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乡村九哥

    教育孩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95、救济乡里
    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方有一个张老员外,心存慈善,喜欢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囤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们没有米吃,就起了大恐慌。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老员外看到这个情形,很是忧急。于是,他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为的是让老百姓们有米吃。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但是,张老员外又想到一般贫苦的人,没有钱买米,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又办了一个施粥厂,受施的人隔天领餐券,统计了人数,煮着大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许多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大家都称颂张老员外是个活菩萨。而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米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老员外不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渐渐地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因此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员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止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救人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里才是啊!”想定了主意,张老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许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员外听了,一直称赞夫人。于是,两人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止。
      老员外过世后,到了第五代子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继续着父亲的职位,以后的子孙,一代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人所积的德。
    智慧小语: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好心,才能让世代的子孙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发达过好日子。好的教导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则,父母所积累的德行才是留给孩子可靠的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96、师道尊严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小就喜欢文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画技大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大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气。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觉得比起老师的画来自己也毫不逊色,从他那里再也学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向老师提出想早点回去。他还拿出自己的画作请老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画艺。
      沈周老师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自己房间来吃饭送别。这个房间只有一扇窗户,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走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而是老师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老师这画画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老师说,“请老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目空一切的态度,认真领会老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对老师怀有尊敬之心,学生才会仔细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而有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97、阎立本观画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
      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智慧小语:牛顿曾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只有谦虚地吸取各家之长,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98、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生了内讧,苏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扣留了苏武,要他背叛汉朝。苏武不愿,单于便许以高官厚禄。再次被苏武严词拒绝后,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愿杀他,但也不愿放他回去,便将他发配到北海牧羊。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一天,人们都出来迎接他。人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智慧小语:有气节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对这种人的印象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打磨越来越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99、泰伯采药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0、上善若水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
    智慧小语: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他将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1、庭坚涤秽
    北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自小就非常聪明,秉赋过人,而且读书速度非常快,记忆力比一般小孩都强。历史记载,他看了几遍书,就能过目称诵。
      他的舅舅每次到他家里,就会顺手拿起书架上的书来问庭坚。每次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欢他,也特别愿意到他家里,每次去都发觉他学问一日千里。
      黄庭坚二十三岁就考上了进士,很快就做了太史。虽然他贵为太史,但是他奉养母亲非常尽孝,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
      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
      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他丝毫没有松懈尽儿子的孝道,从来不用家里奴婢来做这些事,认为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尽的本分。
      当时,苏东坡赞叹黄庭坚的为人和文章:独立万物之表,巍立于文坛,万世不灭奇光。
    智慧小语: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请从真正孝顺父母开始。孝顺父母一天不难,而真正能够做到语言、行为和内心都孝顺父母,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102、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智慧小语:现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思想也随之此起彼伏,天天忙于毫无意义的玩乐,以至于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时间,没有意义的事情有的是时间。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勤奋精神,把这种时间抢过来,用有意义的事情占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103、行善要及时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啊!不过我家现在没有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老百姓收一点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
      听了监河侯的话,庄周很感慨地打了个譬喻:“我来您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唤、求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有一个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鱼儿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几杯水。”
      “于是我对鱼儿说:'我先到南方向吴王、越王商讨借水,然后再将西江水引来这里救你,让你回到东海。’那尾鱼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却这么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卖鱼店看,那时候我的身体都已经变成鱼干了!’”
      庄周的肚子饿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饥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它东西,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两黄金。
      所谓“救命要救急”!他以鱼儿做讽喻,鱼儿已命在旦夕,若时间拖太长了,就算给它再多的水,也发挥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智慧小语:一般人常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永远不满足,也吝于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许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东西而已!若不肯及时帮助遇到困难、逆境的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行善,贵在诚意、贵在量力而为,也贵在随缘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1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孔子说:“我死以后,子夏的学问会越来越好,子贡的学问却会退步。”曾子疑惑地问:“为什么呢?”
      孔子道:“子夏喜欢与比他贤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却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他的儿子,可以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土质如何,看那儿长出的草木状况便可知道。所以说,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进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
    智慧小语:选择朋友,对我们的一生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好的朋友,《论语》中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的朋友,宽厚仁恕的朋友,博学广识的朋友,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