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乡村九哥

    《弟子规 》易解及故事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拒绝奉承

      宋璟①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注释】①璟:jǐ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苏轼与佛印

      北宋时,有位文学家叫苏轼,他同佛印禅师很有交情。一天,苏轼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很清安,很有境界,就索性写了一首诗:“稽①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觉得很欢喜,就派人把这首诗送过去给佛印禅师,准备让佛印禅师大大称赞他一番。结果佛印禅师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送了回来。他看到后觉得离他心里的想法太远,当场就很生气,马上就坐着船去找佛印禅师辩论,到了寺院门口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看后,觉得很惭愧,同时也觉得自己的修行真的还不够,就乖乖地回去了。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界上练,要能历事练心。苏轼自称“八风吹不动”,结果一“屁”就把他气得过江来了。当我们受到别人诽谤或称赞时,不应该心里波涛汹涌,应该立刻提起圣人的教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性,每天都在练这种功夫的时候,我们的修学境界也同样会天天地提升。

      【注释】①稽:qǐ,古代跪下叩头的礼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六、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易解】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

      【故事】志在天下国家善虽小而大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根筷子那样的小。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很轻,像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重。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哪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即是犯过。卫仲达便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①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说过,但皇帝不听,还是兴工,对那件事情并没有起到阻止的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道:“皇帝虽然没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的很真诚,目的在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听你的,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这个心来度化世人,也并不难啊!可惜的是你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后来卫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可惜啊!仲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仲达的善,虽然空有其言而并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小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见得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啊!
      还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行善不能等!在美国的“九·一一”事件中,两栋金融大楼瞬间垮下来,请问这两栋大楼里面有多少人?太多人了。这两栋大楼是全世界很多连锁金融行业的总部,这些人的财富都是顶尖级的,不愁吃穿,他们昨天可能还吃着一顿五千块钱的饭,却不知道今天他将一命呜呼。所以你有钱没用,不能化险为夷。有一位长者,他的朋友在这栋大楼足足工作了几十年,几十年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因为我们上一辈的人很守信用的,他们比起我们对做人的原则是更为坚持的。但在九月十号晚上床睡觉,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后来终于睡着了,结果早上醒过来一看表,迟到了。他早餐都没吃,急急忙忙往地铁里冲,当他走出纽约地铁的时候,大楼塌下来了,所以人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你的命运真正劫难来了,你假如没有足够的福分,是化不掉的。
      行善就好像在银行存钱一样,今天你存了二十万,结果这个灾难要你三十万,你刚好不够,灾难就降临到你的头上;假如你存了四十万,这次灾难要你三十万,你就可以化险为夷。
      因此“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祸福都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啊!
      从这两个故事当中我们要体会到“要时时观心为要”,一有偏颇马上修正,这样就不会“无心非”了。比方说:走在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就说说笑笑地并排走,忘记了当其他人通行时,很不方便走过,这个无心的行为,叫做错。路标上告诉汽车的时速,有的人却非要超速;明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是还是闯过去;过马路应走人行道,却非要横穿马路……这些状况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引以为戒。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经典中云:“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唤醒沉睡的心灵

      例一一天,有关部门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一次调查:当你看到有一只瞎了眼睛的小猫,在下雨的路边上瑟瑟打抖,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的回答令人吃惊!很多的同学说,不理它,因为它很脏,不要脏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说,打死它、踩死它、宰了它、一脚踢死它,有的个别小朋友将具体怎样去宰,步骤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极少数的小朋友说应该把它抱家去养起来。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孩子才只有几岁,今天孩子们应有的天性纯真、善良、和爱心,到底都哪里去了呢?
      例二有一对姐妹嫉妒心很重,晚上放学回家姐姐说:“今天有一个同学来问我数学题,我不愿意告诉她,我说不会”;她的妹妹说:“假如是我,我会告诉她,我会把错的答案告诉她。”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了最终答案。据美联社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就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德和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这对姐妹心灵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离了本性?她们的父母听到她们的对话会是何种反应呢?
      例三一天,一个上4年级的小女孩,她的班里正在数学考试,但今天她却没来,所有同学都问为什么她请了假。当知道是她的爷爷去世时,班里的同学们居然说:“终于死了。”原因是: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她的数学是班级的顶尖,爷爷不死她总是拿第一名,今天她必须请假,她就不是第一名了。你看小孩子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功利,多么的恐怖啊!当孩子这么功利的时候,请问他的竞争,他的掠夺首先面向着谁?向他最近的人———父母。现在有的父母很傻,在制造自己中、晚年的悲剧!
      例四记得前不久,某媒体采访一些名校的高材生,他们都非常喜欢京剧。当主持人问其中的一位同学:“听说你看戏还有一段秘密?”他便把不买票从锅炉房偷偷进入剧场的事情详细地公布于众,还大言不惭地说:“今天,告诉你了,别人我还不告诉呢!”我很诧异,一个让人羡慕的高校学子,却不知道他的行为是羞耻的,而面对几亿的观众,表现得还很得意。
      例五某电视台在做综艺节目时,记者的车队路过一个盘山道,天快黑了,还下着雨,第一辆指挥车告诉后面几辆车:要注意!路上有块大石头,请注意通行。其实,只要将石头搬走,危险就可以立即解除。因为电视里曾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人骑自行车过去,看到马路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开始,他想想不关自己的事,就离开了。后来,他的脑海里出现一幅画面: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人高速行驶撞到石头上,掉进了沟里。想到这里,他就立刻回来把石头搬走了。试想,如果真有骑摩托车的人发生了上述劫难,而他是一家之主,那将会造成一个家庭永远的遗憾: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父亲,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从此永远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台里天天在做公益广告,为什么不身体力行呢?难道公益广告都是给别人看的,是劝别人的,而与自己无关吗?如果一个人不能以真诚的内心来进行创作,那么他的作品会是“杰作”吗?
      例六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在学习中国文化。一天,母亲到学校给儿子送牛奶。寝室里有6位同学,母亲到了就悄悄地告诉她的儿子,你自己喝,一天喝一罐,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说完母亲就走了。这件事被老师察觉了,马上跟同学讲,学习圣贤教诲,不是只在嘴上说和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有东西应该跟大家分享,不然你在那里偷偷摸摸地喝,也会喝得不痛快。孩子觉得有道理,当场把所有的牛奶分给每一个同学。当分给同学时,同学们都向他道谢。而且分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怕给自己倒多了其他同学分不到,都说:“好啦,好啦。”所以一个孩子慷慨的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到了。当天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这一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浓。”因为他是欢欢喜喜地分给大家,他自己也喝的格外欢喜。这个小事中也教导孩子不要“吝啬”。后来他的母亲看了孩子的日记,觉得非常惭愧,孩子有这种施善的心,自己还不如孩子。这也如我们常说的:“施予比接受更有福啊!”
      例七一天,有位做老板的父亲,对将要步入校门的儿子交待说:“儿子,上学以后,老爸告诉你一个原则,一定不要被人家欺负,假如谁要是敢瞧不起你或欺负你,你一定要玩命地揍他,打坏爸有钱,你不要害怕,有老爸给你撑腰。”这位父亲真傻,将来他儿子的拳头一定会揍到他自己的身上,因为让儿子打人的“种子”是他给“播种”的,哪有不在他的身上“开花结果”的道理呢?因果不昧①,天经地义。
      例八一家幼儿园,大部分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某一天刚好表演节目,每个孩子都是他父母、爷爷和奶奶们的心肝宝贝,所以不只孩子来表演节目,父母、爷爷、奶奶都来了,甚至还带来了一个专业的摄像人员。当演出时,每个家庭都要找那个最好的角度拍摄孩子美好的画面,但最好的方位却只有一个,当场这些家长们就吵了起来,有的还大打出手。大家想想看,这会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言语行为要非常谨慎,不可以用地位、用权势来向别人炫耀,甚至于打压他人,我们时时要有慈爱,要有平等心。
      蔡老师在杭州天目山弘扬儒家圣贤教育,有位老者在听了几天《幸福人生讲座》后,当他看到蔡老师吃完饭出来时,他走到蔡老师的前面,双膝跪了下去,这时蔡老师立刻与这位长者同时跪地并把他扶起,蔡老师说:“老人家,有话起来说。”这位长者说:“蔡老师,你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你们一定要到我的故乡新疆乌鲁木齐来讲课,我们那里听不到老祖宗的圣贤教诲。第二,你讲课的录像带一定要给我一套,我要复制更多,送给亲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听到你的讲课。”这位长者的儿子已经在大学里任教,他自己的一生没有任何匮乏了,他为的是谁呢?他念念为的是我们后代子孙能够受到真正的圣贤教育啊!
      难道仅仅是新疆乌鲁木齐缺乏老祖宗的圣贤教诲吗?我们看到上述的几个事例,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小学生、大学生、宣传媒体工作者、母亲、父亲、爷爷、奶奶,每一个例子,都能看到人匮乏“仁爱之心”和圣贤的教育。因为孔孟学说的核心在哪里?在仁慈,孔夫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我们要关爱一切人、事、物,特别看到小动物一定要爱护。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快速提升学习圣贤教诲的观念。汕头一个7岁的孩子说:“学完《弟子规》,我才知道原来做人要‘孝顺’。”又说:“在没学之前,我每天想着如何谋害父母。”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她学完《弟子规》上台谈体会时说:“我本来很恨我母亲,不过这五天课上下来,我知道了父母的辛劳,所以往后要孝顺父母,而且也要弘扬中国文化,以这个为志向。”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能把道理讲清楚,我们能够以身作则,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年龄段,都可以转化过来,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圣先贤的话,绝无虚言,都是真实教诲。
      我们每一个人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早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牢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注释】①因果不昧:因果相续,因果不空,造了恶一定要受到恶的报应。如果作恶没有受报应,是祖宗或自己积德有余福,福尽必遭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易解】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直至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孔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改过

      周处是西晋时期人,他年轻的时候,凭借自己有力气、会武艺,称霸一方。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于是他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与蛟龙进行了殊死搏斗,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最后杀死了蛟龙,周处也负了伤。人们以为周处也死了,所以拍手称快,认为三害都被除掉了。
      周处见乡亲们都盼着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确实做得太过分了,很惭愧,决定改过自新。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逐渐改掉恶习,并且还做了将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01: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钉钉子的启示

      有一位父亲看到他的儿子常发脾气,就跟儿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到家里后院木柱上钉一个钉子。”所以儿子一发脾气,就去钉一个钉子。一个星期后,儿子一看木柱上密密麻麻地钉满了钉子,才突然惊觉自己的脾气原来这样坏。从那时起他就注意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①了,就这样地“观心”。由于有了这样的敏感度,发脾气的次数就慢慢减少了,终于不发脾气了。父亲就又跟他说:“你只要一天不发脾气,就去拔下一个钉子。”他就按照父亲的话去做。拔完的那一天他很高兴,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他父亲领着他走到木柱旁边说:“你虽然把钉子都拔出来了,但是这些木柱能不能恢复以前的状态呢?不可能啦!因为它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俗话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气难消”。有的人被别人骂,就去自杀了,这说明言语是多么的有“杀伤力”。这个父亲又告诉儿子:“你虽然现在不发脾气了,但是你以前发的脾气已经伤了许多人,也造成了你人际关系的很多障碍。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对任何人、事、物都要保持认真和恭敬,弥补你以前的不足,这样在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助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会一帆风顺的。”儿子深深地点点头。
      日本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将写着“爱和感谢”的字朝着透明的玻璃杯内贴上,过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里就可以看到玻璃杯里读到“爱和感谢”的水,出现漂亮的水结晶。如果将写着“真恶心讨厌,我要杀了你”的字贴在透明的玻璃杯上,过一段时间后,读到“真恶心讨厌,我要杀了你”的水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可见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图片等,都带有讯息的能量。
      在听了优雅的音乐时或受到人们祝福时,水的结晶就会变得很漂亮;把水放在优美的风景的面前,结晶同样也会变得很漂亮;而听了吵闹令人厌烦的声音时,则变得非常扭曲和丑陋。
      人的体内70%是水分,身体里面水分也有感应,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思想情绪产生变化,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所有一切境界随着我们的心念起变化,心念是感,起变化就是应。譬如,江博士他们研究水的结晶,你喝的这杯水,在喝之前,你以感恩的心,爱心看它,看一两分钟再喝,水的结晶非常美,这是好的营养。明白水如此,我们吃的饭菜也是如此,不但如此,乃至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这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应该常生欢喜心,保持仁慈博爱的心灵,这样我们身体也会呈现美好的结晶。健康长寿!反之如果你瞋恚,发脾气,对待一杯水,它的结晶非常坏,这杯水喝下去就有毒,这是科学家验证出来的。
      有一个“毒乳杀儿之广告”②,意思是说,有些妇女在发怒后,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竟然把孩子给毒死了。因为发怒后,怒气将所有的细胞变成有毒的细胞,血液、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充满了毒素,孩子吃的奶,就是母亲的血,所以导致上述毒死孩子的事例。
      新加坡的许哲女士说:“我从来不发脾气,因为发脾气,第一,伤害自己;第二,伤害对方;第三,其他人听到也受影响,这个不好。生气害自己,也害很多人。发脾气时身体里会产生大量毒素,发一分钟的脾气,要三天才能恢复得过来,浪费时间,浪费精神,劝大家千万不要发脾气。发脾气等于自杀,对别人发脾气,对人家损害很小,对自己损害很大,别人受害只有三分,自己受害则有七分,划不来,何必呢?纵然被人坑了,被人骗了,被人欺负了,都不要发脾气。为什么?身外之物,不值得计较。”她一生没生过病,也不曾发过脾气,所以就有人问她,如果有人对你发脾气,你会怎么做?她回答:“那是他发脾气,不是我发脾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意思是说应该问他怎么办,不是问我怎么办。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瞋恚、发怒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很大的危害。没有好处的事,不能够继续做了,要立刻停止。一般情况下,脾气不好的人,都是急性子,对治急性子最好的办法是:要从平时讲话的速度着手,一定要放慢速度,音量要适度,同时要保持自己的内心清净,处理事情要公平,要保持自己一颗纯善的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就会改变了自己的脾气。当你改变脾气后,会发现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多么的无知;会感觉到周围的气氛也会越来越好;内心更会感觉到前途一片光明。

      【注释】①瞋恚:chēnhuì,瞋:睁大眼睛瞪人;恚:恨,怒。②毒乳杀儿之广告:从古以来,死儿无数,至极惨凄,举世之人,多受其祸,而悉不自知;虽古今名医之医书,亦绝未言及;其可怜可悯,可悲可痛,即毒乳杀儿之一事。今为全国同胞,说其发明之来历。
      余昔见一书,载一外国女人,气性甚大,生气后喂儿乳,儿不久即死。儿并无病,吃乳后即死,莫明其故。过二年又生一子,又生气后喂儿乳,儿又死。因两次如是,疑是乳性有变,取乳持医院验之,系毒汁。方知两个儿子,因吃生气后之毒乳死。余因此知猪、羊、鸡、鸭、鱼、虾等皆有毒,以杀时怨恨之心结于身体,故常以此劝人吃素。
      去年九月间,一老太婆来皈依,余劝其吃素,因言一切动物之肉皆有毒,又以外国女人生气后喂儿乳,两次儿皆死为证。彼言:“我两个孩子亦如是死。”因说其夫性情横暴,一不顺他意,就打,每至头破流血。儿哭,即喂乳,不久遂死,两次皆然。其媳亦生气后喂儿乳,儿即死,俱不知是乳毒死。
      余去年十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开示,亦说此事。若已生气,当过二三日,候气平后,乳的毒性转作本性,再喂儿,庶不至误事。此二三日,当用牛乳。无牛乳处,或用藕粉,或嚼饭及馒头喂之。生气之人,切不可嚼,以口水、眼泪亦有毒故。生气后抱儿在怀,若流眼泪,须避儿头。泪入儿眼,儿眼恐瞎,不可不知。从去年来,对人说此事,屡有证明。方知从古至今,因此死的孩子,不知有几恒河沙之数。
      凡女人气性大者,其儿女必难成;纵成,仍是多病。其性情柔和者,其儿女必多成,且少病。欲救此灾,当从女子幼时,即令习于柔和谦逊,纵有不顺心事,亦不发生瞋怒。庶嫁后怀孕,必无堕胎,及胎儿感凶暴之气,遂成凶暴性质。生后,亦不至因生气而致儿女于横死,及多病也。
      窃谓此事,关于各人家声子孙、地方风俗、国家人民甚大。以女子性情柔和,则家庭和睦,子女贤善,由一家以及一乡,则俗美风淳。无冤枉死之小孩,则国民繁盛。以繁盛之贤善,为国家之人才,国运必定昌泰。国泰则天心顺,雨旸(yáng,晴天)时若,而物阜民康矣。愿见闻者,展转传布,遍及中外,以遂天地好生之心,则幸甚。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季春常惭愧僧释印光广告。
      选自《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泛爱众
      
      泛爱众:一、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天堂与地狱

      有一个人遇到了小天使,小天使就跟他讲:“我带你去看天堂和地狱。”这个人就说:“好,我先看地狱。”到了地狱,看到一排长桌子,桌上有很多菜,两旁都坐满了人,他们正准备吃饭。统统坐定之后,每一个人手里拿的筷子都是一公尺长。开始吃饭后,所有的人拿起筷子夹起来,拼命要往自己的嘴里送,结果看到这些筷子都在打架,菜也没夹起来,掉了满地,所有的人面目都很狰狞,不断地怒视对方,每一个人不仅是筷子打架,眼睛也在打架,内心也在打架,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再看下去了……
      他们又到了天堂,这个人赫然发现,桌子还是那张长桌子,桌上还是那些菜,两旁也是坐满了人,筷子还是一公尺长,他就觉得很纳闷。但开始吃饭后,所有的人菜夹起来,都往对方的嘴里送,大家配合得很好,每一个人都能吃到东西,和颜悦色,其乐融融。
      从以上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念自私自利就下了地狱;一念处处为人着想,就上了天堂,天堂的气氛非常和睦,因此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古人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不仅是爱人敬人之心,还要爱惜物命。
      在西藏草原上,有许多藏羚羊。有一天,一个猎人看到一只藏羚羊站在那里,他马上拿起了猎枪就做好瞄准的动作。这时,这只藏羚羊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看着猎人,突然它的双膝跪在了地上。这个猎人非常惊讶,他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场面,不过他还是扣了板机射死了这只羊。然后他把羊的肚子剖开一看,原来这只羊怀孕跑不动了。它这一跪是祈求猎人饶了它的孩子。这个猎人看到这一幕,自己的内心相当震撼和后悔,从此他就把猎枪丢掉了,再也不杀害动物了。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
      有一个猎人瞄准了一只老鹰正要猎杀,这只老鹰把食物获取后并没有吃,飞到巢里放下食物就飞了出去,这个猎人很惊讶,就等它回巢。后来这只老鹰飞回来时带着一只年纪很大的老鹰,一看就知道是它的母亲,入巢后这只老鹰就含着刚才获取的这些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它的母亲。这个猎人本来要射杀它,看到这一幕,他从此也放下了。
      又有一个猎人,他放了一个捕兽器,要捕黄鼠狼。一天,他看到已经捕到了,但走近再仔细一看,原来捕兽器上只剩下黄鼠狼的皮,而黄鼠狼却撕开自己身上的皮逃走了。这个猎人很惊讶,这只动物到底上哪里去了?他顺着血迹跟踪过去,当猎人找到黄鼠狼居住的地方,就近一看,它倒在了洞里已经死了,而它的孩子正在吃它的奶水!
      白居易曾写了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自己好玩,就去玩弄动物、伤害动物,果报惨烈。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动物之间尚且有天伦,也会爱惜子女,也有母子之情。何况我们人类!所以我们与人、与动物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学习,互相关爱。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人与人之间很多感人的事例:
      有一个老先生,他的家住在一个公寓里面。一天,他敲着隔壁邻居的门说:“我的儿子寄来了一箱葡萄,我吃不完,你们家有没有盘子可以装些葡萄分给大家。”于是,对门的年轻人用盘子装了许多葡萄,分到了整个大楼里面去。大家本来不是很熟悉,在老者让年轻人帮着送葡萄后,大家开始有了交谈,相互熟悉起来。后来,有一天这位年轻人,看到这位老先生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水果摊的老板问老者:老先生,你还要不要再买一箱葡萄了?这时,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一箱葡萄,不是老先生儿子寄来的,是他自己用钱买的,老人家真是用心良苦。这栋公寓邻居们知道这件事之后,觉得非常惭愧,从此邻居们结束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都觉得相互之间也要透过自己的真诚为别人做点什么。以前脚踏车都排得很杂乱,现在也主动排整齐;一些邻居家的孩子找不到工作,有一户开公司的老板,就主动让这些晚辈到公司去工作;谁的家里有了病人,无论白天晚上,大家都主动帮忙送医院;年轻妈妈上班,孩子放学了,都到老奶奶家里,等妈妈下班后,再领回家,就这样自然而然互动起来了。假如人跟人没有沟通,就会越来越疏远,现在在这位老者的带动下,公寓里的人们相互都有人情味了。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习这位老者,用无求的心在与人交往,即“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样别人也会用无求回馈的心付出,老者的无求的心,当邻居知道以后才会被这样的感动,才会收到这么可喜的成果。孔子说:“里仁为美”①。所以,要靠每一个人自己的修身、齐家做起,进而很自然地把影响力扩充开来,使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去,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同时也要做到:凡是物,皆须爱,我们不要时刻都为自己着想,多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只要人人都有这个念头,那么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也一定会变得像天堂般的美丽。

      【注释】①“里仁为美”源自《论语·里仁》篇,“里”指居住,“仁”指有仁义道德的地方。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不选择有仁者的居地,怎么能明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9: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新加坡的“国宝”———许哲

      许哲女士,1898年出生于中国汕头,27岁上小学,47岁学护理,67岁独力创办养老病院,69岁学瑜珈,90岁学佛,100岁用功学中文,101岁皈依佛门,被新加坡政府誉为“国宝”。许哲的生命经历是很特别的,她的各种学习都比别人晚了一步,但她却付出比别人更多对生命的热爱和真诚,可以说她是全世界终生学习的最佳代言人。在47岁那年,她到英国读了四年专业护理,而就读的学校当时只招收17-25岁的学生入学,她大大超过了求学年龄,如何使校长收她这名老学生呢?她说,她写了一封信给校长,说明她发愿终此一生,把整个生命奉献给穷苦人、病人,而为了更正确有效地照顾他们,所以她必须懂得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校方破例接受她的超龄入学。
      她一生的行善奉献是这样开始的:1933年她担任英国驻香港通讯社秘书,有一天,在朋友的邀约下到一家高级餐厅吃饭,那是一家装潢华丽的餐厅,柔美的灯光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晶莹剔透的高脚杯盛着香醇美味的葡萄酒,用餐情调格外浪漫、愉悦。吃完饭走出餐馆,带着愉快的心情行走在萧萧的夜风中,突然,她发现一间旅馆墙脚边站着一个老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那老人显得特别瘦弱且饥饿得发抖。那人伸手向她乞讨,指甲又脏又黑,她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着实地猛刺了一下,她想,他是我的兄弟,为什么我可以喝白兰地,而他却饿了好几天没饭吃?这世上,还有很多可怜人没饭吃,刚刚的那一餐饭钱,可以让许多穷人吃好几天了。从那天以后,她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她认为如果还是和以往一样,那多花的一分钱,就都是在掠夺我兄弟的钱。
      从此,许哲女士开始了她充满大爱的一生。她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视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当然,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如今,许哲居士已经106岁,不但不需人照顾,自己还在照顾二十多位比她小二三十岁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们。每个月定期分派粮食给他们,也为他们缴交房租、水电费。当她到各处分发红包给受她照顾的老人时,她说他们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开心的笑容,他们的笑容使她年轻。她说:“我是最开心的人,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份开心,我有二十份开心。”
      人家捐给她几十万台币,她也从来不花在自己身上一分一厘。她说:“我从来不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筒捡回来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修改。我看到世间还有很多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我要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了,觉得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人。在我自己住的房子中,除了书桌及床头柜上放一张母亲的相片外,其他的什么摆设都没有。厨房多半是烧水用的。有些社会人士送纪念品表扬我,有的保存起来,有的丢掉了。有人给我照相,照了就撕掉,留这个没有用,这些东西是累赘。”不仅如此,她在1941年之前,用自己的劳动,辛苦赚取的薪水,她也说不是她的。她说:“我为什么有体力,有健康去赚钱?全赖上天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有健康体力。上天照顾众人,我当然也要帮助上天照顾人,一切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她的心量之大,少有人及,她所布施供养的范围,小自即食面,大至一家人居住的房屋,她都布施。十几年前,她的姐姐去世后,留给她一笔遗产,她把遗产悉数且于布施,买了十几栋房子,给当时急需房子住的贫困老人及破碎家庭。而更可贵的是她的体力布施,一生为穷人奔波劳碌,把自己忘掉,完全没有了自己,所谓的“我执”,一般人很难舍,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又有人问她,你所照顾的老人之中,有脾气很不好的,对你发脾气,你会怎么做?她说:“我会静静地握着他的双手,对他微笑。”她又补充说,“对于那些骂我的人,我会念很多‘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她解释说:“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会骂人,是因为他内心磁场紊乱,我念佛希望能帮助他,把他心里面的脏东西去掉。”许哲女士曾信仰过天主教,她皈依佛门后,天主教的教友们见她看其他宗教的书,问她为什么看魔鬼的东西?她说∶“我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片光明,我的宗教信仰是‘爱’的宗教,永远爱世人,大家都是兄弟姊妹,这是我的宗教信仰。”
      许哲居士博爱的精神得到全世界多个机构的奖励与表彰,被邀请在多次研讨会上发言,并接受许多的采访。面对这些荣誉,许哲平和地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许哲居士,一个谦称只会扫地的百岁“年轻人”,她还有一个梦———筹办“心连心之家”,收容贫苦老人、受虐妇女……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蕾莎修女说自己属于耶稣的心灵,而许哲倾尽一切,爱一切,服务一切,毫不保留!这位人间义工、永远的学生跨越了三个世纪,她是世界人,她的爱属于全世界,她属于佛菩萨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