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现场直击随州大暴雨后的山洪暴发
惟我独俊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6月27日,暴雨红色预警在随州市各媒体平台滚动播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随州将有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它将波及整个随州市行政区域,可以预见的是,因为这场暴雨,随之就会有因暴雨而带来的各种灾害和损失。
晚上,暴雨如约而至,哗哗啦啦下了一个整晚。
28日早晨六点,被雨水搅得一夜没有睡好的我起床。突然,楼下传来两个人的对话:“下好大的雨,到处都积水了。”
暴雨,积水。猛然间,我突然想到住在城区的我已经见惯了城区积水的状态,可不可以到山区去亲历一下山洪爆发的那一瞬间呢?
没有更多地想,和爱人打了个招呼后,径直到楼下骑上我的摩托车,开始向我预定好的地方开去。
我所预定好的地方就是近两年来被称之为“网红”的、位于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花湾村的淌河鸿云谷,因为对这里太熟悉,所以这里便成为我的首选。
出门的时候,天上只是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等我过了府河大桥的时候,天突然昏暗了,需要打开大灯才能看见道路,我知道,这是大雨来临的前奏。果不其然,约两分钟后,大雨倾盆而下,那雨水就像用高压喷枪对着我猛烈喷着,我被这意料之中的雨水“喷”得张不开眼睛——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放慢了车速。
几分钟后,天色又亮了,雨开始下得小一些,但见沿路两边的山上,那白练似的水流挤开密密的杂草或灌木,喷涌而出,或跳跃着,或直接跌落,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概,但足以让人惊叹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神奇。
路面上,因地势不同,或急或缓、或深或浅的流水肆无忌惮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着,摩托车碾过他们那一刻,两个轮子旋即就会将本来手牵着手的流水撕裂开来,形成两块水幕布,成四十五度角分开,待车开过之后,又与它们的同伴携手汩汩而流。
经过店镇(外环线)的时候,在桥上,河水已经上涨,以前在河中央泛乱成灾的野草,此时再也敌不过汹涌而来的大水,变得销声匿迹了,留在我的视野里的,只有几颗柳树在水中央摇曳着。河两岸的秧苗只有地势较高的地方还能辨别,其它的都淹没在汪洋之中了。
刚刚进入辽原村就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前方的道路已经全部被洪水淹没,高近五六十公分的道路护栏依稀还能辨别。道路的东边是成片的农田,西边则是一条小河,如果不是经常从这里走,完全就分辨不出哪里是河,哪里是路,哪里是田,虽然我对这条路已经了如指掌,但面对此情此景,我开始犯难了:前进还是后退?
前面被水淹的道路有多远?我不得而知,但我还是选择了前者,我明知道这需要冒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有被大水冲走的危险。
我只短暂迟疑了一下,就毫不犹豫地向水中冲去,大水将摩托车的发动机几乎全部淹了,排气管随时就有进水导致熄火的可能,我加大油门,摩托车溅起来的水从大腿底部直接冲了上来,将本来还干爽的衣服全部淋湿——好在有惊无险,只有三百余米的距离,我大约花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顺利通过。
再往前走,雨下的越发大了,几乎所有低一点的路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水,庆幸的是,我全部都顺利通过。
七时许,我到达目的地——淌河鸿云谷。
这是一条宽约三十米的、深不足两米的小河,平时的时候,这条小河只有碗口粗细的水流,而现在,浑浊的河水已经快与河堤齐平了,足见昨晚雨水之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还不时山洪暴发的时候,因为几年前的那场大暴雨,在山洪暴发的时候,整个小河都被洪水塞满,包括河两岸的农田。
停放好摩托车,还不等我抽完一支烟,突然发现河里的水急速上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河水就上涨了超过一米,毫无疑问,此时,正是山洪大爆发的时候。
河面上,一些漂浮物争先恐后地涌了过来,饮料品、塑料袋、香菇袋、衣服满目都是。再过一会,水草、树枝、枯树,还有直径近20公分的大树等,随着大水奔涌而至。
拦河坝上,奔涌的洪水如同被谁追着,争先恐后地越过拦河坝,然后跌落下来,将拦河坝下游刚刚流下来的浑浊的水撞击的水花四溅,将那些水流击的粉身碎骨,有的变成细小的水珠,时不时飘起阵阵浓雾来。
落下来的水带着空气一下钻到水底,忍受不了水压的空气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水面,形成一个个气泡,这些气泡汇聚在一起,随波逐流而去。
水流的撞击声如同一只庞大的打击乐团队,它们毫不顾忌其它物种的感受,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几条喜欢戏水的鲤鱼在滚滚的洪流中嬉戏着,跳跃着,完全没有理会让人难以接受的水声。
眼看着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从山谷奔泻而下,不断冲入早已翻腾汹涌的河流中,那轰轰隆隆的声音在拍打着岸边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震撼了我的心。——
河堤上的树因为禁不住洪水的冲刷,已经被连根拔起。
河两岸的庄稼有的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有的则被冲得不见了踪影。
本来能够遮风挡雨为百姓提供反季节蔬菜的蔬菜大棚被大水冲的七零八落。
一些田块上面松软的土壤全部被洪水卷走,剩下的是光滑如镜并夹杂着大量石头的硬底。
河里的小船顷刻之间“漂洋过海”而去不见了踪迹。
景区在河边用来做装饰的女儿墙式建筑惊吓之余倒在了洪水之中。
硕大的垃圾箱连同垃圾一起成了这场洪水的“点心 ”。
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的石桥被撕裂开来,携手走过数十年的石块被迫各奔东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