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干扰环境数据监测获刑,数据造假者该醒醒了
2018-08-10 12:57:56
[size=0.32][url=]查看[/url]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size=0.32][size=0.32]浏览量:157099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刘晶瑶)8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干扰环境数据监测获刑数据造假者该醒醒了》的评论。因干扰环境监测数据,山西临汾一批人被问责入刑,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也被生态环境部和省政府二次约谈,该负责人表示,第一次约谈“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第二次约谈“痛定思痛,狠抓落实”。 这话说的不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人为“制造蓝天”,影响国家环保决策之痛当如芒刺针毡,扎在心头坐立不安。痛定当思,思考如何真抓实干,让当地百姓不再深受环境污染之苦。 说起环保数据造假的套路,《半月谈》曾总结过数据造假的七大“障眼法:其一,偷梁换柱、企业篡改伪造数据;其二,“阴阳台账”避监管,两本数据哄骗人;其三,暗度陈仓,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其四,为获好数据,给监测探头“戴口罩”;其五,虚假达标,“污染有多大的脚,就用标准做多大的鞋”;其六,不及时公布数据,该监测的不监测;其七,乾坤大挪移,检测点搬出重污染区。 环保数据造假的重灾区,往往不是大城市,反而正是那些面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转型困难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越是雾霾长年笼罩的地区,越凸显重现蓝天白云之可贵,可如果天还没蓝,数据却先“亮眼”起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小伎俩,百姓抬头看看天,就能明白造假的数据“水分”有多大。既没法欺上,又没法瞒下,只能骗得一时的环保数据造假,不仅让环保监测的权威性蒙尘,更让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蒙羞。 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字首次写入宪法,成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之一,可见,生态文明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留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百姓生态宜居的保障,更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千年大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有极个别地方的官员,动歪脑筋、出馊主意,不去认真落实环保整改的要求,反而“花式造假”,妄图用注水失真的假数据,对抗一查到底的真检查,甚至认识不到自身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这未免太过幼稚和无知。 回顾近年来,个别地方为了“粉饰”环保监测数据做的努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某些地方的雾炮车长年在空气质量检测站附近“溜达”洒水去雾霾;某地环保局大楼因装有空气质量自动检测设备而被来作假的雾炮车喷成“冰雕”……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不仅是对环保战略全局的负责,更是对地方百姓生命健康的负责。矫饰的环保监测数据,或许能骗得一时看上去漂亮的政绩单,害的却是千秋万代子子孙孙。此次,山西相关数据造假人员被问责入刑,对各地环保部门来说,无异于铿锵而鸣的警钟。想要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环境监测造假是头痛医脚,不对症更不对药。 污染治理工作真的做到位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民众获得感真的增强了,这些现实的“疗效”远比监测数据的“漂亮”来得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