村公路上奔驰,一路嘘寒问暖,一路欢声笑语。
        曾经显得寂寞的村子开始热闹起来,到处炊烟袅袅,到处热闹非凡,一年甚至几年不见的邻居在一起谈笑风生,互相问候,互相咨询,那种往日的生疏在这短短几天的相聚之中再一次变得熟络起来,是春节让大家重新联络上往日那种两小无猜的感情。但这样相聚的日子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春节过后,我们又会各奔东西了。”
        红石桥村820名常年在外的打工大军,90%在广东省的顺德市和中山市,他们在那里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我们在这两个地方打工差不多有二十年的历史了,有的两代人都在这里工作,在这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可以说有我们红石桥人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名李姓在外打工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家乡的变化大,当然也有他们的贡献。原本住在村里的黄师傅乘着回家过春节的间隙,在镇上购买了一套商品房。黄师傅说他是个“福人”,原因在于他从没有出远门打工,“就在附近打临工,钱照样赚,可以照顾家人,还可以耕种好自家的责任田,一举多得。”
        没有人真心愿意出去打工,这些人又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家乡没有让他们留下来的理由。春节过后,2800多村民的红石桥村“常住人口”又会下降800多人。
    张新金的回家选择
        今年43岁的张新金家住随县高城镇梅子沟村11组,家中共有3.6亩耕地,每年收稻谷1500公斤,小麦500多公斤,全年就靠着这2000多公斤稻麦的收入维持一家的生计,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其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张新金不得不选择在附近打临工来贴补家用,每天从当年的几十块钱到如今的一百多块,但是,因为打临工不能持久,时常是有事就做,没事就玩,很难有保障,像这样断断续续的,一年下来,收入还是捉襟见肘。
        于是,张新金选择外出打工,他随村里的同伴们不远千里去到贵州某铁路建设工地打工,“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月月都可以拿到现金,从不拖欠。”这对于张新金来说在收入上虽然已经算是满足了——毕竟比在家里强,但他总感觉仍然难以让家庭经济的到更好的改善,于是,他再次选择了回到家里,“我们这里有种香菇的传统,回到家里后,种2000袋香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农闲时在附近打点临工,加上农田的收入,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方伟选择的外出理由
        家住随县安居镇张家河村的方伟,在外打拼已经十多年了,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随着经验的积累,他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到一个公司的管理干部,不再做体力活了,而且工资也有所提高,通过几年的发展,他回到随州买了房,购了车,生活顺风顺水,越来越滋润。
        2014年你的时候,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方伟厌倦了漂泊的生涯,决定回到随州发展,哪怕待遇低一点,但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他就会觉得满足,于是,他辞去了当时月薪6000多元的工作,回到随州。
        在随州呆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他到处去找工作,“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让双方都满意的,而且工资也少得可怜,大多在2000元左右,这与我理想中的待遇相差太远,哪怕能够拿到在南方工资的一半也行,但是这些似乎只是我单方面的一个想法而已,想要达成目标却非常难。”
        正因为这样,方伟再次选择回到南方去。听说今年春节随州有几场招聘会,他还是想去“碰碰运气。”结果去了,还是难以如愿,于是,他再次选择了“孔雀东南飞。”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3

    主题

    2万

    回帖

    33万

    积分

    观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30361
    发表于 2016-3-4 15: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操作失误连带其它帖子一起移走了。抱歉,移转去。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zlsmt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发表于 2016-3-7 09: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乡村九哥 于 2016-3-7 09:49 编辑

    很接地气的一篇探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5

    主题

    2万

    回帖

    89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8454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九哥 发表于 2016-3-7 09:42
    很接地气的一篇探访

    谢谢夸奖,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