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有基地 成长有平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万和小学由当初的六亩发展到六十五亩就如遇到春风的梨花一样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现代录播室、多媒体教室、春兰书屋、乡土文化陈列室、现代陶泥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科学实验室……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城里孩子有的咱农村孩子都有了”何飞向我们介绍,万和小学已逐渐呈现出现代田园学校的三大内涵——田园环境、绿色课堂、多彩活动,养成教育特色鲜明,学校已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成为了全国文明礼仪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 拥有诗意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田园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是学生成长的营养素。“春兰书屋”书香扑面:书屋充满了童话动感,有绿地、秋千、蘑菇、智慧树,孩子们可以坐在秋千上读书,可以躺在智慧树下读书,书是从成都购买的,但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快乐。“乡土文化陈列室”可品可读:陈列室里收集了老百姓用过的鸡公车、架架车、石滚碾子、镰刀锄头等生产生活用具,孩子们在学习传统农业耕作历史和知识,从而认识过去,感悟文明,品味人生,开拓未来。“梅兰菊竹”、“春夏秋冬”八个活动小园主题鲜明:春园的希望田野、夏园的科技之窗、秋园的童心秋韵、冬园的子午书简……校园广场“礼仪忠孝学”五幅壁画经典传承:孔融让梨、卧薪尝胆、扇枕温被、悬梁刺股。加上门中门、园中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就像一着流淌的诗,润物无声,滋润孩子的心田。“孩子们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觉得非常亲切,就想读书,就想唱歌,就想跳舞。”万和小学四年级二班班主任李璐说。 沈先生的儿子在万和小学上三年级,说起儿子的学校,他不由得拿自己上学那会儿比了起来:“我们小时候想学个画画都学不成,家里条件好的还有机会到城里去学,那也得起早贪黑,现在城里学校有的,咱这农村学校一样不差,儿子他能享受到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多好的时代啊”。 “老师带领我们到了农场,杨技术员向我们讲解了怎样栽折耳根:首先要掏沟,沟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每次去了学校外面的蔬菜水果基地,四年级的米雨佳都要认真的记上一记。这两年来,米雨佳和她的同学们去了数次学校周边的葡萄基地、韭黄基地、有机农场和大棚果蔬基地。“栽折耳根还要撒肥料、过磷肥,要在挖的小沟里铺上薄薄的一层,千万不能过厚。”采访时,这个小姑娘不时向我们卖弄着自己学到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