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9年第一次道德讲堂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活动时间:4月9日下午14:30分 活动地点:市低保局六楼会议室 参加人:市低保局、市救助管理站干部职工 活动主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主讲人:何阳民 一、静默省心 全体参加人员冥想一分钟:通过叩问良心、反躬自省,清扫心灵的浮沉,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 二、唱歌曲 全体参加学习人员齐唱《感恩的心》。当歌曲想起时,大家一起哼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个人的心中出现阵阵涟漪,人生在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享受生活工作的乐趣,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三、学模范 张渠伟 观看感动中国2018获奖人物--张渠伟同志先进事迹短片 16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长年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耳石症”“青光眼”,重度眩晕,几致失明;大山之中道路难行,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4年如一日,始终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铮铮誓言,总结出“九比九看”“铁军扶贫”“扶贫车间”“六个一社会扶贫”等扶贫模式,推动全县57个贫困村摘帽,12.3万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35295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12.1%降至1.72%。他就是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2018年10月,张渠伟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去年10月17日,作为全国扶贫系统唯一一名获奖的基层干部,他在北京作首场报告,中央电视台当晚播出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庄严的承诺》,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诵经典 全体人员共同重温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成就一番事业。 五、发善心 全体人员郑重做出道德承诺:学习先进模范,树立道德新风,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得好报、扬好德。大家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悟到美德的魅力,在凡人善举的感染下体会到榜样的力量。 六、崇德礼 清明节 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倡导干部职工们文明祭扫、保护环境,多选择以鲜花、花篮、网上祭祀等健康环保的祭祀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回到家还要说服帮助父母、祖辈放弃一些不文明的祭祀方式,用鲜花、植树、网祭等形式祭拜先人,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清明”。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七、送吉祥 为参加活动人员送一句话,作为吉祥祝福与大家分享。 通过此次“道德讲堂”活动,广大参与的党员、职工又一次受到了道德的洗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践行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将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民政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