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字的两种写法,“隓”和“隋”虽然都是讲这片土地的农耕开发。细心体味,后一个“隋”字除了有开发农耕的含义之外,更体现出显著的随州地域特征。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随州区位,随州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是突出特征,如果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代表黄河流域,黄土高坡这个特征用“阜”来表示就极为恰当。《说文解字》解“阜”为:“大山无石之陆。”随字左边的“ ”,这个符号就不再是从天上陨落的那座无宗无脉的褶皱断块山地,而是中国北方绵绵不绝的黄土高坡。那么右边的长江流域最佳表述用什么符号?当然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稻田,按照规则开发是一个“左”字,产生肥沃土地就是能长出香喷喷稻米的稻田,肯定用“ ”来表示,“隋”字右边的符号其实代表整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耕。随州的这个“随”分为有“辵”的“随”和没有“辵”的“隋”,这两个字在先秦时期是通用的,没有区别。“隋”这个会意文字无论有“辵”、还是没有“辵”,其核心内涵就是两块土地的结合。当两块土地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时,就是一种匀称、平衡、圆融、和谐,其中的内涵无比丰富,十分深刻。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系传》中说:“隨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徐锴认为隋文帝杨坚文化的无知去掉了“辵”,生创了一个“隋”字。其实徐锴这个大学问家自己也弄错了。清朝学者王昶从许多碑刻中得出结论:并不是杨坚生创了“隋”字,先秦就有“隋”字,而且“随”、“隋”两字并用,并举出了很多碑刻用例。有一个成语叫“隋珠弹雀”,出自《庄子•让王》:“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其中“隋侯”之“隋”就没有“辵”。我认为假如真是杨坚去掉“随”字中“辵”,说明杨坚真是领会了中国文化精髓。辵是一个会意字,从彳,从止。“彳”表示行走,“止”表示停下,所以“辵”的意思是忽走忽停。“隋”字有“辵”,长江与黄河的联系有走走停停的意思,没有这个“辵”,就是一种毫无缝隙的紧密联系。其实这是中国的大一统,分裂是一种痛苦,是民族的灾难。中国的统一需要融合,这种融合是地域的连接通畅便利,融合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扶持、相互支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三民集成的工作,随州收集到关于“随”字的民间传说。相传,炎黄之战,双方争帝,反复厮杀,死伤惨重。炎和黄不希望再打下去了。轩辕黄帝对炎帝神农说:“你为南方的天帝,我为中央的天帝,你代我在南方行使中央天帝的职责。”炎帝神农觉得不打仗有利于部族,就应偌了轩辕黄帝。为表示自己诚心诚意拥戴轩辕黄帝,就把自己的故地更名为“随”,并在两片土地中间加了一个“辵”,表示自己跟从中央天帝。从此有了“ ”这个字。“辵”的篆文写法是“ ”,忽走忽停是因为要跟从别人,自己没有主导权。“辵”的现代释义就是“走之”,所以今天“随”字在《辞源》、《辞海》的核心解释就是跟从的意思。民间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历史信息,被称为研究历史的活体遗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它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并不重要,但这个民间故事中有深刻内涵,其中蕴含着历史的真实。 这些信息引发我们的思考。“随”这个字其实就炎黄融合一个整体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语言符号。许多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考证炎黄之战的遗址在什么什么地方,我以为这种考据极为无聊。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没有长江的中国,不能叫中国,没有黄河的中国更不能叫中国。轩辕黄帝既然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他的政治权威不能到达炎帝神农所在的南方长江流域,就始终不能走进一个大境界。依据历史文献的片言只语记录,认为炎帝神农与轩辕黄帝同属黄河流域,是对中华文明多源汇聚的否定,华夏民族以华夏为主体,凝聚蛮夷戎狄形成的。炎黄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中的核心,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任何范围的融合,都没有这个区域重要,唯有这个区域的一体,才能让一个民族走进一个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