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遇随而安

    唐诗为镜照汗青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丹之韵 发表于 2015-3-20 15:35
    已把部分整理成电子档了,要是这些文字能集版出书还是很好的

    不用整理了,加我QQ,直接发给你。我整理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孟郊,好像没见过别的诗人认为大好春色会烧痛肌肤,时鲜蔬菜会让咽喉发苦。再加上一串孟郊风格标签的“贫”、“病”、“羞”、“故”、“倦”、“泪”、“默”、“愁”,这样的诗读起来,真是寒气逼人。苏东坡很喜欢评价诗人,比如前文提到他评价王维是:“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对孟郊和贾岛的评价则是“郊寒岛瘦”,把两人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格局之小、情绪之愁和炼字之苦概括得生动形象,所以从此孟郊和贾岛就被钉在这四个字上,再也翻不了身。楼主觉得也有可能是经过了盛唐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和中唐白居易、刘禹锡们那两轮天才星云的创作,搞得后来之人感觉剩下可写好诗的空间实在不大了,只好更加辛苦地锤炼字句。虽然也有个别的星光闪耀,但要使整体氛围从这种苦逼的境地另辟蹊径脱困而出,则要等到下一轮天才星云晚唐“小李杜”的活跃了。
      和贾岛偶尔也有《寻隐者不遇》这样闲逸风格的作品类似,孟郊也有难得的温暖作品,这就是同样入选课本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晓爹娘恩。楼主现在也是为人父母,每次看到有孝子孝女被人称赞,在赞赏他/她的同时,总是想起母亲的伟大无可比拟也无可报答,不禁要叹息一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t-siz�.0ȼ� ���-font-kerning:1.0000pt; " >
      此时孟郊欣喜若狂的心情,应该和《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时一样一样的。只是靠着他的神经比较大条,没有喜极而疯罢了。从此孟郊算是从“非进士队”正式转会到了“进士队”。但是他的情商恐怕实在不高,也不具备做官的能力,在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职之后,平时还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交友、赋诗上面,把工作干得一塌糊涂,最后干脆由别人代了他的职,分了一半薪水给人家,而自己拿着另外一半微薄的薪水回家度日。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他写出《卧病》这样的诗就不足为奇了:
      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
      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
      倦寝意蒙味,强言声幽柔。
      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
      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晚年的好友是刘禹锡,两人合称“刘白”,经常在一起吃喝腐败。而他前半生的好朋友则是元稹,两人合称“元白”,也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刘禹锡很可能是匈奴后裔,而元稹则铁定是鲜卑后裔,楼主在前文论及元好问时,曾经介绍过“元”姓是北魏孝文帝从拓跋姓改为的汉姓。白居易一直很喜欢和少数民族兄弟交朋友,怪不得到后来“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要想让少数民族朋友从心底接受你,你也得从心底接受少数民族朋友。
      苏轼除了说过“郊寒岛瘦”,还说过“元轻白俗”。楼主认为“白俗”应该是褒义词“通俗”,指白居易的诗歌很浅白易懂,“童子解吟《长恨》曲”,而不是贬义词“庸俗”,因为白诗确实不庸俗,而且事实上苏轼非常敬慕白居易,应该算是乐天最著名的粉丝了。苏轼谪居黄州时,俸禄微薄而家人众多,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吃饱肚子,妻子王闰之只能在每个月初把老公的月薪四千五百钱均匀分为三十份,分别用一根麻绳穿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取且仅取一串下来,用以安排果腹的三餐。如果女主人勤俭持家,当天能有些节余,苏轼就兴高采烈地把这些意外之喜藏在一个小罐子里,以备万一有客人来访时好买点酒来大家 high 一下。就在苏轼过着这样清贫生活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老朋友马正卿专程来拜望,见他如此窘迫,便找到昔日同窗当时正好任职黄州太守的徐君猷,求他将城东一块闲置的坡地拨给苏轼垦殖。这一下子就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问题,苏轼大喜过望,想起当年白居易贬官忠州时在东坡植树种花,还乐天知命地写下了《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便效法白乐天将这块坡地称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元轻”可能就真不是什么好话了,指的是“轻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很多人认为元稹的生平当得起这个评语。元稹,字微之,楼主因为刚写了古人名、字之间的联系,就觉得元稹的名、字应该是“缜密入微”的意思,那么“稹”这个生僻字很可能是“缜”的通假字,一查之下,果不其然。不禁感叹,学习就得像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啊。
    元稹的诗作中,小伙伴们最早接触的可能是这首《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里的行宫,指的是洛阳行宫上阳宫。对的小伙伴你没有记错,正是楼主在前文提过慧眼识得白居易的传说哥顾况通过“红叶传诗”找到老婆的上阳宫。一代女皇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就是住在上阳宫直到当年冬天驾崩。唐玄宗以前的宠妃那位善跳惊鸿舞的梅妃,在和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争宠失败以后,也是被安排住到上阳宫来的。所以你会发现其实上阳宫大多数时候就是当冷宫用的,可见里面的宫女平时该有多么孤寂无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样的宫墙里面,除了玩漂流瓶估计也没什么其他娱乐方式了。事实上也确实不止顾况老婆这一位宫女玩过漂流瓶,唐德宗年间有位宫女名叫凤儿的,就留下过一首《题花叶诗》: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这还不算完,唐宣宗时又有一位姓韩的宫女,也留下了一首《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所以如果你羡慕顾况,打算穿越到古代去接美女发出漂流瓶的话,还是要到冷宫的外面去等着,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多。
      但楼主说顾况夫妻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是因为这些宫女们都再也没有遇到顾况那样的才子在下游接到她们的红叶了,缘分天注定的佳偶毕竟是人间稀有吧。元稹的这首《行宫》,就描绘了这些上阳宫宫女在寥落深宫中的冷清情景:陪伴她们唯一的装饰就是寂寞的宫花,而她们只能百无聊赖地相互闲话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追思那再也回不来的昔日荣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李绅一样,元稹也曾经是一位愤青,对别人争相攀附的权贵不屑一顾。有一个寒冷的冬夜,元稹出差路过敷水驿。唯一的上房正好有空,他入住以后因为鞍马劳顿便早早洗洗睡了。不料睡到后半夜,气焰熏天的大宦官仇士良一行人也到了驿站投宿,还要求元稹把上房让出来。元稹冷冷一笑:“凡事讲个先来后到。而且元某人乃是堂堂监察御史,专门纠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怎么可能给你这个太监让地方呢?别人怕你,我却不怕!”
      仇士良大怒,命令手下的爪牙们一拥而上,把元稹从温暖的被窝里面拎出来一顿胖揍。元稹奋起还击,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最后连一张俊脸都被打成了胖子,半夜三更连人带行李一起被丢到了驿站外面冰冷的地上。怒气冲天的元稹第二天立刻上书朝廷告仇士良无礼。他的同事御史中丞王播也上奏说,御史和大太监地位差不多,应该以先来后到决定谁能住上房,请求唐宪宗按惯例处理。
      宠幸宦官的唐宪宗收到奏报以后批示说,这个元稹太年轻气盛不够稳重了,担当不了监察御史这样重要的中央政府官职,还是贬到荆州地方上去做个小官历练历练吧。我们看到唐宪宗至少贬过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元稹,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诗做得不好,就看诗人们不顺眼。大家不要以为元稹吃了大亏,这位仇士良后来在懦弱的唐文宗一朝权倾天下,杀过亲王、杀过皇妃、杀过宰相,这样看来当时元稹只是贬官了事,还算运气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王播也有非常著名的故事。他是扬州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只好到借住在当地寺庙木兰院中读书,主要是为了可以在和尚们每次敲钟集体用餐的时候去蹭碗饭果腹。和尚们刚开始还以礼相待,但时间一长之后,其中有些慈悲心不够的就有点厌烦他了。一天中午,王播一边心不在焉地看书,一边抚摸着饥肠辘辘的肚子,焦急地等待着开饭的钟声,可令人奇怪的是今天的钟声一直不响。
      等到王播饿得快晕过去的时候,终于听到了期盼已久的钟声。兴奋的他三步并作两步便冲进了食堂,却发现和尚们已经将饭锅吃得底朝天在抹油嘴了,有几个人还对他幸灾乐祸地冷笑。王播屈辱的泪水差点就夺眶而出,但是自尊心让他不发一言,立刻扭头返回住处,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离开木兰院。临行之前,王播愤然提起笔来,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但是饥饿和羞辱让他再也续写不下去。王播低头想了想,将笔一扔,抬起头大踏步地远去了。
      二十年之后,已经当了宰相的王播回到扬州,提出要到当年借住过的木兰院去看看,这种衣锦还乡的心态小伙伴们都很容易理解哈。寺僧们听说当年的小瘪三、今天的王大人要回寺来视察工作,立时心惊胆战、手忙脚乱,赶快把王播当年居住过小小简陋卧室中的人都赶出去,将土房修葺一新,再放上盆鲜花,喷上点香雾什么的。方丈大师一拍脑袋,又命人将王大人当年愤然题下诗句的那面墙壁用拂尘轻轻地掸净灰尘,再用上好的碧纱小心地将两句诗覆盖起来。
      当王播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回到这座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的木兰院时,真是百感交集。一抬头,发现自己那两句讽刺诗都受到了碧纱笼罩的优待,当年吃不上一顿舒心饭的屈辱和今日无限风光之间的强烈对比,不禁让他感慨万千。当即命人拿来笔墨,在原来那两句后面又续写了两句,用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首著名的《题木兰院》: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阇黎”,就是和尚的意思。木兰院到今天只留下了一座唐代石塔,位置正巧被圈入一条道路的中心绿化带,用围栏保护起来,并因之命名为“石塔路”。木兰院并不是扬州唯一有故事的寺庙,当地还有一座禅智寺,在古代也曾是名寺,以芍药之盛著称。
      康熙年间,后来的鹿鼎公韦小宝在未发迹之时,曾因为年少顽皮在禅智寺攀折芍药,被大和尚们一顿打骂,撵将出来。十余年后,钦差大臣韦大人驾临扬州,想起了幼时所受和尚打骂之辱,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门心思要找个茬毁掉禅智寺的芍药盛景,以报当年之仇。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之人,便讲了这个“王播碧纱笼”的故事给韦大人听,意思是扬州的和尚都是这样狗眼看人低的,韦大人你还是大人不记小人过吧,将来必定像王播一样登殿拜相、加官进爵。韦大人市井出身,本来最喜的就是听说书故事,听下来彩头又好,大悦之下便放过了禅智寺这座千年古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敷水驿吃了仇士良的大亏之后,元稹总结认为自己的劣势就是因为朝中没有宦官罩着,便投靠了另一位大太监崔潭峻。结果他真的借此又回到了朝廷中枢,还升了官,但是被当时不满宦官弄权的有识之士在背后讥笑。而且他为人所诟病的,除了政治上的错误,还有生活上的错误。
      元稹曾经写过一本《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内容是讲有位才子张生旅居普救寺时,正好遇上发生兵乱,他出力救护了恰巧同住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美丽的表妹崔莺莺一见倾心,通过婢女红娘居间传书,几经反复后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后变心,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莺莺是“必妖于人”的天下之“尤物”,而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最终抛弃了她,并自诩“善于补过”。整个态度变化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看得楼主楼主头昏脑涨,思维发展完全跟不上张生的速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少数人认为《会真记》并不是元稹的自传,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正是描写自己年轻时的情史。而且大多数读者显然并不认同元稹的价值判断,在当时就有很多人鄙视元稹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鲁迅先生评论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楼主深以为然。元代王实甫在《会真记》基础上再创作的《西厢记》,更是将张生塑造得情深义厚,后来功成名就,并且和感情坚贞的崔莺莺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结局,绝对令大家喜闻乐见。所以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会被元稹糊弄的。
      《会真记》虽然在主题思想上前后矛盾,价值观一塌糊涂,但元稹塑造的崔莺莺这个角色确实是一位美丽动人的才女,甚至丫鬟红娘的光芒也盖过了原著中那位令人生厌的张生。小说中的崔莺莺还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名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如果《会真记》真的是元稹的自传,那么他曾经喜欢上的这位崔莺莺姑娘,仅凭这一首诗就可以位列一流诗人的班次了。张生看不上崔莺莺,大概并非因她是“尤物”,哪个男人不喜欢“尤物”呢?真实的原因恐怕是她家世凋零,对自己的仕途没有任何助力。元稹没有吐露过自己是否这样想的,我们只知道他二十四岁未登科时,迎娶了当朝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