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超视距 于 2016-5-18 23:31 编辑
当手机来电上显示“冬梅”的名字时,我就意识到我又犯了一个马大哈式的错误。 事情要从姚顺新同学说起,我和他素昧平生,也没见过面。我是从一中家长群中得知他不幸罹患尿毒症的消息的,当时家长们正群情激愤地谈论着减招的事,这则消息很快就被淹没了。我想大家担心的不过是一种概率很小的可能性,可这位正上高二,而且成绩非常优秀的姚顺新同学,面临却是生与死的问题。 第二天就在群里看到一中团委书记蒋随鄂发布的求助信息,她希望能有会做轻松筹的志愿者帮助姚顺新同学筹集医疗费,因为姚顺新同学家在吴山乡下,父亲在石材厂做搬运工,母亲务农,家里并不富裕,前期治疗已经花光了家中的积蓄,现在已经被迫中断治疗。我想起文明网的老醉是最热心帮贫扶困的,就把情况告诉了他,他找志愿者帮蒋书记做了一期为姚顺新小朋友募集的轻松筹。 我第一时间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条信息,我的朋友们也都积极响应,看着募捐的金额一晚上就突破3万,我心里也非常高兴。第二天,我又转发了一遍,把我朋友们的善举也罗列了一番,其中就包括“冬梅”。我在轻松筹里看到“冬梅”捐了50元,心中非常感动,因为冬梅本身就非常困难,他的老公和婆婆几年前相继患病去世,留下两个幼女和年迈的公公,靠她一个人在超市打工维持生计。家里房屋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我们通过政府和公益组织给她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而且还是非常有限的。 那天下午我就接到了冬梅的电话,她说:“孙姐,太不好意思了,我刚刚才看到你的微信,因为我的手机很少能上网,你说的那个捐款要怎么捐呀,我想捐。”果然,是我看错了,此“冬梅”非彼“冬梅”。 “冬梅,是我看错了,把别人当成了你。你不必要捐款,你都这么困难了,把两个孩子照顾好就行了。”我说。 “我真的很想捐,当初我老公生病的时候,我也在网上发了求助帖,但是很快就被删除了,大概是人家怀疑我是骗子。我很理解病人家属的心,我们不想亲人因为没钱治病而离开。” 听到冬梅都要哭了,我赶快说:“那你就少捐一点,很简单,点开链接,点帮助TA,用微信钱包里的钱捐款即可。” “可是我微信钱包里没有钱怎么办?” “可以让你同事给你发个红包,你再把钱给她就行了。” 晚上冬梅又给我发一个信息说:同事们微信里也没有钱,我好难过,在下班的路上还哭了,想帮又无能为力。我想了想,就给她发了一个30元的红包,希望能帮她了此心愿。第二天,又收到她的来信:孙姐,谢谢你帮我完成了一个心愿。我老公肯定会支持我,为我高兴的。 看到这个信息,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想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冬梅时的情形,个子不高的她腼腆地站在自家破旧的房屋前,对我们的到来既充满了感激,又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倔强与自尊。家里的墙上,到处都是孩子们用铅笔画的卡通画。 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曾经得到过别人帮助,事后会更加积极地帮助他人的人,这就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一种生生不息的互助。当然还有很多一直很幸运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幸运当成上苍的恩典,更愿意把这种恩典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我在省公路局的朋友,一次就捐了500元。还有我的同事、朋友、亲人,200、100百地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姚顺新是谁,只知道他需要帮助。 我真的非常感谢冬梅,感谢所有帮助姚顺新的朋友们。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援助的行列,帮他筹齐治病的费用,让他得以重返教室。他的同学还在呼唤他一起挑战明年的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